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陳一新:加快推進社會治理“七個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首次鮮明提出,“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如何領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重大時代命題?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17日在給政法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做專題輔導報告時,從社會治理的理念現代化、目標現代化、工作佈局現代化、體制現代化、方式現代化、政策現代化、能力現代化等7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陳一新:加快推進社會治理“七個現代化”

陳一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重大時代命題,賦予了政法戰線的時代使命,拎起了政法工作的時代綱目,擂響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戰鼓,在政法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戰略意義: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行動,是應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的戰略舉措,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考量。

——理論意義: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道路上經歷了從“社會管控”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的歷史性跨越,不斷豐富了社會治理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理論的新境界,標誌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實現了新飛躍。

——實踐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創造了“兩大奇蹟”,在社會治理領域探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大膽探索實踐,努力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

——世界意義: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為全球治理體系建設貢獻中國智慧,開拓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境界。

在研討班現場的長安君,對陳一新報告中關於社會治理“七個現代化”的論述印象深刻。下面就將主要內容摘要與讀者諸君分享。

一、社會治理理念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巨大的理論勇氣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就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新理念,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要認真領會把握“十二個理念”:

陳一新:加快推進社會治理“七個現代化”


陳一新:加快推進社會治理“七個現代化”

四、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織保障。要充分發揮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等一系列政治優勢,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具體要從橫向、縱向“兩個維度”發力:

——橫向構建共治同心圓。社會治理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治理。要探索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同心圓,增強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向心力。具體要構建五個治理體制:

黨委領導體制。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落實領導社會治理工作職責,切實加強黨對社會治理工作的領導,發揮黨委政法委在平安中國建設中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辦落實等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

政府負責體制。政府要履行好社會治理的基本職能,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解決好越位、缺位問題,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和現代科技改進社會治理手段,加強源頭治理、動態管理和應急處置,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

群團組織助推體制。要堅持黨建帶群建,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充分調動群團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創造性,引領群眾投身到社會治理實踐中去。

社會組織協同體制。積極培育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專業規範運作、依法依規辦事,支持各類社會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救助幫扶、化解矛盾、預防違法犯罪等公益事務。

人民群眾參與體制。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要創新完善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完善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更好地廣納民智、廣聚民力。

——縱向打造善治指揮鏈。要明確從中央到省、市、縣、鄉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職能,努力打造權責明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運轉靈活的社會治理指揮體系。目前要突出強調中央、市域、基層三個層面的職能和作用。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對社會治理實施集中統一領導,決定社會治理大政方針、重大舉措、重大事項。建立平安中國建設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的資源力量,構建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科學的平安建設指標體系和考評標準,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打造市域前線指揮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市域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市域是將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層級,隨著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域越來越成為人口等各類要素的集聚地,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加凸顯。要制定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評價標準,開展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積極探索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用足用好設區市地方立法權,創新政策舉措,著力解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重大問題。

構築好基層“橋頭堡”。要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實行縣級對鄉鎮(街道)賦權賦能,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完善網格治理方式,把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每個樓棟、每戶家庭,讓“微治理”釋放出大能量。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激發基層社會治理隊伍活力。

五、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

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既是思想觀念的偉大革命,更是方式方法的深刻變革。我們要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充分發揮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具體要發揮好“五治作用”:

——政治引領作用。政治建設在社會治理中具有引領性、決定性、根本性的作用,要切實把政治建設貫穿於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要加強社會各領域的政治建設,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要堅持不懈地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國夢宣傳教育,使人民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

——法治保障作用。法治是現代社會治理文明的重要標誌。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在法治化軌道上運行。要加強社會治理領域的立法特別是地方立法,有效解決地方治理中的突出問題。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發揮執法司法規範社會行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作用。要深入研究生產安全、生態環境、食品藥品等領域執法該硬不硬、該嚴不嚴、該重不重問題,拿出治本之策。要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健全涉企錯案甄別糾正的常態化機制,推動形成明晰、穩定、可預期的產權保護制度體系。要堅持發展講安全、創新守底線,找準鼓勵創新與防控風險的平衡點,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

——德治教化作用。道德具有最深沉、最持久的引領力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時代精神的德治體系,讓社會和諧穩定建立在較高的道德水準之上。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紅色革命傳統,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陶冶道德情操,用道德滋養法治精神。要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弘揚真善美、曝光假惡醜,引導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自治基礎作用。基層自治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要健全以黨組織為領導、村(居)委會為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框架,明確基層自治權界,讓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定、群眾的事情群眾自主辦。要完善城鄉社區民主選舉制度,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將基層共治的同心圓越畫越大。

——智治支撐作用。智能化是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是智治的主體內容。要加快推進社會治理智能化建設,打造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深入推進智能治理基礎建設,切實解決數據壁壘、重複建設、重建輕用等突出問題,以更高標準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提升政法機關智能化建設水平。深入推進智能治理深度應用,用智能化助推決策科學化、防控一體化、服務便捷化。深入推進智能治理安全保障,建立人工智能安全防控體系。

六、社會治理政策現代化

社會治理政策是最重要的公共產品之一。要圍繞打擊、防範、監管、協商、服務等領域,有針對性地創新完善社會治理政策,提升社會治理實效。當前要著重探索創新四個方面的政策:

——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政策。要適應社會結構多元化、公共服務需求多樣化的新趨勢,完善政府向社會分權放權政策、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政策、社會工作者激勵保障政策,力求政策創新能夠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打造安危與共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會治理隊伍職業化建設的政策。要高度重視政法隊伍職業化建設,促使廣大政法幹警深刻認同政法職業的宗旨價值,滿腔熱情地投身政法事業。要健全乾警激勵保障體系,建立完善各項從優待警政策,讓拼搏者放心、擔當者安心、奉獻者暖心;進一步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必要的考評指標,為基層減負、為幹警減壓。要健全輔警管理制度,探索分類分級管理,拓展輔警職業發展空間。

——創新優化社會生態的政策。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優化社會生態的重要內容。要完善立法保障,推動出臺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法規,為見義勇為者提供法治保障和激勵。要完善權益保障,積極幫助見義勇為人員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在政治上有榮譽、生活上有保障。要完善執法保障,以執法活動和個案處理為見義勇為者鼓氣撐腰,旗幟鮮明抵制遇難不幫、見危不救等不良現象。要完善輿論保障,開展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範表彰工作,形成懲惡揚善、扶正祛邪、扶危濟困的輿論強勢。

——做強做大政法網上輿論力量的政策。要適應互聯網時代傳播大勢,下決心把政法宣傳輿論工作重心轉移到網絡新媒體上來,加快政法新媒體創新發展,著力做大做強做響政法新媒體,建全建強建活政法新媒體矩陣,尤其要積極創新建制機制體制,打造一支強大政法網上輿論力量。

陳一新:加快推進社會治理“七個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