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宁陵县补全“产业链”促脱贫提速

宁陵县补全“产业链”促脱贫提速

6月18日,工人正在将刚采摘的富硒甜瓜装箱。目前,宁陵县孔集乡王福来村的鹏飞富硒甜瓜采摘园正值收获旺季,产品通过网络销售至全国各地,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果蔬设施农业200多亩。 本报记者 高会鹏 摄

“我们正在加紧建设新的标准化养鸡场,预计可先期带动6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日前,拿着一份贫困户集中托管养殖报告,宁陵县龙腾民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耿海潮如是说。眼下,宁陵县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引领他们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将更为宽阔、平坦、稳定的脱贫路铺向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精准发力最关键。在梨乡宁陵脱贫攻坚主战场,产业扶贫正在精准发力。该县探索出一系列灵活可行的方法,将贫困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动脱贫模式,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速全县“人脱贫、县摘帽”步伐。

随着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准扶贫逐渐落到了实处。宁陵县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三扶”方针:扶贫先扶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扶助村里原有产业扩大规模生产、增速发展,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资金扶持促成村里合作社、贫困户成“股东”的多重举措,让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了信心和希望。

扶贫先扶智和志,就是让村民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并通过产业带动发展地域适合的产业,让贫困村民树立脱贫信心。作为农业大县,宁陵县紧扣资源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农则农、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向特色要竞争力、向特色要生产力。

阳驿乡潘集村根据地域环境、交通便利等因素,近年来发展种植反季节西红柿、葡萄、油桃等,现在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当前,潘集村共有温室大棚160多个、简易大棚100个,这些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是村民经济来源的重要渠道。村民宁永纪介绍,葡萄大棚就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全家经济的来源,一个棚年产7000斤至1万斤葡萄,年收入约10万元。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难点也在精准定位。如何找到根植于宁陵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这就是宁陵扶贫工作中的关键抓手。

宁陵县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选产业。目前,全县14个乡镇根据实际发展畜牧养殖、优质酥梨、特色蔬菜、富硒瓜果、特色加工等不同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增收项目,全县产业覆盖率达100%,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结合宁陵实际,我们将产业作为脱贫的主要依托,突出市场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该县将进一步调优、调高、调精农产品生产,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大家脱贫奔小康的底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