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博士畢業進去普通本科學校待遇如何?前程如何?

柳慕楊


答題/帥小西De--期待為您解惑!


在小西看來,普通本科學校的待遇同樣"普通",對應的考核壓力也是"普通"水平。

上圖是我國每年的博士畢業人數、招生人數,會發現2000年以後有一段時間的高增長,之後在本科、碩士擴招的大背景下,反而開始緊縮招生計劃,提高了博士畢業的要求,減緩了招生和畢業人數的增長率。這也是很多學生髮現之前傳聞的"沒有考不上的博士"好像不是那麼回事的原因。
根據教育部2019年7月發佈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2018年招收博士生9.55萬人,在學博士生38.95萬人,畢業博士生6.07萬人。未採用2019年數據,是因為12月份可授予博士學位的人數尚未可知,得2020年才能發佈19年數據。

儘管每年有6萬博士畢業,初步預估截至2019年9月已授予博士學位的總人數不過90萬左右,放在14億人口中國的大背景下,萬分之6.4的比例依然算是稀缺的。因此,部分人直接定義"博士爛大街"是不太準確的。

不過,國內各個單位對於高層次需求增長的同時,對博士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國內不少省份的人才政策中,對於博士的層次都有進行區分,比如學術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幹、優秀博士。

剛畢業的博士僅僅算是優秀博士引進,甚至還會氛圍I類和II類,相對享受的待遇和福利也是較低的。之前,就有人質疑說,你看某某大學引進博士,年薪200萬、科研啟動費1000萬、組建團隊等,可這個真不是普通博士畢業能享受的待遇。

"普通本科學校"在我的定義中是一些不錯的雙非院校,即傳統的一本、二本高校。大部分人不會將獨立學院、民辦大學歸屬在"普通本科學校"行列中。

博士引進時,會有一些對應的政策,比如15-45萬/人的安家費和20-60萬/人科研啟動費。具體的數額,得看學校人才文件的規定的考核指標和個人的優秀程度。就我瞭解的情況,不少大學還是分批發放,有2年的中期考核,考核通過後才會發放後續50%。

博士畢業進入普通高校的崗位待遇得分地區,以長沙為例,不走"特聘副教授"綠色通道的話,普通講師的年薪約在10-15萬元(含年終績效)。單純每個月到手的工資真的不算高,按"10級中級(講師)"的標準,扣除五險一金後每月到手5500-6000元。同理,5級副高或者2級正高的收入比這個數字要高不少。

為何我一直都有提"優秀"的博士?

只因為越是"普通高校",科研獎勵越高(因為能有這樣成果的老師少,得重金鼓勵;反而是985大學普通成果就看不上啦)。比如說,長沙的雙非院校的科研獎勵:新進博士獲得1個國自科青年基金獎勵5萬,一篇中科院I區論文獎勵5萬、II區也有3萬等。

在我看來,這類科研績效獎勵才是最為關鍵的。除了能拿到不菲的獎勵,同時這些課題、論文也是年輕教師日後職稱評定的最大依賴。也許,這樣的一個老師放在985大學緊僅僅算是中等層次,可在普通雙非大學就是學校宣傳的典型,出色的代名詞。

幾年前,我的一個鹽城老鄉工作3年後又辭職回母校讀博,之後留在長沙的一所雙非大學任教。他們學校當時的獎勵比現在還高一倍,他進去後第一年拿下國自科、博後資助、發了2篇I區論文,年後就換了一輛小30萬的新車。

博士畢業進去普通本科學校前程如何?

2018年11月,我一個高中同學(人大畢業的博士)來長沙開會,聚餐時曾和我說過一句話:學問得慢慢做,別太看重前途和"錢"途,否則容易誤入歧途。之前,我的導師也曾和我說過,沒上教授之前別分心,一步沒踏上、踏穩,再想往前就千難萬難啦。

博士畢業後進入普通本科學校的前程不好說,能影響的因素和個人選擇差異性太大。比如,我有個師兄畢業後進入高校,就做了院長秘書(虛職,原則上不讓設定的),做著各類熱熱鬧鬧的學院、專業的雜事,一年又一年晃過去後,如今依然還是講師。

不過,人才引進時進入一個好的團隊,對於博士個人後期晉升和發展非常有幫助。如今高校老師"單幹"的年代已經過去,更多的是幾個人、十餘人的團隊協作,甚至不同高校間大團隊合作。一定要轉變好心態,不要老覺得是在給"團隊大牛"打工,被壓榨。

其實,不少博士畢業時有選擇進企事業單位,待遇和收入比普通高校要好很多,對於個人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顯著。掙幾年錢後,遇到合適的機會,再決定是否選擇轉回高校。比如,我有個師姐2018年就從研究所的"高工"轉為雙非大學的"教授"(名校的要求非常苛刻,基本沒希望)。

綜上,博士畢業進普通本科學校的待遇同樣"普通",也許遠達不到大家對於博士收入的期望值。前程的話,真的是看個人努力和機遇,畢竟拔尖的永遠就是那麼一小撮人。當然,以上聊的也是普通學科,部分專業的收入會高不少。

想到剛畢業每月可能到手幾千的收入,你還會選擇讀博嗎?

小西的答題肯定有些許不到之處,歡迎各位朋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贊,這將是我答題最大的收穫!

帥小西De


我於2012年博士畢業,在高校任教。對此問題,頗有感觸。

這個問題有兩次意思:一是待遇,二是前程。


現在所有的高校都提高了進人門檻,如果能進去的話,才能談待遇。所以,以下的回答都是基於進去之後的前提。

一流大學待遇

1)科研機會:

相當於985院校,此類院校待遇不錯,尤其是,科研經費方面,很容易申請。平臺高、項目容易申請。

另外呢,考核任務也很重,一般都是分階段考核,比如3年一小考,5年一大考,考核不過關就要轉崗。當然,具體的考核指標就是項目、論文,獲獎。

我認識一海歸,剛回國去的浙江大學,各方面待遇很有,副教授,後來3年期限到了,沒完成任務,就轉崗了,自己都覺得很丟人。

2)工資待遇

工資收入與當地城市相稱,二線城市,副高職稱在6000左右。

普通大學待遇

1)科研機會

項目很難申請,即便申請到,經費也少的可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般輪不多普通大學的青年教師來承擔,青金也是如此。平臺覺得舞臺,這是現實的無奈。


單位會給科研啟動費,這是青年博士們的救命稻草,用好它,為以後申請基金做準備。

2)工資待遇

普通大學,一般會有安家費,並且費用不少,可以用來購房。

工資收入與當地城市相稱,二線城市,副高職稱在6000左右。

前程

但做學問,莫問前程。

選擇了高校,無論是一流高校還是普通高校,就是選擇了貧窮和奉獻。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就是最好的寫照。

既當不了大官,也當不了大款。

但,人生的價值有各種體現方式,桃李滿天下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快樂。


有態度的童桐


博士進入高校,待遇和收入一般分幾塊:基本工資收入+工作量收入+科研項目收入+外快收入(外出講課,評委、公司顧問等)

我和我博士同學的經驗,博士進入普通高校和進入211或985高校,就基本工資收入+工作量收入而言,不會相差太多,不僅如此,有相當多的普通高校這兩塊收入要遠大於211或985高校。

當年我博士畢業的時候,待選的幾所學校中,一所985,一所211,還有一所普通高校。校方承諾以及我私下打聽到的收入,985、211都不如另外一所普通高校。

現在我有很多博士同學在985、211高校,還有很多博士同學在普通本科學校,我們有時候同學聚會或者私下聊天,經常就會發現:985或者211在工資收入方面其實並不如普通高校。

普通本科院校之間收入待遇也會有差別:比如同一所城市的不同學校之間。以天津為例,天津師範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和天津理工大學,教師收入待遇之間也有差別。還有不同城市之間學校待遇也會有差別:比如一線城市現在基本已經沒有了人才的特殊待遇,但二線三線城市對於博士依然有人才待遇,許諾了種種科研啟動費,人才引進費以及安家費等等。

大致來說,博士進入沿海高GDP城市高校的收入待遇要比進入西部內陸高校收入待遇高。我以前的一個研究生,博士畢業後進入西南某大學,我去年曾經看過他的工資條,包括公積金收入月收入大致在7000-8000左右。而現在博士進入我們學校,月收入大致在11000-12000左右。

而在科研項目收入+外快收入(外出講課,評委、公司顧問等),名牌大學教授的機會要遠高於普通高校。

就發展前程而言,進入普通院校雖然在發展平臺和發展機遇方面不如985或者211,但如果學科屬於全國重點或者雙一流學科,博士個人發展的空間也很大,比如作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我們學校的全國重點學科也出了好幾位長江學者。學校國家社科項目,國家自科項目每年也能拿20項左右。

綜上,博士進去普通高校,有很多變量,無法一概而論,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普通本科學校,這個概念不是很明確,我們姑且認為題主說的是四非高校。那麼,博士畢業進四非高校待遇如何?前程如何呢?我們和去985、211高校比較一下。



先來看看待遇

博士進高校工作,要考慮的待遇有兩個部分,一是剛進校時的引進待遇,包括承諾的住房補貼、安家費以及科研啟動經費、實驗室、研究生招生指標等等。這個待遇主要是用來吸引人才,所以,越是缺人才的四非高校,給出的待遇多半越高。對普通博士,如果去985、211,最多每個月一兩千的租房補貼,3-5萬科研啟動經費(僅夠買個電腦,參加一場國內會議),如果去四非高校,可能拿到10到20萬的安家費,10萬+的科研經費。

二是進入學校後的工資待遇。除去安家費(一般按月發放)外,只算基本工資和績效津貼,那985、211高校普遍要高於四非高校,主要高在績效上。如果同城相比的話,基本上能高一個檔,985、211的講師,能拿到四非副教授的工資水平。到了教授副教授,這種差距可能更大,特別是二、三級教授。



再來看看發展前途

從整體來看,985、211高校教師的發展前景當然是更好了。對剛畢業的博士來說,985、211高校有成熟的團隊,去了就能指使研究生幹活;有領域內具有話語權的大佬,不僅可以給予學術上的指引,還可以在你申報項目、獎勵的時候推上一把;有現成的實驗條件,沒準比之前博士期間的條件還好。而以上優勢,四非高校基本上都比較匱乏。

當然,也不絕對,學術資源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科,而不是學校。985、211也有不少不入流的學科,四非高校也有比較好的學科。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到重慶交通大學最好的院系之一,土木學院,跟著學院的長江學者,很快就評了副教授,現在自然基金也拿到,差一篇論文就達到教授條件。他還兼著一個實驗室主任,和一個公司副總。相比起另外一個留在211高校的同學,他雖然工資卡上的工資低一點,但實際收入和社會地位一點也不差,甚至更風光。



結論

平臺可以決定一個人能跳多高,但並不能保證一個人跳多高。985、211中最優秀的人才肯定是比四非高校中最優秀的人更優秀,但絕不是每個985、211的人都能比四非高校的人更優秀。很多人即便去了985、211,過幾年也不一定能留得下,同樣,很多人去了四非高校,到最後混的還不如去專科學校。學校只是為你鋪了一條路,怎麼走還是要靠自己,不努力,大路越走越窄,努力了,小路也能越走越大。做學術如此,做任何事情皆如此。


高校人才真經


現在的博士生含金量已經不能跟以前對比了,目前一般本科高校招聘教師的門檻已經是博士學歷,針對有些冷門專業甚至要求名校博士或本碩博名校學歷。如果進去從事行政後勤工作的話,學歷要求會相對低一些。

至於待遇問題,高校的老師們應該都不會差的,工資組成包括授課補助,項目經費,職稱補助各方面。也跟從事的領域有很大關係,但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講絕對是待續比較好的了。最吸引人的就是兩個長假,而且大學老師時間相對自由,可以發現自己的兼職項目。

總體來說,博士生進入高校當老師是一份比較輕鬆的工作,待遇不差,工作壓力不大。看個人選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