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新泰:林業改革推動鄉村振興

◆被列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的新泰,緊緊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戰略機遇,發展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等綠色富民產業,更好地發揮林業在改善鄉村生態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

□ 本報記者 姜言明 劉培俊

本報通訊員 趙 潔 白 龍

從千畝山林到千畝梨園

新泰汶南鎮盤車溝村有個朝陽洞,以這個朝陽洞為主要景點的朝陽洞景區,每年能給村裡帶來上百萬元的收益。但當了十幾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富山知道,盤車溝村真正富起來,是從荒山變綠開始的。

朝陽洞存在了上千年,但盤車溝這個山洞下的小村子卻一直窮得叮噹響。山路難行,土壤貧瘠,以前的盤車溝人只能“靠山吃山”,可盤車溝的山卻貧瘠得很。不過,這一切從2007年7月24日有了改變。

這一天,上任村黨支部書記3年的王富山決定領著盤車溝人再造新山,盤車溝“荒山綠化工程”正式拉開帷幕。在新泰市林業局的支持和幫助下,如今,盤車溝山上的3000多畝山地全部披上了綠裝,200萬多棵樹在十幾年間擠滿了盤車溝的大小山頭。

山綠了,朝陽洞活了。隨著樹上山,2008年初朝陽洞風景區隨之開工。“鄉親們拽著繩子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出1300多米的石階,肩挑人扛建築用砂、石、磚塊、水泥6200餘方,修建5公里的進山公路,打通旅遊觀光道路4000米,鋪設供水管道500餘米。”說起十年前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和數據,王富山還歷歷在目。

2010年3月,盤車溝村成立了朝陽洞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實行股份制經營,鼓勵村民入股,吸收股金80萬元,當年門票收入達到60萬元。如今,朝陽洞景區每年的門票收入就有100多萬元。也正是景區的建成,讓盤車溝村的老百姓過上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日子。“2010年開始建設社區,一期13棟樓,住進去了400多戶。”王富山說,現在社區的氣和暖也都是統一供應,就連村裡的村民不少都在景區上班。

盤車溝村不僅僅靠朝陽洞活著,這幾年發展起來的中草藥種植產業真正讓大夥共同致了富。45歲的村民劉允良連種帶包了26畝地,地裡多是丹參、白根等中草藥,“一畝地能有一兩萬的收入”。而如今,盤車溝村裡已有數百戶村民種了1800多畝中草藥。發展了高效農業,村民腰包鼓了,但王富山和村裡的班子成員並不滿足,山腳下的1000多畝還得用好。

4月初之前,朝陽洞景區和盤山溝村之間的1000畝山坡地種上了56000多顆梨樹,“千畝梨園”項目正式開啟。王富山算過一筆賬:“預計到第五年梨園畝產可達萬斤,按照本地每斤2.6元的價,每畝地收2萬元不成問題。”為了鼓勵村民種梨樹,村裡決定免費供苗、集體統一管理兩年,“等結果後再還給村民”。為了支持盤車溝村的“梨園大計”,新泰市林業局再次伸手相助。“按照政策,我們每畝地補貼500元,一共補了50多萬元。”新泰市林業局副局長高洪德說,從支持荒山綠化到支持發展梨園經濟,只要能振興鄉村、造福於民,政府會在政策和資金上鼎力支持。

當然,盤車溝的梨園經濟並不單單是種植。“正準備投資辦廠,搞梨汁、梨酒等產品加工。”王富山說,後期梨樹長成規模也是一大景點,將圍繞這個點繼續發展旅遊經濟,並建設梨花古鎮特色商業街。

借力“工商資本下鄉”

一個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資,新泰市羊流鎮朝陽村村民劉培連直呼“沒想到”。6年前,朝陽村村裡的地有一半是難以耕種的荒嶺地。當地農民多以種花生和地瓜為生,人均年收入才幾百元。

羊流鎮朝陽村是個小村,一共375口人。但如今這300多村民裡有100多人到新泰惠美農牧有限公司(下簡稱“惠美農牧”)上班。2012年開始,惠美農牧在羊流鎮陸續流轉了2萬多畝地搞生態種養基地,朝陽村的900畝耕地和800多畝荒嶺地就在其中。劉培連家的地也流轉了,按照每畝500元的承包標準,她每年能拿到2500多元的承包費。不僅如此,劉培連還被公司聘為管理聯絡員,每月還拿2000多元的基本工資。

朝陽村土地流轉得到的實惠還有很多,惠美農牧總經理吳愛傑說,每年公司僅僅用在朝陽村的費用就達到200多萬元。“除土地租金和村民工資外,每年按節氣還給村民發些油、面等物資福利。”吳愛傑說,現在村民實際上相當於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到基地建設中,發福利算是股東分紅。

惠美農牧靠著新泰市林業局的苗補等政策支持,6年來綠化了數千畝的荒山荒嶺,修建了盤山公路,原先的荒坡成了果園。吳愛傑說,現在惠美農牧基地重點搞林下間作,林下茶、林下中藥材、林下百合等是公司的主要種植項目。“百合有6000多畝,茶有3000多畝,牡丹有1000多畝,藜麥有5000多畝,還有1000多畝的果園;其他是養殖區和綠化林。”吳愛傑說,百合是企業的主打產品,現在已經在搞深加工,百合幹、百合粉、百合酒等產品已經上線投產。

讓周邊老百姓得實惠

不僅如此,如今惠美農牧的旅遊服務業也開始嶄露頭角。“去年‘五一’前後,由於還沒準備好,本來不打算開園。沒想到那幾天來了上萬人,都是衝著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和百合來的。”吳愛傑沒想到花的魅力如此大,發展旅遊服務業成了他更堅定的計劃。如今一間間古樸的民宿正在百合園邊拔地而起,再過幾個月,惠美農牧的旅遊住宿和餐飲問題就能解決,到那時遊客吃住玩的需求將會得到最大程度滿足。當然,朝陽村的村民也有了新的工作機會和挑戰,從農業到服務業,從地裡走出來到門前桌上,這不僅意味著村民們需要轉換工作和生活習慣,還將更大幅度地增加個人收入。

45歲的村民王兆菊現在在基地負責澆茶、鋤草等細碎活,每月也有上千元的收入,但是要說不幹地裡活也能拿工錢,她心裡更樂意。如今,王兆菊的夢想不再遙遠,志在通過產業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的吳愛傑正在一步步落實他的“135”工程。“我們準備複製100個生態種養基地,搭建300家基地直供超市,發展5萬名會員。”吳愛傑說,現在已經建立了一些直供超市,全部實現基地產品直供,正在發展會員。“這個工程做好了,我們的東西不愁銷路,我們的基地就會越做越好,這需要我們和周邊村民共同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現在村民和公司是利益共同體,以後我們將是命運共同體”。

為了支持惠美農牧做大做強,讓周邊老百姓得到切實的實惠,當地政府通過相關政策,給予項目扶持資金2800多萬元。“惠美是工商資本下鄉帶動鄉村振興的典範,政府會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一定傾斜。”新泰市林業局局長李秀新說,鄉村振興是盤大棋,要靠政府政策引導、企業資金助力、農民參與並最終受益才能達到振興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