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防范“预付费”后卷款“跑路”意见要求强化预收资金安全保障 降低消费风险

■本报记者 许沁

近年来,培训机构因资金问题“跑路”或“倒闭”的新闻频频爆出。最新发布的《发展意见》中强调,加强资金风险防范,要督促培训机构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第三方审计制度,规范收费和退费行为,强化预收资金安全保障。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场监管、财政、税务、地方金融监管、人民银行、银保监等部门健全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机制,建立资金监管和业务管理平台,探索实施履约保证保险、第三方支付、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等方式,进一步降低预收资金风险。

资本盲目扩张高估市场

记者发现,以“储存”课时为主要方式的培训授课,开班人数往往难以控制,师资人员流动性大,场地、租金成本高,风险也大。培训机构倒闭关门的原因有多种,但预付费经营模式已成了培训行业的“定时炸弹”。一旦缺乏监管,发生教育质量问题、欺诈问题时,就会卷款“跑路”。

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资本驱动下野蛮“生长”,不断加盟连锁、品牌扩张,在一个地区或全国范围内很快集聚起十几家乃至几十家、数百家连锁店。近年来,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学科类、艺术类培训以及婴幼儿早教类培训因关注度大,成为资本逐利的“香饽饽”。一旦经营不当,这些培训领域的“跑路”或“倒闭”事件更为集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越规范、透明,机构“野蛮”发展的空间就越小。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上海也专门出台了民办培训机构的相关标准和办法。随着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在培训类型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实体培训机构还受到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冲击,再加因场地、人员等成本高企,真实的市场未必像预料得那么好,所以对于资本来说,不可高估市场盲目扩张,现在是到了尊重市场规律,谨慎投资、规范运作的时候了。

探索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

市教科院民办教育所所长董圣足说,目前培训行业仍然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机构趋利行为明显。或出于扩张需要,或出于套利目的,一些培训机构“大撒网”式地圈钱,盲目开店、过度扩张,造成运营风险;有的机构还恶意抽离流动资金,将办学经费挪作他用,致使机构不同程度陷入财务危机。

一些教育机构创办人总想投机取巧,短平快获利了结。一旦达不到理想状况,入不敷出,经营不当出现危机,就“一走了之”。有时候,企业濒临险境时,资本重组看似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资本的“快进快出”以及高回报要求,反而加速了企业的倒闭,甚至直接崩盘。

早在数年前,市教委等相关部门就联合出台硬性规定,明确开办教育培训机构,首先要在银行专用账户中存入“学习保障资金”,保障在经营出现风险后用户、员工的权益。然而,该财务专户监管及风险准备金制度对于市场上一些没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约束力。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校外培训机构达到40万所,学生预计达2000万人,涉及培训费用预计超过百亿元。据估计,如果加上在线教育,整个培训市场规模更大。在董圣足看来,相关部门应加强培训机构财务监控,建立健全风险防范、预警及干预机制。对于培训机构的预付费问题,有必要探索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比如像淘宝一样建立第三方账户监管模式。用户的预付费不直接进入机构账户,而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教学进度、服务内容,按月、按课时划拨结款,使预收资金处于隔离状态,避免机构挪用或卷款跑路,降低学员消费风险。对于个别机构恶意圈钱、跑路等违法犯罪行为,相关部门应强势及时处置,绝不手软。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