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找工作》(三)弱關係理論是否適用中國?

第三部分

我們來看一看,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西方社會學家的關係理論,解釋得了中國式關係嗎?

的確,在不同的社會傳統文化和制度下,“強關係”和“弱關係”的力量發揮得並不一樣。格蘭諾維特也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2008年再版的《找工作》這本書的後記和附錄部分,他提到了華人社會學家、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教授邊燕傑的一項針對中國社會的研究。

1988年,邊燕傑教授發表了一篇經典論文叫作《找回強關係》,他研究的是當時在分配體制下的天津,人們找工作的情況。邊燕傑的發現還是比較符合我們中國人的生活經驗的,他說在中國,人們更多是通過強關係而不是弱關係來找工作,即便中間出現了介紹人,介紹人和兩邊的聯繫也多是強關係,而不像是前面那個例子裡的“爸爸的同事”或者“基金會的代表”。還有非常關鍵和特殊的一點,那就是事兒辦不辦得成,得看最後託的這個關係人手裡有沒有權。這個實權人物的作用非常突出。所以,準確說應該是這樣:只有關係親密的強關係還不夠,關鍵是能不能通過強關係找到掌握實權的人。這和格蘭諾維特在美國觀察到的現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不過,邊燕傑在天津的調查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那麼在中國改革開放開展了多年之後,情況有發生變化嗎?2000年以後,邊燕傑確實在研究中發現,隨著中國的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強關係下降,弱關係上升,雖然在小城市裡,強關係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但在大城市,這種趨勢尤其明顯。整體上來說,靠弱關係獲得工作的比例整體上一直在上升,自2009年以來佔到了80%以上。弱關係依然有著中國特色。

這個觀察好像挺令人沮喪的。格蘭諾維特的研究重點是信息通過社會網絡進行傳遞的問題,他沒有太談到這裡面牽涉的利益。但回到我們面臨的情況,在中國的慣常語境裡,“關係”往往和利益捆綁在一起。

關於中國的傳統社會網絡,著名學者費孝通的經典著作《鄉土中國》裡早有過解釋,數千年的農耕傳統,塑造了非常穩定的熟人社會,依靠信任和規矩來維護秩序。人際關係的基本結構,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叫“差序格局”。打個比方,就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一個圈子的中心,由己及人,關係一層一層向外輻射,影響力越大,波紋越遠,影響力就越廣。

一切秩序和價值都跟這個差序格局有關,人們習慣把自己當作中心,對待親近的人是一個標準,對待遠一點的人又是另一個標準。相應的,各種社會資源的分配當然也依照這個秩序進行,這原本就跟現代的平等理念沒有關係。

不過,瞭解了這種差序格局的鄉土根基,你也就明白了,隨著時代發展,這種中國式鄉土社會的關係的性質一定會發生改變。我們很多人身處的已經不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了,甚至都不是工業社會,而是後工業社會。

什麼是後工業社會呢?工業社會,依靠技術和機器從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經濟主要由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等部門構成。但在後工業社會,社會的發展依賴於信息、知識、科技,知識和技能是社會分層的重要指標。

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的財富、文化優勢以及影響力不再像過去的時代那麼依賴於世襲或血緣,而更多依賴教育。主要由專業技術人員所構成的這個知識階級的力量在不斷壯大,掌握的資源也越來越多。這個群體正是格蘭諾維特研究弱關係時主要考察的對象,他們已經逐漸成為中國許多城市的主導人群。這個趨勢是不能夠忽視的。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上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還是按照差序格局,以個人為中心,按照親疏遠近來劃分關係強弱,再根據這個來決定工作職位和相應的回報,那將是與社會發展大勢背道而馳的。

從個人的角度上說,過去,關係親疏遠近決定了一個人是不是可以被信任,但現在,信用更多要跟社會普遍承認的標準掛鉤。在職場上,相應的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會成為更重要的資產。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牽涉利益分配的弱關係也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說到這,就又回到了格蘭諾維特的理論。弱關係網絡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如果信息本身比較可靠,那麼信任也會隨之建立。這種信任對個人、對企業以及對整個網絡來說,都有巨大的價值。

當然,中國的國情是相當複雜的,國內很多學者也關注到,對很多群體來說,尤其是對下崗職工、農民工這些弱關係網絡質量比較低的人群,更多是強關係在發揮作用。因為強關係意味著影響力的落實。這一點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網絡的複雜性。總的來說,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應該意識到,關係網絡在任何一種社會條件中都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強關係意味著情感、利益、影響力的多重綁定,而弱關係意味著巨大的信息價值。

總結

好,格蘭諾維特的這本《找工作》就為你解讀到這裡,我們再總結一下這一期的內容:

  • 第一,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在二十世紀70年代所做的一項研究,他用實證的方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弱關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超過半數的人不是靠官方招聘信息獲得工作的,而是靠弱關係得到的機會。
  • 第二,弱關係觸及的範圍更廣,能夠收集到具有差異性的信息,活躍的弱關係網絡意味著資源和財富的增加。
  • 除此之外,我還想補充一點。在中國的語境中,強關係依然發揮著很大的影響,這跟社會制度以及長期以來的文化環境有很大關係。但是,隨著全世界進入後工業時代,中國的職場環境,尤其是大城市的職場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弱關係變得原來越重要。對於個體來說,要意識到自己所處網絡的特點,看到強關係和弱關係分別的意義,這一點始終很重要。

撰稿:苗煒工作室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