07.28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眾所周知,李嘉誠蟬聯20年香港首富的位置。除了李嘉誠,還有李兆基、鄭裕彤跟郭得勝家族合成香港四大家族。然而其實還有一個人,他跟鄭裕彤、李兆基和郭得勝有著深厚的緣分,他就是馮景禧。

馮景禧也是香港的鉅富,他的一生也是堪稱傳奇,不過最可惜的是他在1985年就英年早逝了,不然他非常有可能和李嘉誠較量。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馮景禧1923年出生在廣州的一個普通商人家庭,可惜他的親生母親早逝,後來其父親再組織家庭。但是馮景禧卻跟繼母不合,於是16歲的他後來選擇輟學離開家庭,跑到香港去了。當時的他沒有什麼技能只能在香港的一個船廠當學徒,一天才賺1毛3分錢。

但是後來日本人佔領了香港,馮景禧無奈只能逃回家鄉廣州。當時他不想回家跟繼母一起生活,於是去了一個金鋪當學徒,在金鋪幹了幾年,他成為了老闆的好幫手。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這幾年下來,馮景禧也積累了一筆小錢,於是他跟朋友一起開了一個米店,2年後他們又合資開了一個酒樓。不過酒樓生意一般,他聽說去臺灣賣魚苗能賺到錢,於是他賣掉了酒樓的股份,然後把全部身家買了魚苗,然後從廣州灣到臺灣去。

當時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冒險,但他依然堅持。不幸的是出海不久就遇到了風暴,一路奔波,馮景禧到了臺灣的時候,魚苗都死光了。面對這樣一個困境很多人就會放棄了,但是他卻非常積極上進,他想了一個辦法,讓船家把船借給他去抵押,換一船香蕉回去香港賣,無奈船家看他還是一個老實人,就勉強答應了。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但是回去的路上又遇到了風暴,走走停停,回到香港的時候香蕉都爛掉了。馮景禧第一次出海沒有賺到錢反而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務。從小獨立的磨練讓馮景禧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回到廣州,幹起老本行做起金鋪的行當,幾年後他還清了債務,還存下了一筆錢。

5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發展,馮景禧再次來到香港尋找機會。由於都是金鋪出身,後來馮景禧跟鄭裕彤、李兆基成為了知己好友。隨後馮景禧看準了香港的房地產事業。但是資金沒那麼多,於是找到了好朋友李兆基跟郭得勝,三個人當時都是小有成就的小商人,於是一拍即合,一起成立了永業公司。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在香港收舊樓,然後拆掉重建。他們想出了不少辦法去賣房子,三個人又都是工作狂,每天都幹十幾個小時,於是公司在幾年後,發展得蒸蒸日上。到了1963年,馮景禧跟郭得勝、李兆基一起成立了新鴻基地產,被譽為了地產三劍客。當時香港房地產大跌,不過馮景禧卻看好香港的長期發展,於是拿出大量的現金收購土地跟物業。70年代香港房地產回暖,馮景禧身家翻了數倍。1972年,新鴻基成功在香港上市。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這個時候三劍客都已經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大富豪,於是三個人選擇和平分手。馮景禧離開創立了新鴻基證券,李兆基去創辦了恆基兆業,郭得勝則留守新鴻基地產。香港是金融之都,馮景禧選擇證券這個行業,選擇得非常好。當時香港有非常多的金融機構,馮景禧的策略是不僅僅服務那些大客戶,而且連那些街邊的大媽大嬸都要服務,人棄我取。幾年後,新鴻基證券的利潤就已經過億了。馮景禧被人稱為股市教父。

當時馮景禧又找來了法國的百利達,美國的梅林公司,組成了世界金融界的鐵三角,相互扶持。1982年,他又在香港成立了新鴻基銀行,很快就發展了16個分行,資產42億港幣。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馮景禧有兩個兒子馮永發跟馮永祥,他們的能比並不亞於李澤鉅和李澤楷這對兄弟。馮氏兄弟很小的時候就移民加拿大,所以他們在國內的名氣非常小,幾乎無人知道。

弟弟馮永祥在1973年加入了父親的新鴻基證券,當時大哥馮永發在加拿大的事業也是順風順水。隨後馮永祥在加拿大創立了新時代集團,新時代集團在加拿大為華人提供中文資訊,也同樣大獲成功。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1983年,馮永祥被調去了美國梅林公司工作2年,期間主要是協助父親入股梅林公司,成為這家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

可惜就在馮家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1985年馮景禧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那個時候不管是李嘉誠家族、還是李兆基家族,都比馮家稍遜一籌。馮景禧也差一點就成為了第一個華人世界首富。

16歲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因腦管爆裂去世

16歲跑去當學徒一天才賺1.3毛錢,後成香港鉅富,卻在旅途中腦管爆裂去世。馮景禧意外去世後,馮永祥撐起了馮家在香港的家業。大哥馮永發也非常大度,沒有回香港爭奪遺產。馮永祥比父親還更低調,他開始隱藏起來,做起了香港股市的幕後老大。現在新鴻基證券已經壟斷了香港市場四分之一的證券交易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