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西安)論壇:用“國際語言”做好中國教育

陝西教育報刊社記者 馮麗穎 孔祥娜

“在基礎教育國際化中,有著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實踐中又該走向哪裡?”1月8日,中、法、德等教育同仁匯聚在陝師大實驗小學,在交流與思想碰撞中,對基礎教育國際化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西安)論壇:用“國際語言”做好中國教育

“對於抓住機遇,我的思考就是‘如何根植本土’。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弘揚、傳承、學習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胸懷愛國主義,堅定理想信念。”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雷玲表示。西安梁家灘國際學校校長劉莉則強調“要放眼世界”。她認為,在基礎教育方面,人與人之間自然的交流,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要培養教師和學生共情的能力和國際化的胸懷、視野。要用國際語言做好中國教育。德國法蘭克福青少年宮國際合作董事長總裁李季則表示,要不斷推進中德兩國青少年間交流,讓德國青少年親身體驗中華文化,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柏林媒體設計學院附屬高中校長、ASK 柏林媒體設計學院國際學院院長助理朱莉婭·馬庫斯說,“我會把在中國的美好見聞帶回德國,而且真心希望以後通過中德教育合作,提高德國青少年素質教育。”“我們當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即將失去自我。我們要有開放的胸懷和足夠的民族自信。”陝西師範大學實驗小學校長羅坤認為,“我們應將傳統文化根植於每個孩子心中,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文化自信、找到教育方向。隨著國際化的深入,我們要去偽存精、堅守本源,兼容民族精神和國際視野。”大家認為,在教育國際化中,要有“民族自信”“競爭力”“共同體”“復興”“包容”“價值”的意識。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西安)論壇:用“國際語言”做好中國教育

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西安)論壇:用“國際語言”做好中國教育

與會嘉賓參觀陝師大實驗小學特色美育書畫展

此次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西安)論壇為期三天,與會教育同仁緊緊圍繞面向新時代的中國教育發展的國際合作、新時代西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如何發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優勢、搭建校際交流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通過主旨報告、沙龍碰撞、參觀校園、實地調研等形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與交流,領略前沿動態、探討熱點話題、分享實踐成果、探索未來做法。

《陝西教育》綜合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