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医共体内4条线作战,零确诊,这家医院做了什么?

疫情暴发前储备了3万只口罩,200多件乳胶隔离服,他们的科学管理法让物资有效运转。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所有医务人员停止休息重返岗位。尽管在这次疫情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承担直接诊疗工作,但是这400万基层医务人员守好了第一道防线。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但从开展医共体建设后,该医共体辖区内乡镇分院的年门诊量从2017年的不足10万,到2018年21万多,再到2019年32万多,3年内实现了数量的迅猛增长。


在这次疫情中,以这家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县域医共体辖区内,随访、排查、预检分诊等工作有序进行,而且这里有中国第一座轴承厂、上万名恒力石化工人,但至今新冠肺炎病例实现零报告。


这所三级医院就是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可以说在它的带领下,瓦房店医共体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为了探究他们的抗疫绝招,近日,“医学界”联系了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院长孙竹波。


医共体内4条线作战,零确诊,这家医院做了什么?


医共体前期建设为疫情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这次瓦房店医共体在疫情期间发挥如此出色的作用,和长期以来的医共体建设密切相关。


  • 2015年,构建紧密型医共体写入瓦房店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6年,开始筹备,政府收购10所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市中心医院的乡镇分院;
  • 2017年,医共体建设内的10所乡镇分院正式运行;
  • 2018年,接手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2019年,再接管2个乡镇分院。


至此,以瓦房店市中心医院为龙头、12所乡镇卫生院为枢纽、170余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乡、村三级联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成,辖区内72万老百姓的就医难题有了着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共体建设也非一蹴而就,从上面的时间线可以清晰看到瓦房店医共体建设的轨迹。从2015年起,一步步稳扎稳打才在这次疫情暴发后守住了关口。


尽管这次疫情防控中,辖区内上下一心,但医共体建设在最开始时困难重重。这对所有人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它打破了原有的组织架构,把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重新整合、建立紧密关联,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庞大医疗组织。


孙竹波表示,“在医共体建设中,我们培养了近百名全科医师。专科指导全科,全科指导健康管理师,逐级推动。”不仅如此,还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管理区,医生们普遍反映,在这种模式下,能让自身价值充分体现。


人员和工资也都重新规划,在医共体内推进工资改革方案,对工作量进行统计,工作量与工资挂钩,做的越多,拿的报酬越多。


各乡镇分院的院长、护士长由总院选派,因为总院的业务素质较高,这些优质资源下沉更能带动基层诊疗能力的提升。总院下沉一批,当地招聘一批,结合起来就能构建一支百姓情况摸得清、业务能力强的队伍。正是这支优秀的队伍,在疫情发生后,守护了家乡的百姓。


医生的价值感得到充分体现,受益的还是辖区百姓。医共体建设逐步开展后,老百姓们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孙竹波表示,现在辖区内人口老龄化、留守老人是最大的问题,他们到城里看病不方便,在家门口看病极大解决了路程的困难,而且政府收购后,统一进行了基建改造,现在的乡镇分院里有空调、暖气,就诊舒适度提高了。在疫情期间,这些家门口的医疗机构,是老百姓们最坚实的依靠。


诊疗能力是留住百姓的关键,医共体内建立了远程诊断系统,DR、CT、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都实现了远程诊断。这样就不需要在分院招聘影像医师,只需派驻影像技师来操作机器,当地拍照后传到总院,由总院会诊,再把报告发回即可。既节省了用人成本,又高效解决了问题,一举两得。


医共体建设成效如何,年门诊量说明了一切。孙竹波介绍了自2017年以来乡镇分院的年门诊量,2017年不足10万,2018年21万多,2019年32万多,年门诊量成倍增长的背后是孙竹波等领导班子为医共体建设花费的心血。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瓦房店医共体再次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疫情之下,医共体4条线打响攻坚战


前期的医共体建设为这次疫情应对打下了良好基础,截止到采访时间,瓦房店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零报告。


作为医共体的牵头单位,瓦房店市中心医院发挥了地区龙头作用,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充分彰显了医共体的重要作用。


据孙竹波介绍,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医共体内这四大体系是制胜关键:


1. 排查体系


疫情发生后,医共体内立即组织医务人员建立排查体系,此时正值春节返乡高峰,据统计,大约1千多人从湖北回到瓦房店市。在总院的指挥下,紧急调派基层医务人员支援高速路口、高铁站、火车站等重要路口,与政府部门一起完成第一阶段的排查任务。


返乡人潮刚结束,随着本地大型企业开工,又迎来了排查的第二阶段——筛查外来人口。瓦房店市比较特殊,这里工业发达,核电站有五六千工人,恒力石化有上万人,还有中国第一座轴承厂,外来人员比较多。


平时,成千上万的劳动力是推动城市建设的中流砥柱,但是在疫情发生后,大批量人员流动也给基层医务人员的排查任务添了难题。尽管任务重,但是基层医务人员轮流倒班、严防死守,不漏过任何一个人员,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2. 随访体系


排查完1千多湖北返乡人员后,随访体系开始了下一阶段工作。要求这批返乡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同时,医务人员对他们进行疫情防控宣教,并叮嘱一定要按时汇报自身健康状况。


考虑到上门检查易造成交叉感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们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确保不漏过一个。尽管最开始有几个疑似病例,但经过隔离及核酸检测,已经排除。



人员培训是疫情防控有效进行的前提,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已经印发了六版,孙竹波表示,针对每一版诊疗方案都及时进行全员培训,从总院、分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均有效开展。


总院在疫情发生后及时对发热门诊进行调整,设立两个发热门诊,一个专供本地居民就诊,另一个供外来人员使用。


疫情发生后发热门诊爆满,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门诊内进行限流,部分居民需要到外面候诊,但是冬天的东北非常寒冷,医院怕老百姓候诊时挨冻,临时搭建了方舱留观室。


发热门诊根据情况组织专家队伍会诊,副主任医师以上轮流出诊,内科医生全员调动,最大程度保证发热门诊有序进行。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虽然不承担直接诊疗任务,但预检分诊也是重中之重,在总院的指导下,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建立完成,入口处配置红外线测温仪,仔细筛查前来就诊的每一位居民。


4. 物资体系


对于经历过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的孙竹波来说,疫情大面积暴发前就有所察觉,及时储备了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医用口罩年前储备了3万个,医院设备科紧急订货调配,全院上下倾尽全力保障一线人员物资,做好医共体内的后勤保障。


东北天气寒冷,在室外站10分钟就能被冻透,考虑到天气情况,医院为大家订了乳胶隔离服,每件不到100元,订了200多件分发下去。平时没有人愿意穿乳胶防护服,但在寒风中,这件不透风的防护服却成了抗寒神器。


“我们的物资已经预留出未来10-15天的,这个期间我们还不断调度,现在不存在物资极其短缺的现象”,孙竹波表示。


医共体未来:储备公卫人才、加强设备投入


尽管瓦房店医共体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反应,但还是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1. 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医疗素养仍需提高


孙竹波指出,医共体内医务人员基本医疗素养参差不齐。应对日常诊疗工作尚不明显,但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充分显露。总院内有肝炎病房,传染病防控已经深入日常培训的方方面面,但基层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虽然仍有不足,但这次新冠肺炎发生后,人、财、物的调动比SARS时强很多。“2003年的时候大家猝不及防,但这次迅速反应,医共体充分发挥优势,从总院调配、支援,我经历过2003年的SARS,那时候几乎无人可调,这次感觉人员有余地了,而且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孙竹波说。


2.加强公共卫生意识


“虽然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但我国现在还存在着重医疗轻公卫的状态,2003年SARS过后,人们慢慢淡化了公卫意识,出现了麻痹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防控准备上,绝大部分地区储备不足。”


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起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医疗、公卫缺一不可。


3.储备高学历公共卫生人才


除了公共防护体系建设上存在问题,公卫领域高学历的人才也比较稀缺。孙竹波表示,接下来会开始招聘、储备公卫高学历人才。


4.加大设备投入


人才上加强储备,设备上也要加大投入,此次疫情防控中基层分院仅支持预检分诊,不具备发热门诊的作用,今后要加强投入,在基层建立成熟的发热门诊。


孙竹波强调,公卫体系建设需要全社会参与,光靠医疗机构是不够的,这次政府部门、社区等都参与其中,通过联防体系筛查出很多人员,今后也应当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卫体系。


专家介绍

医共体内4条线作战,零确诊,这家医院做了什么?

孙竹波


大连市党代会代表,大连市医学会副会长,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大连大学研究生导师,沈阳医学院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大连市医学会普外专科分会委员


专家点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亚行“健康城市”主题专家蔡雨阳:


医共体内4条线作战,零确诊,这家医院做了什么?

蔡雨阳


瓦房店医共体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及时储备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为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疫情排查的分级体系比较清晰,防护措施比较健全,避免交叉感染工作到位,结合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直接确保其防疫战的成功。其三,通过医共体前期建设,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能力,整个体系进入良性循环,面对疫情暴发有素质过硬的队伍作为支撑。


孙竹波院长强调公共卫生建设需社会各界、全民参与,这个观点很有见地,应当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就如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治工作,必须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人民群众也必须充分理解支持,特别是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要发挥专业化的主导能力,才能全力筑牢疫情安全防护屏障。


对于医共体内高学历公共卫生人才储备,2003年非典之后,其实有过一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热潮,但是近几年公共卫生机构普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目前,首先应该考虑通过机制体制的建设和优化,锻炼一批有现场经验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公共卫生人才。


具体的医疗机构内部招募要考虑实际的人才需求,精准选材,不一定过于聚焦高学历人才,主要还是要给公共卫生人才创造发展才能的机会以及建立通畅的职业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