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患病的公婆爸媽都是牽掛 她把父母接到同村安家 多年沒空出村

患病的公婆爸媽都是牽掛 她把父母接到同村安家 多年沒空出村

劉淑針給公公擦手

今年43歲的劉淑針看著比同齡人要滄桑、憔悴一些,記者見到她時,她剛給公公婆婆喂完飯,忙著收拾桌子上的雜物。寧盧村的村支書張立平介紹:“她不僅是我們村的好媳婦,也是個好女兒,對公公婆婆、孃家爸媽一樣的有耐心,為了照顧好四位老人,她都接到我們村來了。這些年,她除了趕集基本出不去我們寧盧村,都在照顧家裡四位患病的老人。”


公公說:去年我癱在床上,兒媳婦餵了我一年飯

每天早晨6點起床後,劉淑針就從自己住的養雞棚附近走到公婆住處給他們生爐子,穿衣服。給公婆穿好衣服,再走50米路去爸媽住處給他們生爐子,穿衣服。給老人們穿好衣服、洗好臉、擦了手,她就趕緊跑回家準備老人們的早飯。

劉淑針公公婆婆住的是村裡危房改造的一處小屋,破舊的沙發上坐著她75歲的婆婆胡玉蘭。“她十幾年前得了老年痴呆,不能說話,什麼都不知道了,你把飯端給她,告訴她吃飯了,她就自己坐在那裡拿著勺子吃,你不說她不知道吃,有時候吃著吃著你不提醒她,她就又忘了吃飯。”劉淑針說,給婆婆的飯一定要晾到溫度合適才能端過去,需要提前用勺子攪拌著吹涼了。

半躺在爐子邊上的是劉淑針80歲的公公張樹堂:“我前兩年得了腦中風,癱在床上,兒媳婦都是把飯端到床邊上,一口口餵我吃。我自己不能動,難為這個孩子了。今年我這還是好了些,能半坐起來,自己這個手也能拿勺子挖飯了,她給我端過來,我能自己吃點兒,有時候看我自己吃的累,哆哆嗦嗦送不到嘴裡去,她就過來再餵我。”

婆婆老年痴呆,公公癱瘓在床,除了要給老人一日三頓的做飯、送飯、餵飯,劉淑針還要記好了每位老人幾點需要吃什麼藥,定時定點提醒老人吃藥。

患病的公婆爸媽都是牽掛 她把父母接到同村安家 多年沒空出村

給媽媽餵飯

只有她能看懂媽媽的手語

上午九點多,伺候完了公婆,劉淑針趕緊往爸媽住的地方去。“還沒來得及餵我媽吃飯呢,早晨剛煮好的稀飯太熱了,只給剝了個雞蛋吃,現在得趕緊過去給她喂碗小米稀飯。”劉淑針用幾近於奔跑的速度往村北側快速走著。

“我媽4年半前出了車禍,頭顱骨削了一塊兒去,司機跑了,她醒過來後不會說話了,也癱在了床上。我爸和我媽都69歲了,爸爸有高血壓、糖尿病,身體也不行,自己能照顧過自己來就很不錯了,我兩邊老人都不能捨下,就乾脆把我爸媽接到寧盧來,這樣好照顧他們。”劉淑針說。

劉淑針在一張躺椅一側給她的媽媽喂碗裡的小米稀飯,時不時講幾句笑話逗逗老人,老人只能搖頭、點頭、擺手、抬手,可劉淑針能在幾個簡單的動作裡,讀出媽媽的意思。

吃了一會兒,老人輕輕動了一下手,劉淑針趕緊把勺子放到嘴邊吹吹裡邊的稀飯:“熱了是吧?下邊的飯在爐子上烤的有點兒熱,沒事兒,我吹吹你再吃。”

站在一旁劉淑針的爸爸劉洪奎說:“這動作,只有她娘倆知道啥意思,她一指,閨女就知道她要啥。”

24小時隨叫隨到,風雨無阻
四位老人有三位生活不能自理,劉淑針說自己24小時都不敢關機,睡覺也不敢睡得很死,必須隨叫隨到。“有時候半夜老人突然想大便,就給我們打電話,不管下雨還是下雪,也不管半夜三更還是什麼時間,我都得趕緊往這邊跑。你要稍微慢一點兒,他們可能就弄到床上了。”劉淑針說。

除了趕集賣菜,劉淑針這幾年都沒有出過村。“別說出去逛商場了,就是買菜我也得抓緊時間,一個小時內買完趕緊回來,要不老人想上廁所了怎麼辦。趕集買菜那天中午來不及回來做飯,我就在集上買包子給他們吃,有時候趕著集老人打電話說要上廁所,或者哪裡不舒服需要點兒什麼,我就得趕緊騎車往回跑。”劉淑針告訴記者,這些年,她都是這麼過來的。

年前有次剛下過雪,村裡的路不好走,加上天黑,劉淑針走得慢了些,老人鬧肚子沒憋住拉到了床上,劉淑針趕到老人住的地方給洗完擦好,再拾掇髒了的衣物,折騰了近一夜。

家裡只買老人愛吃的菜,有時候得做四種飯

四位老人有三位不能吃硬東西,劉淑針自己愛吃的芹菜、藕這兩年都不怎麼買了,為了迎合老人的口味,她只買些容易煮爛的菜。

老人常年臥病在床,不能出門,有時候心情煩躁了,只能挑剔吃的東西。“早晨一般給他們做小米飯蒸雞蛋,或者麵條煮雞蛋,中午飯和晚飯比較麻煩,有時候四個老人你得做四樣菜,每個人愛吃的都不一樣,你做了他們不愛吃,直接就不吃,你只能重新做。燉肉你需要燉的很軟很爛他們才吃得下去,他們都愛吃我做的紅燒肉。我媽和我公婆基本嚼不動什麼東西,菜也得切的很碎,煮的很軟才行。”劉淑針說,看到老人愛吃自己做的菜,她心裡就高興。

記者問這麼多年都一直憋在家裡照顧老人,會不會覺得委屈、覺得累?“肯定累,但是沒辦法,他們都是我的親人,我必須照顧他們。實在煩了就和我對象拌幾句嘴,對著老人肯定不能表現出來,他們生病自己夠受罪的了,咱們當兒女的要是脾氣再不好著點兒,他們心裡多難受啊。”劉淑針說。(閆玉江藺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