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共读笔记43|教宝宝算数,你得知道这三点—数运算(上)

活动简介

2018年,我们决定在群内开展共读好书活动,挑选与STEAM启蒙相关的书籍,一起深挖细耕,提升育儿能力,开拓启蒙思路。

当前,我们选的是《幼儿数学核心概念》,计划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会定期整理群内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公众号上,方便大家回顾。

共读笔记43|教宝宝算数,你得知道这三点—数运算(上)
共读笔记43|教宝宝算数,你得知道这三点—数运算(上)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了几个重要的概念:集合、序数、基数及数数。(忘记的同学可以翻一下公众号,回顾一下~)

这些是幼儿数感培养的第一阶段,我们还提到了大量练习的重要性,有了以上核心概念,并有大量练习的基础,幼儿就可以接触更深入的数感内容了:数运算。

什么是数的运算呢?内涵很简单:数的加减乘除等计算,具体到幼儿就是加法和减法。但是只知道这些是不够的,因为操作起来你会发现:我家的孩子学个2+3怎么这么难?3-1就更不会了。

所以,更重要的是懂得数运算的外延或者说方法论。

概括来说,幼儿的数运算只需要掌握三个要点:1.集合内部的加减 2.集合之间的比较 3.集合的拆分和组合

1集合内部的加加减减。

集合内部的加加减减,很容易操作,就是往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或者拿走物体,这样会使集合发生数量上的变化。

而针对幼儿,需要注意两点:

首先,每个运算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生活中总是会反复出现“现在是多少?多多少?少多少?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数运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幼儿学习运算。创编故事不仅能帮助幼儿将问题情境形象化,还能激发他们寻找答案的毅力和恒心

其次,在幼儿教育中并不需要关注加和减对应的算术和符号。幼儿只有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之后,才能开始接受符号表征。

案例一:幼儿表演《姜饼人》,老奶奶、老爷爷、马、奶牛和3个农夫都加入了追逐姜饼人的队伍,并逐渐掉队。格林老师用小方块表征故事中的角色数量。凯拉指着连载一起的小正方体说:“它不断地增加、增加、增加,然后又开始减少、减少、减少。”

最后,幼儿会利用两种策略进行数运算:“直接建模策略”和“接着数策略”。

所谓“直接建模策略”,就是一一点数。孩子用手指点着物品,从1开始,一个一个数下去。

“接着数策略”,是指孩子数数的时候,不用从1开始数了,会用数字代替被数的物品了。比如,给幼儿3个苹果,又给ta3个,问有几个,ta会从4开始数了:4、5、6.

幼儿学会接着数策略后,意味着数感的进一步增强。

案例二:托尼说自己只有17把剪刀,问他加上这些够不够,托尼开始点数这些剪刀,说:“我已经有17把了,所以现在是18、19、20、21、22、23——我还需要2把才能凑成25把。”

2集合之间的比较和排序。

比较,这也是我们家长最喜欢问孩子的问题之一。

比如,幼儿经常会被问到:这两堆苹果哪边多?哪边少?

共读笔记43|教宝宝算数,你得知道这三点—数运算(上)

有些幼儿能够轻松回答出来,有些则不能。但是不管怎样,幼儿学会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都是一样的:

a.用匹配的方法。匹配是直接建模策略的一种,为了表现如何对两个集合进行比较,幼儿会使用实物去表征每一个集合,并使用一一对应原则进行匹配。

例如,幼儿会把7个玩具卡车排成一列,再把5个玩具汽车排成一列,以此来“证明”玩具卡车更多,因为玩具卡车的队列更长。

共读笔记43|教宝宝算数,你得知道这三点—数运算(上)

b.用排序的方法。数字的连续性决定了集合之间的关系。

比如,爸爸、妈妈、宝宝分别有3个、4个,问幼儿谁的苹果多,谁的少?

Ta可能会一一点数:1、2、3,爸爸有三个;1、2、3、4,妈妈有四个。所以爸爸的苹果少、妈妈的苹果多。

tips:有关数感,匹配和比较的丰富经验会促使幼儿创造一个“心理数序”,这样他们就能够根据数序中数字的顺序来进行比较。一旦建立这个心理数序,在已知每个集合数量的情况下进行2个集合的比较就会变得简单,而不再需要进行一一对应的匹配。

3集合的拆分和组合。

集合的拆分和组合可以训练幼儿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部分组合成整体:比如,幼儿园1班有10个孩子,2班有8个孩子,问幼儿园共有几个孩子?这样,1班和2班的孩子就组合成了整个幼儿园的孩子。

整体拆分成部分:让孩子说出橘子的拆分方式。橘子可以拆分成很多辦,一瓣一瓣的分,2辦2辦的分,1瓣3瓣地分等等

好了,本文就到这里了,数运算的三个要点,你学会了么?

(更多共读资料请见群内共享云盘)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