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滅亡了之後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張郎518


這個問題太把人類太當回事兒了。也許幾千萬年前的恐龍也這麼想過,它們統治地球數百萬年,然後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恐龍滅亡了以後,才給了哺乳動物繁盛的機會,經過幾千萬年之後,人類出現了,於是就有了這個問題。

宇宙已經誕生了138億年,地球也有近50億年的壽命了,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早期根本沒有什麼生命,在地球上慢慢形成了地殼,大氣和海洋之後,才出現了最早的生物,這些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從而使得地球更適合生命的存在。

相比地球幾十億的壽命,從原始人類算起,人類在地球上才出現了數百萬年,人類在很長的時間裡,和地球上其他的普通動物也沒有什麼區別。

目前人類好像可以上天入地,但也只限於載人登陸最近的月球,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內眾多的的星球上有沒有其他生命,誰也不得而知。

不用說地球,就是太陽,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一粒塵埃,地球滅亡了,消失的只是人類,宇宙依然存在。


量子實驗室


宇宙大爆炸距今已138億年了,人類誕生到現在才25萬年,在有人類之前,宇宙的存在有意義嗎?宇宙是在不停的演化之中,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推演,宇宙適宜生物生存的時間相對於宇宙而言並不長,沒有任何生命的宇宙有意義嗎?


圖:宇宙
大爆炸模型

由於宇宙膨脹速度遠超光速,上圖的鐘形結構只是各個時期人類可以觀測到的宇宙直徑。由於信息傳播的速度不能快過光速,所以,這個鐘形結構以外的宇宙與人類是無關的~它們既不能被我們觀測到,也無法被影響到。這部分宇宙有意義嗎?

既然宇宙大爆炸能夠誕生我們的宇宙,也可以誕生出別的宇宙來,很可能其他的宇宙並不適合生物生存,它們的存在有意義嗎?

……

事實上,宇宙只是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有沒有人類它依然存在著,演化著。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甚至人類也是這個規律的產物之一。

唯心主義要不得啊!


講科學堂


現在已不同於過去,許多科學家在對科學一系列新的發現之後,他們開始了對我們存在的宇宙進行了它存在意義的探討,因為看上去我們的宇宙是經過調試,否則,我們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更不會有現在這個樣子。要說調試的內容很多,要說詳細,就要寫一大本書。我簡單舉幾個例子。

一丶宇宙如果膨脹過快,物質難以聚集,形不成恆星、星系;過慢,引力會把它們拉到一起,宇宙很快坍縮成一個奇點。這種臨界速度(即既不過快,也不過慢)達到準確度的10 的55次方層級。

二丶質子質量是電子的1836倍,稍大或稍小,都不能形成原子丶分子。

三丶萬有引力常數,稍大,無法形成穩定的星系,稍小,各星系早已分崩離析。

四、強相互作用力如果小1%,鐵原子以上的元素都無法形成,炭元素也會變得很不穩定。

五、地球的位置,水星丶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陽,地表溫度極高,液態水無法存在,大氣溫度高達三百多度;木星、土星它們遠離太陽很冷,就是離地球不太遠的火星,它赤道線上的晝夜溫差也在50度左右,人類無法居住。

六丶太陽離銀河系的中心是2.1萬光年,是在恆星稀疏的一條懸臂上。如果離銀心近,旋轉速度更快,恆星位置變動頻敏,隨時都有危險,人類隨時面臨毀滅的危險,因為在那些地方,恆星的誕生、死亡,超新星爆發,各種高頻射線,過多的隕石,慧星等等,如離得太遠,物質太稀少,無金屬元素。

總之還有許多,如地球大氣層,磁場,公轉角度,月球大小等等,要保證象現在這樣出現一個有高等智慧生物的宇宙,它在相空間的機率是10的10次方上面的123次方之一,(見羅傑.彭羅斯的《通向實在之路》27章11節524頁)當然,這個數字之小,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一丶由於小到無法想象,那麼許多人就設想了無數多個平行宇宙。認為那些宇宙是荒涼的,碰巧就出現了我們這樣一個富有高等智慧的宇宙。那麼,若果如此,我們這個宇宙要是毀滅了,一切也就完結了。如果我們人類消失了,宇宙留存下來,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誰去研究它,觀察它。

二丶現代量子物理學用實驗多次證明,萬物的出現,有賴於我們人類意識,離開了人類意識,宇宙萬物也就無從談起。

三丶如果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完全無意識的無生命物質偶然又偶然……,偶然到無窮小的機率中形成的,那它們為什麼都要耗盡一切都要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呢?這種本能從何而來呢?

四丶人類的意識是從何而來的呢?一堆炭丶氧、氮丶氫等等原子混在一起,無需任何智慧力量的安排,它們就真的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各種智慧嗎?

五、不說微觀,就是我們這個宏觀世界,如果沒有人類智慧,它也無存在的價值。"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李白意識的反映;"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東坡的意境。總之,大千世界,離了人,什麼意義也沒有。

宇宙的誕生,就是為了類而來。宇宙有意識嗎?滿天的星斗,都如我們的太陽。無非是進行核聚變的星球,或如象死亡的恆星一一超新星丶黑洞,它們能有思想嗎?

既然一堆原子不能產生意識,星球不能產生意識,意識唯一的來源,也和宇宙一樣,是來自於具有無限智慧和力量的獨一真神。

宇宙即使要消失,上帝也會讓他喜歡的靈魂(一個人意識的集合)和他長存,觀察著現在的宇宙和將來的宇宙。


愚昧人之一


你的意思是說,宇宙的存在如果不能被生命去感知,就失去意義了。好比一個人穿著漂亮衣服沒人欣賞,也沒意義一樣。

相對人來說,是這麼回事。但宇宙是在生命誕生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這事主要的,生命誕生是次要的,宇宙存在的意義絕對不是去讓生命感知的,相反的是宇宙是來創造生命的,就算以後地球滅亡,人類也滅亡,宇宙還能創造下一個“地球”,下一個生命。

所以宇宙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創造生命,又不斷毀滅生命,週而復始。



螳螂生活


這種問題很簡單,地球目前45億年的歷史,而宇宙歷史有138億年,想想地球誕生之前的93億年曆史,沒有地球的這段歷史就沒有意義嗎?

當然不是!地球只不過是浩瀚宇宙無數天體中的一顆渺小的存在的而已。誠然,地球擁有生命,特別是擁有人類這樣的高級智慧生命,但大自然才不在乎地球上有什麼,對於大自然來說人類和地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並不確定,但從客觀存在性來講,宇宙並不是因為有了生命的出現才有意義,只要宇宙存在著,就有它存在的意義,這是唯物的觀點,也表明世界物質的,客觀存在的!

而認為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存在讓宇宙有了意義是一種唯心思想,這種思想也太看得起人類了!有人經常說沒有人類,宇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人類有如此大的能耐?

即使地球上的生命此時此刻全部消失,大自然也不在乎,地球仍舊一刻不停地自轉公轉,天空仍舊會下雨,夜晚一樣也會降臨,太陽仍舊會發光……

這不是意義嗎?只是沒有人類賦予它們意義罷了!


宇宙探索


感謝提問!宇宙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好比人們經常說的一樣“地球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停止轉動,就像我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停止前進的腳步一樣”,宇宙無時不刻不在運動當中,而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滄海一粟。

誠然,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也正是由於包括人類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生物的存在,才是使我們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而在人們的傳統意識裡,人類文明作為地球上最高文明的代表,往往成為地球的代名詞,在人類發往外太空的探測器上,都刻著“地球人”的符號。

然而,地球上生命的誕生,只是太陽原始星雲變化中的一個偶然產物,由於地球在形成之初就具有生命誕生的宇宙環境和自身環境,在漫長的化學演化過程中,才有了有機元素向生物單體再向生物聚合物乃至原始生命的演化。因此可以簡單地說,地球上的生命只是宇宙以生命進行能量代謝的一種運動而已,如果沒有生命能量的代謝運動,宇宙也將會以其他的形式進行能量轉換。

我們都知道,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與包括動物在內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區別,不在於人的自然屬性,而在於人的社會性,人能夠超越宇宙賦予的本質,創造出屬於人自己的全新本質。因此,我們在對待客觀的宇宙,需要辯證的分析,而以“人定勝天”的唯心主義心態是認識不全宇宙真正的客觀發展規律的。


地理那些事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水平。如果不從唯物與唯心,一元與二元來說,真的沒辦法回答。唯物與二元論認為,他就是那樣存在的,沒有任何意義,不因為人類存在與否發生改變,好比說對於月球或者火星來說,宇宙就是這樣演化。但是從心物一元來講,宇宙萬物都是一心所化,而此心遍及上下四方,不以人類存在與否而改變,所以宗教上教人求靜以忘軀殼,乃至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那麼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旦到達這個境界,已經融入宇宙萬有了,至此,人類是否滅亡與此宇宙何干呢?所以我認為,無論人類存在與否,亦或是整個宇宙不存在所謂的生命。他依然如此,所謂在在處處,無所不在,無始無終。


趙亞東83934161


難道宇宙的意義就是養育人類嗎?

很顯然,這樣的思路是把人的意識擺放在了首位。實際上,對於物質世界,人類不過只是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如果哪天有一顆體型龐大的小行星闖入太陽系,又撞上了地球,導致生命毀滅,那又能怎樣呢?宇宙照樣還是宇宙,只是熵值上升了一些而已。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所說的宇宙其實只是人類“心目”中的宇宙,宇宙的“面貌”受限於人類的觀測水平以及理論高度,就好比於真理是從實踐中得來的一樣。

人擇原理告訴我們,宇宙為何是現在這般模樣(各種自然定律),那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存在導致的,因為我們的認知水平和方法,導致了宇宙是這般模樣(相反,如果宇宙是其他模樣,那麼就可能不會誕生人類了)。

總的來說,“意義”原本就是一個意識概念而已,並非實體,人類的存在與否更是不會影響真正的宇宙存在。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我們下面接著講課,我們昨天用了一天的時間重點講解了古希臘哲學起源的基本思想狀態和哲學思維底蘊。從昨天的講課中,大家應該能夠明白哲科思維是一個思維體系。那麼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西方近代古典哲學所討論的那些煩難問題上。那麼通過昨天的課程,我想大家應該能夠聽明白,哲學思維是科學思維的底層邏輯。請各位試想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哲學邏輯延展,如果我們上中學,學幾何學不是現在這種應試方式,學生只是做一大堆演算題,而是追隨歐幾里得的公理系統的邏輯脈絡給學生講課。那麼大家受到的教育和建立起來的思想方式及其思想模型,將會是一個怎樣縝密的系統。

要知道當年牛頓、愛因斯坦、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羅素,都是在青少年階段讀到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而深受震撼,開啟了他們的哲科思維活動。我講這一點是想說明哲學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用處,但它卻是思想的底層鋪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思想是受自己底層邏輯模型的規定,這個東西決定著展現在你表象中的世界圖景。你的世界圖景、你的世界模型,是你的思維模型的產物,你的行為方式是在你的思維模型和世界模型,或者叫世界觀模型上運行的。

請想想,這種思維底層的訓練是一種怎樣重要的功課?缺失了這個東西,僅講應用層面的科學技術會帶來多大的遺憾和缺失。我再談一個問題,古希臘思緒除了被我昨天講到的阿拉伯文明,給了一個傳薪的作用,其實其中還有一脈,我昨天沒提到,我在這裡做一個簡單說明,為什麼西方在史學上把自己的文化之根追溯為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系,是因為古羅馬經歷了三個時代,最早期叫“王政時代”,所謂“王政時代”做最簡單的理解,就相當於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聯盟時代。

古羅馬的第二期叫羅馬共和時代。到公元前後以凱撒為標誌,古羅馬才進入古羅馬帝國時代。在古羅馬建政的早中期,也就是在古羅馬共和時代,古羅馬的基本文化承接的是古希臘文化。大家知道我昨天展開的那個古希臘地圖,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半島整個南部,所以古羅馬共和時代的基本思想氛圍,甚至基本政治社會結構,都是希臘結構,包括它的兩院民主制,貴族元老院,公民大會,執政官,保民官的選舉制度。那麼到帝國時代,是因為羅馬共和時代逐步擴張,逐步向亞平寧半島,也就是意大利半島的北部推動,而意大利半島北部地區已經成為適宜於農業發展的自然物候條件。

一旦進入農業為主體的生存結構,共和制度就會散失,帝國時代來臨。那麼由於這個原因,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分裂,大家知道後來東羅馬帝國在今天土耳其那一帶地方建立自己的守區。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當年叫君士坦丁堡,在東羅馬帝國早期,古希臘的一部分思想和文獻,在東羅馬帝國保留。這成為後來文藝復興古希臘思想和文獻得到復興和找回的第二個通道和來源,我在這裡只做簡單說明。

那麼我們今天接續昨天而言,但昨天的古希臘哲學的整個基礎,是你理解今天后面課程的一個重要前提。我們今天重點講西方近代古典哲學探討的基本問題,叫“知與在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的探討其實極為深奧而縝密。我今天不去講古典哲學史,因為時間根本不夠,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只講它的基本思脈。要知道古典哲學從17世紀初葉,以笛卡爾為開端,到十八十九世紀以黑格爾為標誌結束,這個階段錘鍊了科學思維的基本思維邏輯方法系統,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探討的問題,遠遠超出了科學視野的侷限。

它因此為未來後科學時代人類的文化奠基,以及對科學的批判建構了一個基本的武器系統。因此理解今天的課程,可能不僅對於你理解科學時代的基本精神會有幫助,而且對於科學系統的批判和未來後科學時代的基礎建構,會起到某種啟迪作用。我們昨天講古希臘時代追問本體論,但他們在追問本體論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掃除精神投射的背景。從畢達哥拉斯的數論系統,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到歐幾里得的形論,本體的追問和精神的追問其實呈現為一個系統,直到亞里士多德形式邏輯的表達,使得精神問題的探討成為一個基本的課題。

但在這個階段,精神問題已經凸顯但卻沒有走上前臺,但是它已經暗含了一系列奇怪的問題,就是“知”和“在”混淆不清。因為當你說“在”的時候,你說的是感知中或投射在精神中的“在”。當你總結“在”、總結“實在”的時候,你發現你的總結,任何結論和構形只不過是一個理念模型。那麼“知”和“在”的問題在這個混淆狀態中不加分辨卻形成基礎問題的顯現。於是從追問對象直思的本體論到近代轉為追問精神本身規定性的認識論,這就是古典哲學的基本特徵。它涉及這樣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幾乎是常識性的問題卻極為氾濫。

比如“知”是什麼?“在”在何方?如何能夠證明“在”?因為你做的證明都是邏輯證明,你怎麼知道你的邏輯證明所指向的是“實在”?“知”的內涵是什麼?“知”的動量是什麼?“知”的延續性怎樣表達?諸如此類的基本問題,構成近代古典哲學的重大課題和疑問。那麼我們就再從古希臘說起,大家知道古希臘最早提出“存在”這個概念的人,是巴門尼德,愛利亞學派。巴門尼德提出“存在”(being),“是”論,同時提出“非存在”。那麼他所說的“非存在”是什麼?哲學界探討紛紜,也就是“非是”。

那麼“存在”是指某種假象後面要追問的那個“是”的延伸。那麼“非存在”是什麼就構成了一個嚴重的疑問。所以巴門尼德的“非存在”有可能在不同角度上的解讀之意,方認為它就是直觀精神世界表象。因為古希臘追問的是這個虛假表象後面的實在,認為那個東西才是存在。同時巴門尼德的弟子芝諾做過四項著名的悖論推演。對“存在”,對“什麼是一”,“什麼是多”,“什麼是動”,“什麼是靜”。換句話說,也就是對“什麼是空間”,“什麼是時間”,作出了一系列奇怪的推演論證,這些細節我都不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找資料去讀一讀。

我想說一個人物,實在令人驚訝,此人名字叫高爾吉亞,他居然在古希臘時代提出了著名三命題。他說第一:無物存在,沒有物質存在。因為你所說的存在都是表象或假象後面的理念。他接著又做了一個推論,他說即使有物存在,也無可認知,就是即使有一個真實的存在,你也無從認識,因為你的認識所達成的只是虛象或現象。他接著做了第三層表述,他說即使有所認知,也無從言表。他非常驚人的恰好說明了西方哲學的三大進程。

第一,本體論。到底存在是什麼,有沒有存在?第二,認識論。即使有存在,也無法認識。這恰好是第二階段西方古典哲學所探討的認識論的核心難點所在。第三,就是當代或現代哲學的語義論轉向,也就是認為既然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是一個主觀感知邏輯體系,那麼這個邏輯體系的體現是以語言結構系統表達的,而語言結構系統有自己的內在規定性,這就導致語言的運行會超脫邏輯的牽絆,而走向自己獨立的運行狀態,從而導致對邏輯體系的擾動。這是當代哲學輿論轉向所要探討的問題。

而高爾吉亞恰恰在第三段中講,他說即使有所認識,也無可言表。請大家注意,高爾吉亞在古希臘時代居然預判了整個西方哲學史的走向和基本問題的提出,這確實令人十分驚詫。我們見不到高爾吉亞的整個論證過程,僅從高爾吉亞的這一段希臘時代的表述,我們就可以發現在古希臘哲思的萌芽之中包含著後來整個西方哲學演化的全部基因和種子,後系的哲學發展只不過是古希臘哲學思緒的延展和迭代。而且我們還會發現,早在高爾吉亞那個時代,哲學就已經表達出越來越脫離終極本原追問的深度,也就是從追問世界的本原不得不漂移到追問感知的狀態,從追問感知的狀態不得不再漂移到或者輕浮到追問語言的狀態。

這個狀態形成西方哲學走向逐步淺薄化的總趨勢。這也就是為什麼20世紀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要返回古希臘,重新追問存在的原因。我簡括的講這個部分是希望大家理解,我們今天的講課你必須以古希臘斯哲學思緒為基礎,否則我們下面討論的問題你會很難聽明白。而且你也很難做伸展意義上的思想擴張。請大家注意康德,他是西方近代古典哲學的最高峰,康德在46歲到48歲以前,從來沒有研究過哲學,他在大學裡教書,教的全是自然科學課,他教了20年左右的科學課,他從來沒有意識到“知識“本身居然是一個問題。他偶然讀到休謨的書,大受震動。他發現他講了20年的知識,而所謂“知識“居然本身就是一個漏洞,就是一個疑竇,就是一個根本性的疑問,這才促使康德開始思考“知識”究竟是什麼,我們人類的認知是怎樣建構的。

他當然得從休謨提出的基本疑點開始。那就是什麼是“空間”,什麼是“時間”。因為休謨曾經論證,在經驗上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無法明晰化,它只不過是事物連續發生的一個背景表象。那麼康德因此追問,什麼叫“時間”和“空間”,什麼叫“因果聯繫”,什麼叫“全稱判斷”,它從哪裡來,由此提出“先驗論”。

要講康德,我們必須先講三組詞彙或者三組概念。第一,經驗。請注意哲學上的“經驗”和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經驗”這個詞不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的“經驗”是指我們在實物活動中的知識積累,“經驗”原意不是這個意思,是指我們用感知獲得對象,或者用感官獲得對象要素,叫“經驗”。比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第二個概念,先驗。“先生”的“先”,“經驗”的“驗”。什麼叫“先驗”?經驗以先就被規定的東西叫“先驗”,也就是在你經驗還沒有發生以前,已經規定了你的經驗模式和經驗系統的那個東西叫“先驗”。第三個詞,叫超驗,也就是超乎於經驗之外的那些追究,我先把這三個概念說清楚。

那麼休謨如果證明經驗不能達成從特稱判斷到全稱判斷的導出,經驗中沒有因果聯繫的直接要素,歸納法不成立。那麼康德當然就要討論,那麼我們的“經驗”是什麼?我們聯繫經驗的後面的那個作用力來自何方?我們的全稱判斷,因果判斷,所有這些東西也就是知識基礎構架的東西,在經驗以外的什麼地方?他提出先驗,在你經驗以先就被主觀規定給死了,它開始做系統推動。大家要注意,他當年沒有我們今天的信息量。我昨天講我們的視覺只不過是感光,我們把光感成明亮,是一種先驗規定。我們把波長錯覺為顏色,是一種在我們張開眼睛以前就被規定死了的視覺模型。

其實我昨天就在講先驗規定性,我只是沒有用那個詞而已,要知道當年的康德沒有這個信息量,他居然推導出我們的感知是有先驗規定性的。就是在你經驗發生以前,一個規定經驗的格律或者規定經驗方式的平臺早已塑成。然後他提出,他說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先驗直觀形式。請注意“形式”這個詞,我一旦用這個詞,大家立即要回到古希臘運用這個詞的那個概念上去。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是不是客觀存在,我們無從討論。康德說,我只知道我的經驗如果要發生它必須有一個平臺。這是我的語言,我不用康德本身的話,因為說起來太拗口,為了大家現在有助於理解我改成現代語言。

那麼我的感覺和經驗本身要發生,必須有一個載體,有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就是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是我們的先驗直觀形式。他接著講,他說所謂“因果聯繫”,所謂“全稱判斷”,它來自於先驗的範疇規定。大家注意“範疇”這個詞,“範疇”這個詞在我們日常用語中跟“範圍”沒有區別,可是它在哲學上是一個專用詞,最早探討“範疇”亞里士多德就探討,到康德進一步探討。康德說,我們的“全稱判斷”和“因果聯繫”是在“先驗範疇”上建構的。

我舉個例子,他分了四組12項範疇,我不一項項展開,我只舉一個例子。比如我說小布什必然是美國總統,你聽了一定覺得有問題。可是我如果說2+2必然等於4,你聽了沒有問題。世界上沒有“二”這個東西。“二”是一個純抽象符號。可為什麼我說2+2等於4,2×2等於4,你沒有疑問呢?這個純邏輯的範疇,就是必然、偶然、或然,這個在你先天邏輯模型中建構的經驗以先給定的規定帶出來的結果。所以你一聽小布什必然是美國總統,你就會覺得有問題。

問題在哪?在你的先驗範疇中不能接受。2+2等於4世界上沒有,可在你的先驗範疇中它成立。康德接著推導,說你的邏輯形式和你的邏輯規定來自哪裡,仍然來自先驗規定。他把這個超經驗層面的邏輯規定,另取一組概念,叫“先驗邏輯形式”。我剛才講“時間”、“空間”、“經驗”,叫先驗直觀形式,你在邏輯上能夠整理的所有的東西,包括因果聯繫等等,它是先驗邏輯形式。換句話說,是在經驗以先就給定的感知規定性。

他說經驗只提供現象信息,並不提供現象信息背後的聯繫,因此我們感知的“世界”永遠是現象界,我們所說的“存在”永遠是感知中的現象體系。他說那麼客觀的物體物本身在哪裡,在彼岸。他取一個詞叫“物自體”,也叫“自在之物”。他說那個我們感知夠不著的客觀世界本身不在我們的感知範圍以內。這就是著名的“彼岸說”。現象、現象界和物自體被劃分開來,不可知論的證明達成。我前面講過,西方文化界的主流思想是不可知論,大家想想,康德的證明是不是對人類“知識是什麼”的最有效證明?

你的“知識”是什麼?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外部世界只給你提供了一些凌亂的信息,怎樣整頓這個信息,卻是你的主觀規定性本身在你接受信息的經驗之先,就被規定了。這就是我前面講感知不是為求真而設定,而是為求存而設定。你的先驗是被什麼東西賦予的,是被生存進化過程中維護生存的適應性要求塑定的。是不是這樣呢?這在今天看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可是在古典哲學時期,它是需要用縝密的邏輯推導一層一層去證明的。而且康德接著提出了一個更麻煩的問題,他說我們人類總有一種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調動到極致的傾向。

但是一旦你把自己的智慧或者理性調動到極致,你在思維傾向上就總是追求達成一個絕對的、不可分割的、無限的、永恆的理念。大家想想,康德這個說法是非常成立的,我們一般人一定會認為這個世界的存在是絕對的。古希臘人認為,在這個世界假象後面,一定有一個穩定的不可分割的永恆存在的真存。比如我們今天科學時代,在牛頓時代人們不自覺的就會認為萬有引力定律是絕對的,是無限的,是涵蓋一切的。到今天相對論時代,我們會認為愛因斯坦的學說及其宇宙論是絕對的,是包容一切的。

我們人們總是在把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調動到極致的時候,追求達成一個圓滿的、絕對的、無限的理念。可康德講,我們的經驗永遠是有限的,你的經驗根本不在無限中展開,無限跟經驗沒有任何關係。請想想,你看到的都是具體的對象,你能看到無限的宇宙嗎?你看到的是具體的人,具體的桌子,具體的星星,具體的太陽,你所看見的都是有限存在者。經驗只在有限範圍內展開,知性只在有限過程中運行,可調動理性達極致追求的卻是無限和絕對。一切經驗和感知只在相對系統中運行,卻總是在最高理念和最高理性的調動上追求無限。這構成理性運用的重大弊端。

他說人類因此一旦進入這種高度調動理性的狀態,立即就會發生二律背反。所謂“二律背反”,就是不能兼容的矛盾結論一概成立,結果最終導致根本知識的混亂。可見康德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意識到人類的感知、經驗極其狹義邏輯都是有弊端或者有侷限的。而且人類把自己的理性調動到越高的程度,這個弊端和侷限就展現得越為明確。康德通過對休謨問題的反思,由此建立先驗論認識系統,使人類第一次明確知道我們所說的“知識”究竟是什麼。

我提醒大家聽懂我這一段話,你仔細想想你的“知識”是什麼,你所謂的“知識”絕不是外物的單純反映。請想想休謨的那些論證,你所說的知識是外部信息和你主觀給定的感知規定性,或叫先驗規定格律組合出來的一個系統。是不是這樣呢?這個問題直到康德先驗論證明完畢,人類才第一次知道人類的“知識”是什麼,“知識架構”是什麼。我講到這裡,請大家聽明白,如果你沒有感知系統、思想系統、邏輯系統的調動和訓練,你接受的不叫“知識”,只叫“信息”。如果你拿一個有漏洞的先驗感知系統或邏輯系統整理信息,它會出現什麼局面可想而知。

而人類的高端感知部分不在人類顯性感知的表層,它只是一種潛能,需要後天調動其儲備能力加以訓練,由此構成信息處理系統達成的先驗整理模型,謂之“知識”。因此大家在這裡一定要把“信息”和“知識”分開。我順便糾正一個大家經常說錯的話,人們說知識是無窮盡的,而我們只是知識海洋中的一粟。莊子有一個表述,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他的意思是說我的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

聽起來這個話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錯了。請記住,知識是有限的,它是隨著你的先驗感知能度而建構的。而感知能力是一個逐步發生的東西,感知結構和感知能力發展到哪一個程度,知識才到哪一個程度。請千萬不要把信息的“無涯”和知識的“無涯”搞混,而且信息是不是“無涯”,是不是無限,也是需要追溯的。什麼叫“信息”?信息是存在,是一,萬物分化產生的邊緣依存效應,也就是如果萬物不分化就沒有信息,宇宙的弱化展開過程就是分化過程,分化過程就是信息生髮過程。

如果宇宙的演化是在一個有限區間內實現,那麼信息總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在這個有限的信息海洋中,任何一個人或者一個物種處理這個信息,即使他不能處理這個有限信息量的全部,他處理的知識量一定是被他的感知能力或信息能力所給定的。因此不但知識是有限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說知識的海洋是無限的,我們的知識只是知識海洋中的一粟,這說法不對。莊子說“以有涯隨無涯”也不對。理解“知識”是什麼,理解“知識”和“信息”的關係,理解“現象界”和“物自體”的分離,理解“客體”和“對象”的概念區別。在邏輯上是我們建立知識的基礎問題。


巨蟹786


如果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滅亡了之後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話題徹底體現了“唯心主義”的主觀論點,簡單的說就是太把人類自己當回事了,在宇宙的發展過程中,生命只是不經意間誕生的物種,它不是宇宙必然的結果,但也許這是最好體現,不過生命存在與否與宇宙的存在的意義沒有任何關係,也許很多朋友並不承認,但事實就是如此!

從138.2億年前宇宙誕生到現在,生命並不在宇宙的日程表之內,但卻是其中一個既必然又是一個偶然的事件,因為宇宙給予了生命無比廣闊的舞臺,在每一個可能的區域裡,生命都有可機會誕生-發展與演化,最終達到文明的層次!但我們要說明的是,宇宙慷慨的給予了這些生命所需的條件,但宇宙最終也將無情的剝奪這些優厚的待遇!

整個宇宙的演變發展史就是無數恆星的歷程,恆星的生產各種物質並且隨著晚期的超新星爆發拋灑到宇宙中成為新的恆星與行星,行星則是生命的依託,而恆星則為行星提供光和熱!但恆星並不會在此停留,而是繼續向前發展,隨著宇宙中的“金屬”物質越來越多(因為恆星的使命就是發光和發熱,而副產品就是各種重物質),未來形成的恆星會越來越趨向於小質量的紅矮星,儘管其壽命超長,但紅矮星不會超新星爆發,這很關鍵,當宇宙的最後一代紅矮星熄滅之後,生命所需的光和熱去哪裡獲取?

當然根據物質富集的原則,仍然會有大量的星雲物質沒有利用,最後的文明可以利用這些資源,但總量是有限的,在宇宙紀年的無窮歲月中,它是一個可計算的有限值!此時文明何去何從?因此“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似乎成了生命最好的寫照!請問此時宇宙有意義嗎?宇宙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創造了文明,給予了文明無比燦爛的未來,同時它也將無情的帶走他們!不過在這中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宇宙是唯一的嗎?

文明是否能發展到不受空間的限制而超脫於宇宙之外?當然在未證實空間多維的理論來討論宇宙之外還為時尚早!但宇宙已經給予了一切,文明是否能找到出路並不是它的問題,而這卻是人類的問題,請問一顆小小的地球就會斷送掉我們人類文明的未來嗎?所以這完全和宇宙無關,那是人類太不長進了,就知道土裡刨食,最終徹底將人類文明葬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