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聚焦乡村振兴·今日女报“乡村相见”栏目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在岳阳市华容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华一村。位于桃花山脚、远离喧嚣的华一村,自带吸引想要“寻清净”的城里人的气质:空气清新、环境清幽,有清澈见底的小溪,有一望无际的花海,有碧波荡漾的水库,有绿树参天的群山……美无处不在,“脏乱差”无迹可寻。

但在之前,华一村还因为过度伐木、水土流失、乱排乱放而显得“灰头土脸”。直到2008年年初,村里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以下简称“环保协会”),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这个小村也在接下来的10年涅槃重生,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09年被授予“省级森林公园”称号;2014年被列为市级卫生文明村场;2015年被列为岳阳市秀美乡村;2015年被列为省级卫生文明村场;2016年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们都说,咱们村是真正的将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座小村,二十多个农家乐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2016年,华一村开始打造占地160亩的“华一村花海”,游客在绿水青山间愉悦身心,也为村民带来了收入

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小村的“脸面儿”干净、敞亮!这是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对华一村的初印象。

6月6日,华一村村委委员蔡四军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如今村里每周接待游客2000多人,因乡村旅游而发展的农家乐有二十多家,年增收400多万元。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有的村民开农家乐,有的村民为农家乐提供家禽、蔬菜等食材,还有的村民在农家乐打工。”蔡四军介绍,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有一半都留了下来,之前外出打工的也陆续回来不少,“村里发展了农家乐和采摘园,他们回来了一样有活干,还能照顾家庭”。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清水绿水间的农舍。

今年34岁的胡蓉是村妇联执委。之前,胡蓉和丈夫刘立在外做餐饮,一年辛辛苦苦也攒不下多少钱。从2011年开始,他们回乡开了一家农家乐。当时村里的游客还不是很多,但他们认为,只要环境一直好下去,便“酒香不怕巷子深”。果不其然,2013年开始,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好,两夫妻把店子扩大了规模,忙时还会请乡亲来打工。

“这一切都和村里的环境保护有直接关系。”如今的胡蓉深刻地感受到了搞好环境所带来的好处,“但以前村里到处都是垃圾”。

困极思变,村里成立环保协会

胡蓉所说的“以前”,是指2008年之前,提起那时的村容村貌,村民们有一肚子的苦水。

綦群芝在村里长大,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小时候,村里的生态环境很好,但后来因为山上的树木可以卖钱,于是大家开始乱砍乱伐。“树少了,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最厉害的是2005年和2006年,村里经常受到泥石流的侵扰。那泥石流真是太大了,不仅淹了农田,还堵住了溪流,使灌溉大受影响。”

环境变差了,不仅人不舒服,动物都“不得劲儿”。村中一位68岁的老人告诉记者,环境最差的几年,听了一辈子的喜鹊叫声听不到了,小溪里的乌龟也不见了,“是这几年环境好了,才又看见它们”。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如今的华一村到处绿意盎然。

环境越来越差,村民们坐不住了。2008年年初,村里德高望重的张忠全、郑金明、严岳坤、严忠汉、郑永胜等人和寓外乡友一起商讨对策。寻思来寻思去,大家伙儿决定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希望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局面。

当年见证环保协会创办全过程的华一村村委委员谢岳平表示,这一想法虽好,但在“获得村民认可”这一点上并不顺利。

“比如,会员守则规定,一旦加入环保协会就要‘只栽树不砍树’,这一规定和部分人的利益产生了冲突。”谢岳平告诉记者,卖树在当时是村民的一项重要收入,因此许多村民心里不服气。

为此,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忠全对村民说:“保护环境,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此我们要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他鼓励大家去外面务工,而不是通过砍伐树木增加收入。

除了不能砍伐树木,“入会要缴纳会费”这一条,也有部分村民反对。会费主要用于购买必须的环保设备、给环保做得好的65岁以上村民发放补贴等,为此,村上又一一去做工作。

谢岳平记得,当时前前后后开了三次会,成立环保协会的决定才得以通过,“但加入的人并不是太多,当时村上一共有220多户,只有七八十户参加,其他的还持观望态度”。

环境保护,美了家乡美了心田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搞好自家房间屋后的卫生,是华一村村名的“规定动作”。做得不好,还要被“通报批评”。

协会成立后,如火如荼的环境保护工作便开始了。

谢岳平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协会实施了许多接地气的环保措施,比如植树造林,不荒废宜林山地,自觉保护名木古树;房屋建设要报批后方可建造;提醒村民科学施肥,不使用违禁化肥和农药,并及时回收农药瓶和塑料袋,不要随意丢弃,“农药瓶和塑料袋都要挂在电线杆或者树上,等待垃圾车统一回收,以免污染土地”。

除了这些细则,谢岳平认为,最关键的是让村民从心里树立环保意识,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是召开广播会。“广播会一周一开,做得好的提出表扬,做得差的就批评。”谢岳平说,保护协会和村委会每月月底还会对全村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评比,并将结果张榜公布,“农村人都要强,也爱面子,你表现得好,我就要比你更好。而且搞好房前屋后的卫生,自己住着也舒服”。

村里环境一天天变好,但垃圾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去年2月开始,华一村实施垃圾分类处理,规定村民在家要用好分类垃圾袋和垃圾桶,并将垃圾送到指定的大分类垃圾桶中,村里会派专人将垃圾收集后再送到镇上的垃圾压缩站。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华一村村民家中的分类垃圾桶。

这虽然是个好举措,但谢岳平坦言,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村民们没有养成习惯,丢垃圾时胡子眉毛一把抓”。见此,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同时让享受补贴的老人带头动员子女,这才让工作慢慢步入正轨。

到环保协会成立第三年,村民们几乎都加入了。谢岳平介绍,协会现有会员1320人,基金100万元;全村修建农户垃圾池350个,接近一户一个。此外还配备固定保洁员6名,垃圾收集车2台。“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心灵变美了。”谢岳平无不感慨地说,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环保卫生活动,不仅增进了村民间的了解,也增强了凝聚力,民事纠纷几乎没有了。

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如今都乐意回乡,全因十年前村里人的一个决定

端午节前,村里的妇女聚在一起包粽子。如今的华一村干净、整洁,年轻人回来了,村子也充满了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