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汛期应绷紧防范气象灾害这根弦

从5月15日开始,我省进入“汛期模式”,强降水、雷电、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乃至财产损失。在汛期,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特别要关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切实绷紧防范气象灾害这根“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我省各地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概率不断增加,夏季强降水引发的洪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往往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短时局地强对流天气,如冰雹等往往给小麦、油菜等作物带来致命打击,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而一些不多见的霜冻、沙尘暴、大风等天气也往往使百姓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在各类灾害中,由气象原因引起的灾害占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气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从“十一五”的年均2956人下降到“十二五”的1293人,灾害损失占GDP比重从1.02%下降到0.59%。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85分以上。但是,每年特别是汛期,由气象原因导致的灾害仍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气象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目前,我省气象部门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显著提升,建设完成包括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卫星遥感及雷达探测为一体的综合、立体监测网,全省有3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投入运行,全省各类气象站点总数为696个,气象站网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9.67个。建立了0到10天、高时空分辨率的数字化、网格化预报业务,预报精度达1到5公里,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微信、微博、LED显示屏、农村气象信息大喇叭等各种手段源源不断地将各种“看得懂、用得上”的气象信息传递到全省各个地方人民群众手里。

作为防灾减灾的“消息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一定要牢固树立“防灾减灾是天大的事”的理念,及时关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超前研判可能出现的各种灾情,强化灾害风险防范,盯死盯牢重点区域,对可能存在洪涝、滑坡、垮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重点区域,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完善治理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抓紧抓实抓细抓好防汛工作,做到科学迎汛、精准防汛、安全度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气象部门要切实做到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切实发挥好防灾减灾先导作用,发布高水平、高质量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而广大人民群众要时刻留意气象部门每日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遵循科学规律,合理安排各项农牧业生产活动,趋利避害,确保安全度汛,增产增收。(来源:5月30日《青海日报》 作者:金泉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