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3次问鼎国家科技奖,助力我国这个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他是湖北唯一的双料院士!

他曾解决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以他为首的科学家团体的努力下,中国测绘科学稳立世界三强。他就是中国测绘界和湖北省唯一的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

3次问鼎国家科技奖,助力我国这个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他是湖北唯一的双料院士!

逆境15年,解决测绘学百年难题

"我读书时胆子大,爱提问,常把自己对名家著作的质疑写成读书心得,到处寻找老师求解。"学生时代的李德仁,就有那么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

1957年,17岁的李德仁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录取。大学6年里,他每天都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大四时,他在苏联专家撰写的教科书上发现了问题,写了好几篇文章。同班同学朱宜萱和王之卓院士的女儿是好朋友,李德仁就托她把文章转给王之卓,而李德仁和朱宜萱后来也成就了美好姻缘。

王之卓在文章上写了很多批注,并把李德仁叫到家里,师生俩长谈了3个多小时,连晚饭都耽误了。正是这次交流,奠定了这对师生黄金搭档的终生情谊。

1963年,李德仁本科毕业,王之卓鼓励他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但阴差阳错,他被取消了录取资格,于是天之骄子开始面对长达15年的人生逆境。李德仁谨记恩师嘱托,在工作中精进业务。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终于回到了恩师身边,这一年,他39岁。凭着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虽然15年时间身陷困境,但在1972年下放时,他在水泥厂研制的硫铝酸盐水泥系列还获得了第一届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1981年,李德仁留校任教,随即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联邦德国进修。在波恩大学,他针对西方学者发现和消除粗差的倾向性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在极短时间导出比丹麦法更优越的新方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他根据该方法研制的新软件,获得了比波恩大学原软件更佳的计算结果。

1983年,李德仁转入斯图加特大学,在欧洲摄影测量试验组织主席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只用两年半时间,李德仁完成了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和学位课程。它以"1分加5星"的得分,迄今仍保持着斯图加特大学博士答辩的最高纪录。"我为这篇文章而激动,它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难题。"素以严谨著称的大地测量学家、德国洪堡基金会委员格拉法韧特教授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挥笔在他的博士论文上批道。这篇论文,获得了前人所没有解决的创造性成果。

3次问鼎国家科技奖,助力我国这个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他是湖北唯一的双料院士!

李德仁把粗差发现的理论上升到粗差和系统误差区分的理论上,荣获了该项成果的最高奖——汉莎航空奖。今天,即使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要用李德仁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获得多项举足轻重的科研成果后,李德仁婉言谢绝了欧美许多摄影测量教学科研单位的热情邀请。1985年,他站在了母校武汉大学的讲台上,不讲职称和待遇,给本科生开了三门课,给研究生开设了1门课,还编出3本教材。一年后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能够造福国人,才是最好的科技成果

20世纪90年代,在主持完成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课题后,李德仁教授敏锐地意识到:多系统集成,是学科发展的方向!于是在当选院士后,他第一篇文章《论3S集成》发表。他的这一思想受到国际认可和赞扬,成为了李德仁教授的标志性文章。其后,一项项创新成果相继诞生,进一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上航测遥感三个最重要强国之一的地位。

他领导研制的具有中国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吉奥之星",一举击败老牌的美国ARC/INFO软件,成为全国测绘系统数据库生产的主要软件,打破了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被誉为"革命性的高科技产品",已向全世界推广,成果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已在国内外销售120多套。依托这些高科技成果,李德仁先后创办了三家高科技企业,用最快的速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018年6月2日12点13分,武汉大学"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通过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卫星主要用于试验验证低轨夜光遥感、导航信号增强等技术。分辨率为130米,理想条件下可在15天内绘制完成全球夜光影像,提供我国及全球GDP指数、碳排放指数、城市住房空置率指数等专题产品,动态监测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3次问鼎国家科技奖,助力我国这个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他是湖北唯一的双料院士!

李德仁院士现场接受采访


2019年末,李德仁院士和袁隆平院士见面,共同探讨了李德仁教授团队正在进行的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稻育种的交叉学科实验。袁隆平院士高度肯定了这项实验,希望武汉大学以李德仁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进一步发挥优势,为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提供帮助,使遥感技术在全国得到普遍的应用。

3次问鼎国家科技奖,助力我国这个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他是湖北唯一的双料院士!

从事研究数十年,李德仁教授一直认为,科研人员的成果,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都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终的目标是造福国人。

学生是最满意的成就

"教授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第二任务是组织科研,第三任务才是自己动手搞科研。"这是李德仁的信条。不管工作多忙,他都坚持亲自上讲台授课。

"我最本质、最喜欢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导师,我的责任是传承学问,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在所有头衔中,李德仁坦承,自己最钟爱的岗位是"教师"。

截至2018年,已经有120位博士研究生从李德仁门下毕业。 "把我从王先生和阿克曼教授那里学到的基本的治学方法,传承给他们;把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宽大的胸怀、关心后生的品德,传承下去。"问及有何"绝招",李德仁如是回答,"拿到最新的资料,我绝对不会锁到抽屉里,我会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在武汉大学,王之卓是李德仁的导师,王之卓和李德仁是龚健雅的导师。师徒三人都曾赴海外留学,也都选择学成归国。以测绘泰斗王之卓院士为前导,李德仁为中坚,龚健雅为后续的教学、科研、开发精英群体,其师生三代均为院士的测绘佳话,被生动续写和传播着。

3次问鼎国家科技奖,助力我国这个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他是湖北唯一的双料院士!

1月7日,81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正式荣休。李德仁院士曾说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更希望自己的弟子能从学科带头人变成领军人物。他自己坚持"读书、思维、创新、实践",也希望自己带领的科研团队做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神奇的测绘遥感领域,用数字绘就天地之大美。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武汉大学官微、官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