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南梧二級路」修建,平南發展經濟大幹線

原標題:“一來三補”變“幸福之路” ——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修建紀實


「南梧二級路」修建,平南發展經濟大幹線

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沿線。 陳凡 攝

梧州市是廣西最早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然而回首自治區成立之初,梧州市卻沒有一條像樣的瀝青路,更別提高等級公路了。那時候,梧州通往周邊城市的道路基本都是三級路、砂石路,彎多、路窄、路況差,導致人們出行寧可乘船也不願意乘坐汽車。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1990年後,修建連接城鄉道路開始成為梧州市公路建設的重點。其中,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以下簡稱南梧二級公路)作為梧州市第一條二級公路備受關注,這也是當時廣西第一條最長的二級公路。

來梧一趟要“三補”

“一來三補”——來梧州一趟需要補精神、補腰骨、補輪胎,是對過去梧州道路交通落後幽默而真實的寫照。過去,道路交通的不便讓很多外商對梧州望而卻步,而在許多“老梧州”的回憶中,往來首府南寧一路折騰的苦楚也是記憶猶新。

為滿足群眾對高等級公路的熱切期盼,1991年1月10日,全長400多公里的南梧二級公路工程開始動工。這條公路從廣西首府南寧出發,經邕寧、五塘、賓陽、貴港、桂平、平南、藤縣、蒼梧,最後到達梧州,共穿越5個地市和7個縣市,是橫貫廣西桂東南的東西經濟大幹線。項目設計路面寬9米至18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229公里,瀝青路面171公里,是當時廣西在建公路中里程最長的二級公路,也是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400公里的高等級公路,按常規建設,最快也要耗時6年。為了將6年工期縮短一半,工程總指揮部決定採取全線出擊、分段切塊突破的方式推進項目。在項目交地方面,採取“自家的孩子自己抱”的方式,由各縣市負責各自路段。退休老幹部蒙國彥仍記得,當時為了加快完成蒼梧縣境內土地平整工程,梧州市領導常常到沿線察看項目進展情況,並督促地方加快進程,協調配合好施工。在各方努力下,從1991年1月開工到1992年初,短短一年時間就建成了100多公里。

排除萬難修好路

桂東公路管理局退休老幹部黃成釗是經驗豐富的“老公路人”,南梧二級公路興建時,他擔任南梧二級公路藤縣分指揮部第三指揮所所長。接到修建任務時,他感到很激動:“南梧二級公路是交通部‘八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能參加這樣的重點項目,對一名公路人來說是十分榮幸的。”

南梧二級公路建成後,對振興桂東南經濟、推動梧州市縣經濟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項目沿線掀起了“全民支持公路建設”的熱潮,各項工程也轟轟烈烈開展起來。

1991年1月,南梧二級公路8個分指揮部的8000名建設者築起了百里戰線大戰場。其中,藤縣路段是南梧二級公路工程量最大的一段,長達68公里,沿途高山峻嶺、河溝縱橫,土石方工程量大,地質複雜,有些路段的硬土連挖掘機都“啃”不動。但這並沒有嚇倒建設者,藤縣路段1000多名建設者為了早日通車日夜奮戰,無論白天黑夜,工地上都機聲隆隆,白天建設者們拉石拉沙備料,晚上則是拌漿鋪水泥路面。

“以前我們沒有無人機、電腦這些發達的科技產品,每一寸土地都得用腳步丈量,用經緯儀來測定。”黃成釗回想起最艱難的工程,是在藤縣富吉大橋附近,有一段路的淤泥積得很深,工人們填下多少土沙,淤泥就“吞沒”多少土沙。為破解這一施工難題,黃成釗決定使用柴排法,就地取材,用竹片捆紮柴排,一層柴排一層泥地鋪在路面,保持路基底的穩定性,不僅保證了工程質量,也節約了投資成本。

三載山川變坦途

建設過程中,參建者們克服寒冷天氣,戰勝高溫酷暑,把路基建設不斷向前推進。南梧二級公路如一條不斷成長的巨龍,在建設者們的汗水下不斷延伸。

1993年10月18日,南梧二級公路全線通車剪彩儀式在梧州市政府門前舉行。這條凝聚了20多支施工隊伍近萬名築路員工3年汗水的公路,成為廣西目前里程最長的一條二級公路。

公路連一串,路旁富一片。作為全區交通量最大的幹線公路之一,南梧二級公路開通後,客貨運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在建成的第二年春運,就顯示出其作為大通道的作用。據相關報道,以往從梧州到平南、桂平每天只能開一趟車,南梧二級公路開通後每天可以走2趟,大大縮短了汽車運輸的距離和時間,加快了陸上運輸週轉。

據瞭解,南梧二級公路比舊線縮短了95公里,總投資約46億元。

建成後,從梧州到南寧7個小時即可到達,梧州人“西進路漫漫”的歷史從此宣告結束。南梧二級公路的建成,進一步完善了大西南的交通網絡,改善了公路沿線的投資環境,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極大地方便了百姓出行。

「南梧二級路」修建,平南發展經濟大幹線

平整乾淨的南梧二級公路。桂東公路管理局 供圖


| 來源 :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通訊員 潘建川 利莉 楊苑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