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同是布衣,為什麼劉邦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劉備卻只能偏安在四川一代?

葉子寫實


劉邦一統天下,靠4個優秀品質,而劉備只學到了兩個。

先說學到的兩個:

一是寬仁大度。

劉邦不喜歡從事農業生產,起兵前喜歡四處遊蕩,因為其豁達大度,同鄉的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樂於與之交往,為自己積累了人脈。

起兵後,劉邦的寬仁大度更是美名遠播。陳勝、吳廣死後,義軍領袖楚懷王熊心與老將們商量由誰入關時,懷王的老將們說:“項羽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老將們用了“獨”字,可見此時劉邦名聲之盛。

當劉邦過高陽時,酈食其當時為裡監門,他評價劉邦:“諸將過此多者,吾視沛公大度”。酈食其作為一名儒生,也看出了劉邦的大度,因而之後投奔了劉邦,選擇了明主。酈食其初見劉邦時被劉邦冷落,當他說出“足下必欲誅無遒秦,不宜踞見長者”時,劉邦馬上對酈食其優待有加。

對於劉邦在這件事中表現的大度之舉,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上書召見”條中指出:“將此高祖創業時,固以收攬人才為急也”,認為劉邦的大度是為了延攬人才,但不可因此否認劉邦本身的大度性格。劉邦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儒生,劉邦可以大度地承認自己的不敬,虛心改變自己的態度,是寬仁大度的典範。鄉間老婦王陵的母親也看到這一點:

沛人王陵先聚黨數千人,居南陽,至是始以兵屬漢。項羽取陵母置軍中,陵使至,母私送使者,泣曰:“願為妾語陵:善事漢王。漢王長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王陵的母親覺得漢高袓是個寬厚長者,所以以死來堅定兒子的信念,漢高祖的寬仁大度在當時的知名度可見一斑。最能體現漢高祖寬仁大度的則是其封背叛過自己的雍齒為侯一事: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佘人,其佘爭功,未得行封。上居南宮,從復遒上見諸將往往耦語,以問張良。良曰:“陛下與此屬共取天下,今已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愛,所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記功,以天下為不足用遍封,而恐以過失及誅,故相聚謀反耳。”上曰:“為之奈何”良曰:“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三月,上置酒,封雍齒,因趣丞相急定功行封。罷酒,群臣皆喜,曰:“雍齒且侯,吾屬無患矣”

雍齒是劉邦的同鄉,原來是沛縣的世族。在劉邦起兵反秦時跟隨劉邦,但是卻很看不起劉邦。公元前208年,在劉邦比較困難的時候,雍齒卻背叛了劉邦,把劉邦讓他看守的豐縣獻給了魏國的周市。劉邦對雍齒的做法很生氣,連攻豐縣而不下,從此劉邦一直很記恨雍齒。但是在劉邦稱帝之後卻為雍齒封侯,雖是形勢所迫的無奈之舉,但他貴為皇帝能原諒曾背叛自己的雍齒,為其封侯,也是他寬容大度之心的結果。

二是胸懷大志。當劉邦在咸陽初見秦始皇時即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的感慨,表達了自己願登基稱帝的遠大志向。

劉邦的語氣充滿對秦始皇的羨慕,不如項羽、陳勝的豪情。但考慮到劉邦的出身,能說出這樣的話,也可見劉邦立志之高遠。

而在劉邦入關之後,范增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寶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急擊之,勿失”。可見對於劉邦的大志,范增看的是很清楚的。

劉邦本是貪財好色之人,卻可以在入關之後壓制自己的慾望,秋毫無犯,正是其志在天下的結果。而劉邦逃匿秦始皇的巡遊一事,也可見其志向遠大,身為匹夫卻以天子自疑,也顯示了劉邦的志向遠大。

這兩點劉備都學到了,也學得很好。

沒學到的也有兩點,而且很關鍵:

一是善於納諫,知錯能改。

劉邦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能做到知錯能改,而這也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沛公劉邦攻不下宛西,急於入關時,聽從了張良的勸諫:“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後擊,強秦在前,此危遒也”。

張良指出急於入關是不利的,而智取宛城,再入關才是正確的道路,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順利進入了關中。子嬰滅趙高之後,將兵距蟯關,此時劉邦急於攻打子嬰,又是聽從了張良的勸告通過說服秦將、出其不意攻擊秦軍的方法,打敗了秦軍。入關之後,在樊噲和張良的勸說下,劉邦駐軍灞上,為鴻門宴獲得項羽的諒解爭取了條件。

項羽分封諸王后,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漢王怨羽之背約,欲攻之,丞相蕭何諫,乃止”。忍住了怒氣,沒有進攻項羽並聽從張良的建議燒絕棧道,進入巴蜀。在入蜀之路上,劉邦又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為自己獲一良將,並聽從韓信的建議引兵東歸。在和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楚漢分治時,聽從陳平的建議毀約開戰,從而取得了天下。

在定都問題上,漢高祖本意在定都洛陽,在聽取了戍卒婁敬的建議後定都關中,其善於納諫如此。唐代的張玄素對唐太宗進諫時曾說:

臣觀自古以來…昔漢高祖將都洛陽,婁敬一言,即日西駕,豈不知地惟土中,貢賦所均,但以形勝不如關內也。伏惟陛下化凋弊之人,革澆漓之俗,為日尚淺,未甚淳和。斟酌事宜,詎可東幸?其不可五也。

強調了漢高祖聽從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一事,對於漢高祖的善於納諫給予了高度評價。

劉備前期做的還不錯,但到了三國鼎立的後期就完了,驕傲自滿,有些聽不進去話了,導致了後來荊州戰場對魏吳的失敗。

二是能屈能伸,暗藏心機。

入關之後,在項羽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史記》載:“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面對項羽的兵力優勢,漢王劉邦鴻門宴上對項羽卑躬屈膝,以常人不能忍之姿態臝得了項羽的諒解,以能屈能伸之態度過了人生的一大難關。

鴻門宴上的表現,突出了劉邦的心機之重,這與其成長經歷有關。劉邦從小不學無術,多與市井無賴在一起而沾染了更多的江湖之氣,心機較重。劉邦可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其為了保命從車上推掉孝惠、魯元和以紀信代死兩件事上表現的極為突出。

為自己活命可以拋棄自己的兒女,劉邦可謂不擇手段。至於算計項羽一事,也可看出劉邦的心機。鴻溝對峙時,劉邦被項羽射中,但在重傷之下他仍不忘算計項羽。漢王病創臥,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在“病甚”的情況下還能不忘欺騙對手安撫軍心,劉邦的心機可謂重矣。

陳豨反於代地,劉邦採取了封庸才為將的做法,來收買人心,《漢書》載:

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上謾罵曰:“豎子能為將乎!”四人慚,皆伏地。上封各千戶,以為將。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賞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陳豨反,趙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爭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計唯獨邯鄲中兵耳。吾何愛四千戶,不以慰趙子弟!”皆曰:“善。”又求樂毅有後乎?得其孫叔,封之樂鄉,號華成君。

在這件事中,漢高祖明知道趙地的四人不是什麼將才,卻把他們都封為千戶,以至於引起了部下的不理解,而漢高祖的解釋則高人一籌,他就是借封四人來撫慰趙地子弟,使他們為自己賣命。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羞愧難當,一命嗚呼,可見心胸比起先人還是差了很多。


歷史乾貨鋪


就劉邦與劉備兩個人來說,有許多共同點,也有很多不同點。

一、共同點。兩人都讀過書,識字,但都不是才高八斗之人。都出身低微,劉邦幹亭長,屬於地方小吏。劉備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這個無法考究其真偽),在近五百年的風雨中,已為貧民,條件更差。不得不買草蓆為生,做了個手藝人。兩人在地方上有些頭面,情商高,劉邦與當地縣太爺,官吏,富戶交往多,呂公還把大女兒嫁給了劉邦,還好幾次被縣太爺派到咸陽出差,見多識廣,可見劉邦是個人物。劉備也類似,與關羽、張飛等八拜成交,與諸葛亮有託孤之重,這些人為恢復漢室在一起打拼了一輩子。

二、劉邦與劉備也有很多不同。劉邦會用人,加上流氓出身,為人狡詐,心狠手辣。劉備會籠絡人,卻不太會用人,更不知道培養人。劉備出身皇室後裔,人稱劉皇叔,為人講義,待人還算厚道。

劉邦用人用到極致,蕭何運籌帷幄,張良決勝千里,韓信摧枯拉朽。劉邦與這幾個人將天下輕鬆搞掂,收入囊中。劉邦用人不講親疏遠近,唯才是舉。用韓信就是例子,韓信軍事才能了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家,名將。當年韓信曾受胯下之辱,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項羽手下混時,只有站崗放哨的份。到了劉邦這兒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築臺拜將,封韓信大將軍,從此韓信執掌兵權,戰無不勝,到最後將項羽兵圍垓下,取得最後勝利,可見劉邦用人的水平非同一般。

反觀劉備用人就差不少,劉備用人以感情劃線。諸葛亮、關羽、張飛是哥們,就對他們信任有加。龐統、魏延,趙雲是後來的,或者感情差一些,就進不了其核心圈子,更不委以重任。劉備以感情用人,導致用人失策。將荊州交關羽鎮守是最大的失誤。關羽剛愎自用失荊州,絕不是大意失荊州,荊州失,則代表蜀漢失去戰略要地,失去糧倉,失去前進基地。關羽死後,劉備意氣用事,為關羽報仇又吃了大敗仗,國力再次被削弱。無奈在白帝城託孤,力量受損,雪上加霜。失去荊州意味著劉備至多隻能偏安蜀地,不可能再取得天下。

有什麼樣的君就有什麼樣的臣,諸葛亮執政時始終不信任蜀漢最能打仗的魏延,說他有反骨。韓信有沒有反骨?劉邦用。魏延反有確切的事實嗎?沒有,至少當時沒有反。魏延堪稱劉邦的韓信,蜀漢不用人才,用錯人是蜀漢不能成就霸業的重大原因之一。劉備和諸葛亮用人有問題,也不培養人,也不積極的發現人,導致最後蜀中無大將,寥化做先鋒。

三、劉邦和劉備的時代環境差異大。都是天下大亂,但亂形勢和根源的不一樣。劉邦時代,天下反秦,六國忙著復辟,夢想恢復當年分封時的利益。大都鼠目寸光,最有實力的項羽更是如此,只想當霸主,沒有放眼天下。

劉邦一草根,在到咸陽出差時就感嘆秦始皇,大丈夫生應如此。劉邦沒前世的既得利益,也無現實的固有地盤,因此沒有桎梏,便死纏爛打,笑在了最後。

劉備時代則不同,起兵時諸侯並雄,狼煙四起,開始有董卓,袁紹、曹操、孫策、劉表等豪強,同時代表漢室的皇帝還存在,他們都樹大根深,獨霸一方,劉備幾無發展空間。後來有魏國,吳國與其三足鼎立,關羽失去荊州,一盤好棋弄砸了,劉備在戰略上完全失去優勢。只有蜀地一隅,不僅難成大事,到最後偏安也已無可能。


書華36


劉邦和劉備兩個人出身都比較低微,但是都腹有良謀胸懷天下,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已任。最終,劉邦殺出四川奪得天下,劉備還沒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政治報復,便託孤白帝城,蜀漢偏居一隅。兩個人取得成就不同,除了二人面對敵手環境不同以外還和他們才幹和氣度有關。

漢高祖劉邦出身較低,他性格恢弘大度,廣交天下豪傑,做過泗水亭長,又有一幫出類撥粹的老鄉,這為他日後爭霸天下帶來幫助。劉備除了關羽,張飛二人以外,好長時間都沒有網羅到治世人才,也沒有安身之地,一切皆在未知中,直到赤壁之戰後才有自己的地盤。

劉邦的軍事才能比較突出,除了項羽,韓信和冒頓單于外,幾乎打遍天下無對手。最後靠集體力量滅了項羽,拿下了韓信,擺平了冒頓單于,剪除了異姓王,可以說是完勝。劉備就沒有這麼好的命,他是一個沒落的皇族,勢力不及二袁,孫權。才幹了及曹操,又失去先機沒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

劉備開赤壁之戰後才有安生之地,奠定三國鼎立格局,能混到這種局面已相當不易了。劉備還沒有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便在白帝城託孤,蜀漢成為偏安一隅的小國。劉備沒有統一天下命運不濟,他面對的敵人實力非常強大,他的才幹氣度和格局也無法和漢高祖劉邦相提並論。

劉邦是開國皇帝裡面最歷害的一個,在四十八歲高齡(那個年代)造反奪取天下,開創漢朝四百多年基業。劉邦才能有限只能成為偏安之主。





關東俠客


要在下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簡單的說幾句


劉邦,項羽,韓信這三個人其實就是早年的一個"三國",前提是韓信聽了蒯通的話。這樣就成了漢國,楚國和齊國了。但是,韓信沒把握住機會,白白浪費了蒯通的苦心。到後來與劉邦聯手,二打一之後滅項羽,滅項羽之後,劉邦滅了齊國之齊王韓信。劉邦成了寡頭,一統紛爭之後的國家。


劉備,孫權,曹操。這三大勢力是從東漢上百個地方軍閥中"水落石出"的。劉備起點最低。但能與孫權,曹操並列而建蜀漢也實在是厲害角色。這三大勢力都有各自的立國根基。天時與曹操,地利與孫權,人和與劉備,這三者,人和是最沒法把握的,變幻不定的,比較而言,劉備最弱,但還是建國稱帝。與曹丕,孫權同為這個時期的皇帝之一。

如果劉邦,韓信,項羽各自建國,這鼎立一旦形成,楚漢相持即告結束,老版三國鼎立而成。劉邦的地盤比劉備大不了多少。充其量也就是巴蜀漢中,關中以及鴻溝以西的地方。項羽有彭城九郡加淮南一大塊,韓信的齊國恐怕最小。但他會擴張。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

劉邦統一中國,是韓信拱手引頸授首落到劉邦手中,這漢王齊王擰成一根繩子,捆綁著項羽,其實就是"二打一"甩老K。如果孫權栽到劉備手中,兩股合一股去打曹操,說不定就是楚漢爭權重版。劉備就不會偏安西蜀了。但是,孫權不是韓信。孫權就是孫權自己,他比韓信聰明而謀略非常,他才不會把機會拱手送給劉備。劉備就只好入成都奪漢中了,無可奈何作偏安帝王去了。


劉一千五


劉邦生於秦末,劉備生於漢末。劉邦就是一個平民,劉備是雖然也是劉邦的後代,卻也是一介布衣。同時生在亂世的人為什麼劉邦能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他的後人劉備卻只能偏安在四川一帶,最後又被滅國呢?

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對比一下。

1,時機不同。

秦國統一六國後,六國的貴族勢力沒有徹底清除,各國貴族勢力復國的信念只是被秦國的暴政暫時掩蓋起來,一但時機成熟就會爆發。如果秦國的統治能夠持續幾十年,讓殘存的勢力漸漸地瓦解一部分,也不會在秦始皇死後迅速復燃。秦國15年的統治還沒有真正得到天下的民心。六國被秦國所滅,他們仍然十分的痛恨秦國。就像是打架一樣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六國貴族寧願支持反秦的任何勢力。比如張良就是韓國貴族,他刺殺過秦始皇,保過新韓王,投過項羽,效忠劉邦。而像張良這樣的人是很多的,劉邦也就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三國事期,漢朝雖然已經名存實亡,但漢獻帝畢竟還在。開國近400年的漢朝的根基也是很深的,漢朝的文臣武將效忠的是皇帝和大漢江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就佔據了漢朝的大部分人力資源。劉備雖然稱魏宗親,卻已經是一介布衣,皇帝還在,威望也就差多了。

2,人才對比。

劉邦雖然只是泗水亭的亭長,卻也是一個情商極高的人。劉邦在開國之初時就曾經分析過他取勝的原因是用人,蕭何運籌帷幄之中,張良決勝千里之外,而韓信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天下的奇人都能為他所用。更有陳平、周勃、曹參等天下奇士匯聚而來,也讓漢初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英雄匯聚的時代。



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的身邊謀士眾多,縱觀歷史和先祖劉邦的時代不論是數量和質量上都是無法比擬的。而劉備集團更大的問題是後期人才的枯竭,自諸葛亮死後蜀漢人才幾乎形成了一個真空時代。而魏國的人才卻是前仆後繼,也就讓蜀漢在瞬間就瓦解了。

3,對手的強大。

劉邦和項羽對峙時,其他諸侯都是目光短淺,他們想的只有復國並偏安一隅。格局的大小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志向遠大的劉邦並沒有把其他諸侯做為主要的敵人。而看似強大的項羽,卻也是隻是一個只能靠蠻力得天下的莽夫。他放棄關中卻要“衣錦還鄉”定都彭城;愛護氏族卻放不下貴族的架子經常屠殺百姓(屠城);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味顯示武力攻城略地只攻不佔;目光短淺,廢除郡縣制重新分封諸侯與歷史逆勢發展;心胸狹隘,不聽取別人的建議,並逼走范增……



而劉備的時代,曹操不但先得了天時,更有人和,他收羅了漢初所有的人力資源。而曹操本人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手底下的人才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孫權得了地利,江東的多年的基業也培養一批仁人志士,而孫權承襲的本就是父兄的基業,自然就是江東的主人了,實際是也算是官二代了。而吳國也是人才輩出的,先有周瑜魯肅,後有呂蒙,再有陸遜。


宗上所述從時機,人才,實力等方面也就讓劉邦和劉備的結果不同了。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葉子寫實


劉備和劉邦都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只不過兩人的機遇和對手不同,劉備文有孔明龐統法正輔佐,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征戰,劉邦文有張良蕭何陳平曹參,武有樊噲,周勃,英布,彭越,重要的是他有個戰神奇才韓信。劉備在西川外部支點荊州,最後破關羽所丟,劉邦在西川外援彭越,有效的牽制了項羽的力量。劉氏集團諸葛亮負責全面,事事親為,就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一手難撐天,人材被壓制和難出頭是蜀國短板,劉邦手下人材濟濟分工明確,張良,陳平參謀,蕭何後勤,曹參設置制度,韓信開疆拓土,對外作戰。彭越敵後游擊戰。如此全面全方位的保障,還能團結一切有用勢力,統戰工作做的好,劉備這方面就不行了,劉邦一統天下也是正常,對手項羽就頭重腳輕,武力沒得說,但論謀略和規劃就差遠了,一個重要謀士范增說的話,出的主意都不聽不採訥,一時逞勇能贏一兩場戰鬥,但最終的戰爭肯定輸掉,劉氏集團也是一樣,人員物產和國力基礎全面落後,能勝一兩次戰鬥,最終戰役還是失敗。


歸家的綿羊


劉邦能夠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劉備卻只能偏安在四川,是由各自現實實際狀況決定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他們面對的戰爭形勢不同。劉邦所處的時代是大秦剛剛建立不久,由於統一六國,各國之間征戰不斷,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耗損,百姓流離失所。秦統一後,不僅不與民修養,反而大修宮殿、萬里長城、地宮等等,害的百姓生活更加艱苦,所以各地起義反抗勢力眾多,而秦王朝統一又沒有多少年,根基還不穩定,所有的反抗勢力都集中指向了秦王朝,共同參與推翻秦王朝的戰爭之中,劉邦也是其中一位。而劉備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各方勢力已經形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吳政權,劉備政權,三足鼎立,他們之間是彼此作戰,互相爭奪底盤,雖然偶爾有聯合如劉備與孫權聯合導演了赤壁之戰,但這僅僅是一時的聯合而不長久,這就增加了統一的難度。



2. 他們面臨的對手能力也不同。劉邦在統一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就是項羽,之前雖然劉邦和一些對手征戰有勝也有負,但是最終劉邦不用長時間糾纏最終消滅掉,而項羽是一位將才,戰鬥能力十分強悍,而且劉邦與其交手多次,多數都被項羽戰敗,但是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不善於用人,手下一些將才賢才他都沒有能力去發掘,導致人才的流失,又不能公平對待取得戰功的將軍和士兵,基層對他意見很大,僅僅靠一人的匹夫之勇就想統一天下,這是痴人說夢。而劉邦是聰明之人,瞭解項羽的缺點,大量吸收人才,以謀略逐步戰敗項羽。而劉備的時代,他所面對的對手都是高手,曹操被稱為奸雄,東吳孫權也勵精圖治,他們都是久經戰爭的高手,手下謀士眾多,況且曹操和孫權都有自己固定的勢力範圍,而劉備大將不過關張趙三人,初期還沒有個安居之所,統一天下的難度可想而知。



3. 他們的人才儲備不同。劉邦在當泗水亭長的時候就好交際,為人豪爽,心胸豁達,認識蕭何、曹參、盧綰等一批人才,在不斷的戰爭之中,又有張良、韓信等等大人物的加盟,這樣劉邦的實力與日俱增,劉邦在評價項羽為什麼失敗時說的一句話就很能說明這一點: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而反觀劉備,治國有諸葛亮和後期的法正,征戰雖然他有關張趙三位大將,但關羽太傲,目中無人最終死於盲目自信,張飛太暴,好酒又愛鞭打士卒,最終被自己人殺死,就趙雲是一位以理性思維指導自己的人,任勞任怨,還有馬超、黃忠、魏延、馬岱、姜維等等,但是其與曹操軍事集團相比,其遜色不好,謀士有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等四大謀士,將軍有夏侯一系、曹氏一系、張遼、徐晃、張郃、典韋、許褚、龐德等等,其實力是碾壓劉備的。東吳佔據天險,易守難攻,也有一大批文官武將,所以說劉備的人才儲備不足。



4. 大義不同。劉邦起義反抗就是為了爭奪天下,其目標很明確,得天下高於一切,包括友誼和親情,現實劉邦也是這麼做的,他在一次逃跑中為了讓馬車跑快點,將自己的兒女踢下了車,你看夠不夠很。為了奪天下他能夠冒著父親被項羽殺了的危險來激怒項羽,正是因他以奪天下為第一要務,其他都可犧牲的觀念讓其在統一天下中最終取得勝利。而反觀劉備,在關羽被東吳殺害之後,什麼天下、什麼北伐通通不要的,就是一門心思要為關羽報仇,於是發動傾國之兵攻打東吳,最終落得個打敗而亡的後果,自身勢力被嚴重削弱,整個國家踏上了下坡之路。

5.國力基礎決定的。歷來中原地區就是經濟最富庶的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而劉備所佔之地經濟,人口等實力均不能和中原地區的曹操和東吳相比,經濟實力應該在三個政權中最弱的一個。而後諸葛亮又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又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讓本來就基礎薄弱的國力更加脆弱,統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上就是我對劉邦能得天下而劉備不能所做的一點分析,如有不爭取,希望批評指正。



秦末,六國並起。秦朝只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一是基礎太過薄弱,加之勞役負重,農民起義爆發。其二各國更懷念以前的故國,對秦朝是憎惡的。這就給了劉邦外部的有利條件。劉邦舉兵後,先與項羽結盟,而後又西進,取得漢中之地又得關中平原,與項羽劃江而治。項羽的地盤大致在當時的楚國境內,所以才稱項羽為楚霸王。其實劉邦能得天下,全賴一員大將,和兩位軍師。大將掠地,軍師出謀劃策。此大將便是韓信!韓信打下的地盤,比劉邦稱漢王時不知多了多少倍,先是山西,而後又是河北,山東。整個北方都被韓信打下來了!最後才與項羽決戰!項羽終因寡不敵眾而自刎烏江。其實韓信的步驟有點照抄秦滅六國的意思,只是比前者更快!

再來說說劉備為何不能跟劉邦比。首先漢朝末年,人們對腐朽的朝政已經深惡痛絕了,接連爆發農民起義就是佐證。農民的初衷就是要填飽肚子,而這些是東漢朝廷給予不了的。十八路諸侯誰的家底最厚?起初是袁紹,後來是曹操。而曹操稱霸中原之時,劉備還在做曹操的客卿。之後漢獻帝為了籠絡劉備,給了劉備一個只有名分而無實權的左將軍。因為權柄全在曹操手中,漢獻帝只不過是個傀儡。曹操統一北方後,目光就看向了江南!現下能與曹操一戰的,唯有江東孫權,荊州劉表,漢中的張魯曹操都沒放在眼裡。而劉表因病去世,曹操這才興兵討伐荊州。如曹操所料,荊州各部很快就投降了,唯有劉備退守江夏。而後才有的赤壁之戰,江東人果然善於水戰,曹操戰敗後只能徐圖進取。講到這裡,說明了一個現實,那就是中原的曹操跟江東的孫權,兩方政權早已穩固,而劉備的創業才剛剛開始,如何能撼動兩個早已穩固的政權?


若水韓流


在中國歷史上有二位出身布衣、沒有任何背景的農家子弟當了皇帝,成為了一代王朝的開拓者。

這二人第一個是漢朝的開拓者劉邦,第二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

其實,作為東漢末年的一介平民賣草蓆的劉備來說,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論才能並不輸於他的先祖劉邦。

但劉邦最後一統天下,而劉備卻只能做到偏安一隅呢?

其實這不是劉備的錯,錯的是劉備有一個比他更為強大的對手!

先讓我們來看看劉邦為什麼就能一統天下!

秦朝被推翻以後,剩下的是主要就是劉邦和項羽開打了,一開始的時候項羽的軍力是非常的強大的,不僅軍隊人數比劉邦要多,而且戰鬥力也不是劉季這支軍隊所能相比的。

主要的差距就在於,第一項梁和項羽叔侄是原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有家傳的帶兵基因。

第二項羽是一位天生的天神下凡,力大無窮、能征慣戰。

第三是鉅鹿一戰,以寡擊眾,聲明大振、威震諸侯。

在當時沒有人可以和項羽並肩匹敵,雖說在後來的白登山一戰,劉邦被困難以脫險,但是若換做了項羽的話,應該說不會存在白登山被圍一事。

但項羽的弱點和短板也是顯而易見的,雖說在鴻門宴上他放了劉邦一馬,但即使劉邦回到了本營,項羽仍有輕易置劉邦於死地的機會。

項羽最致命的短板就在於他聽不進任何其他的不同意見,這一點跟他的叔父項梁一樣,都是在遭受到殘酷的事實真相之後,才想起范增的意見是對的。


他太過相信自己的強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剛愎自用。

在項羽的這個圈子裡面,真正的謀略之士就一個范增而已,其它的如季布、鍾離昧、龍且、項莊等人,都是一帶兵衝鋒陷陣的武夫而已,基本就沒有什麼謀略可言。

而且項羽還聽不進范增的不同意見,那麼他在謀略上還能指望誰?

其實,在項梁起兵之初和鉅鹿之戰以後,項羽的大營是有高人的,當時的陳平和韓信就在項營之中。

在當時韓信也曾向項羽提過建議,但項羽一聽韓信就是那一個從無賴襠下鑽過的淮陰少年,哪裡會看的起他?

隨後不久韓信和陳平這兩位當時還未露鋒芒的奇人異士都相繼離開項羽大軍,投奔了劉邦。

也正是這兩位離開項營的高人,成為了在日後楚漢戰爭中置項羽於死地的對手。


而反觀劉邦陣營,匯聚了太多的人才,劉邦帶兵作戰不行,但他可以把兵權交給會帶兵打仗的韓信。

他沒有念過多少書,但他會聽從張良的一切安排。

並且在這支大軍的後面,還有一位很有後勤管理經驗的蕭何為他負責糧草的供應。

劉邦其實什麼也不是,最多是有一副無賴的嘴臉,但他很會用人,而其他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很願意為他提供這種服務,從而達到自己的人生目的。

這就是劉邦為什麼在軍事力量不佔優勢的情況,能夠一統天下的原因。


那麼劉備如何呢?

其實劉備的能力一點都不比他的祖先劉邦差,都說劉邦是一個無賴加流氓。

但劉備的臉皮之厚一點都不比劉邦差,張飛曾說呂布是三姓家奴,但劉備起碼比呂布還要多上幾家。

他先事公孫瓚,後投陶謙,在徐州和呂布兵合一處將打一家,不就又和曹操聯合在一起共同對付呂布。

在滅了呂布之後,又背叛曹操在徐州獨立。

在徐州被曹操大敗之後,又投奔袁紹。

不久揹著袁紹依附荊州刺史劉表,在赤壁大戰中又和孫權聯合在一起共同破曹。


不久和孫權因荊州問題鬧翻,在此後不久又假借增援同宗兄弟劉璋的名義入川吞併了他的地盤。

想想看,劉邦有劉備這等能耐麼?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能像他的祖先劉邦一樣統一天下呢?

這是因為他的對手曹操太過厲害的原因。

曹操在許都曾跟劉備一起討論過天下英雄,認為真正能夠稱得上英雄的只有他與劉備。

此話並非誇張,有四川人李宗吾曾寫過一本書叫做《黑厚學》,書中曾這樣說過:在三國時期之所以最後剩下了曹操、劉備和孫權在爭霸,那是因為三人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曹操的心夠黑、劉備的臉夠厚。


而孫權是又黑又厚,但黑不及曹操,厚又不及劉備,所以他們三人誰也不能吃掉誰。

在東漢面臨崩潰時,曹操的起點比劉備要高,他依靠祖上留下來的官二代優勢,很快就聚集起了一大波能人異士 ,而這時的劉備僅有關張二人、兵不過數千、官不過縣尉。

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之中,曹操當時也不是最強大的一支,最起碼袁紹和袁術的實力比他強大,呂布也跟他差不多少。

但兩人都借對方的手削弱了彼此之間的力量,等到曹操消滅了袁紹、劉表、等一干強大的對手,而這時的劉備也基本站穩了腳跟。

但曹操佔據的地區是精銳的中原北部地區,不僅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要遠高於劉備,並且曹操也不是一個傻蛋,而是一個足智多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以不管劉備付出怎樣的努力,都不可能徹底打敗曹操。

不過劉備也不是一個平凡之輩,他依靠著善於收買人心的臉厚,在川中站穩了腳跟,曹操在他的有生之年也無法徹底擊敗劉備。


在漢朝崩潰之後,當時的各路諸侯有幾十家,通過一系列的各自拼殺最後剩下了三個割據勢力,不得不說他們都是優秀的人才,如果劉備一開始是站在曹操的起點上的話,也許最後統一天下的是劉備了。

正因為劉備是處在社會的底層開始的,所以他才偏安四川一隅,但這已經是很不簡單了。

不是劉備的能力不如劉邦,而是劉備遇到的對手要比劉邦遇到的對手要高明得多!


東方評史


劉邦與劉備同為布衣,劉邦建立了大漢天下,而劉備只能三分天下偏安一隅於蜀地,劉備這樣的結果這是最好的結果,三分天下有其一,從劉備所處的環境之下他的時與勢都不是他奪取天下所要的時間空間,人所出處都與他的志向作為有著千差萬別的區別,奪取天下劉備不具備這樣的時與勢的時間空間。

劉邦與劉備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智取勝,以德奪人,英雄才俊歸於自己的麾下。劉邦當時所處的時局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正巧劉邦遇到的是霸王項羽,項羽最大的弱點就是崇尚武略,以力決力,力拔山兮氣蓋世,可是他就忘了以力為之,力盡而亡。劉邦抓住了他的剛愎自用的暴虐行為,不與他鬥力,而與他鬥智。智與力的角鬥耗到了最後勝負的天平就很自然的傾向了智者。

劉備所處的環境是三國爭雄的時代,時與勢都是劉備在夾縫中生存的唯一出路,他所遇到的是天下奸詐陰險,而又武備梟雄般的人物曹操,加上機謀權變的碧眼小兒孫權,劉備的作為與能力就受到了相當的制約,他三分天下有其一,偏安一隅這是他的佔盡人和之長處,也是劉備的幸運,取得天下劉皇叔沒有那樣的能量,他遇到的都是智者,劉備智不於人,奪取天下那是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