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宋朝重文輕武,那麼,宋朝的官制是什麼樣的?

牧影


錢穆先生曾說過,兩宋的官制是最沒有建樹的,是漢唐宋明清中最弱的。它基本繼承唐制,但又迫於時代和外部形勢而塗塗改改。

首先在中央它也有三省,但實際上只有中書省還在皇宮裡單獨取旨,稱政事堂,門下尚書二省都移到宮外,再沒有多多少實權,中書為丞相,地位獨重。同時沿襲了晚唐五代的樞密院來管軍事,原丞相掌管下的兵部也沒權了,中書和樞密院對立,也就是宰相再也管不著軍事,形成所謂的二府制。還有宋代的財政掌握在三司(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司本來是三省六部制下面的官名,執行具體的行政事物。而在宋代,此三司的地位提高到了,獨立來掌握全國的財政,原來宰相下面戶部的權力也沒有了。再說到用人,宋之前一般朝中大員(一般三品以上)和地方大吏由庭議產生,也就是皇帝召集大臣了商議決定,很多電視劇上的皇帝想任命誰就是誰的場景是不符合史實的。而丞相乃百官之首,熟悉人事,他的提名權往往得到皇帝的重視。除此之外,其他官吏就由吏部負責的考核任用,當然了,官和吏的任用之法是不一樣的,這裡就不多講了。到了宋代,丞相尚書吏部的這個用人職權也被剝奪了,而另設考課院,後改名審官院,分東西兩院,東院主文選,西院主武選。至此,原來由丞相掌管的兵部、戶部、吏部的職權均被剝奪,又設了副相參知政事,相權受到了極大的削弱,皇權得到加強。這因宋朝開國者皇位之來歷有極大的關係,自卑而戒備心強,所以就通過拼命的剝奪相權來提高皇權的最貴,五代亂世,很多時候皇帝換了,宰相都不一定換,或者是今天為丞相,明天或許就是皇帝了。經過杯酒釋兵權之後,原來的武將坐享榮華,能威脅皇帝尊嚴的就只剩丞相了,所以北宋開國者的這一舉動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後來丞相為了避嫌起見,表示擁戴皇帝,再覲見皇帝時就遜位不坐,自古以來“三公坐而論道”的局面也從此改變了。皇帝的尊嚴也漸漸恢復,皇權空前加強。政權是穩固了,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了,遇到勤政有手段的皇帝就無事,不然就會容易被寵臣亂政了,畢竟包青天並不常有,後來的王荊公(王安石)變法之敗因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丞相在人事,財政上都無權,在體制僵化的情況下雖有神宗支持,但卻步履維艱。等神宗一去世就只能潦草收場。這裡有人就問了北宋怎麼不出大太監而只是寵臣奸臣亂政,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時候的太監還不識字,幼主也不多。

以上講的是中央的情況,再來看看地方的制度又如何呢?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級,最高是路,中間是府、州、軍、監,最低一級的是縣。單看這一設置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啊,可亂就亂在用人,前面說過了,北宋皇帝因出身的問題,戒備心很強,五代亂世,地方行政長官幾乎都是軍旅出身,宋太祖把各將官的權給削弱了,武將不再帶兵,也不能管地方民政,仍保留地方職權,但不好意思,你只能住在京城,天子腳下,方便監督。那誰去管地方?中央改派文臣出理地方政務,以知某州事,知某府事的臨時差事掌管地方,這就是宋代重文輕武,文官治國的重要體現了。而這些知州知府在中央還另有頭銜,名義上還是中央官,直到滿清,知州知府知縣才是正式地方官職。北宋皇帝覺得這還不夠放心,你知州知府也只能管民政,其他軍事,監察,財政,運輸,考試等等我另設機構另派人來管。這下總放心了吧。還是不行啊,遇到具體的事情又愛派這種欽差,比如什麼八府巡按啊等等,這些帶著皇帝和中央旨意來的大老爺,走著走著又在某地停留下來了,演變成了地方長官,所以北宋地方的層級關係就越來越亂。政務官(有具體官職的)多,事務官(具體官職,臨時委派的)也多,人浮於事。中央的權力是加強了,但卻擾亂了地方政務,令出多頭,你讓我聽誰?誰都得聽,地方官吏忙於應付這些老爺,哪裡還有時間精力來管民事呢?所以動不動中央就派督察組,調查組也未必是件好事。

再來看宋代的兵制,按錢穆先生的話說,宋代的養兵制是歷史上最差最壞的兵制了。北宋軍隊分兩種,集全國精銳到中央,為禁軍,負責拱衛京師;地方的為廂軍,老弱之兵,戰鬥力弱,只能打雜兼職,比如運輸,修路等。因宋都開封無險可守(至於明知萬險可守,可為什麼要定都於此的原因不屬於政治制度在這裡就不多說了,但要說明的是北宋開國者並不比我們傻,是實在沒辦法),不得不重兵把守。所以禁軍就越來越多,多到什麼程度?太祖時大概有二十萬,太宗時也達六十萬,到了仁宗更是達到了一百二十萬。肯定有人就問了,那麼多兵為什麼不打遼金西夏。不是不打,是真打不過,很多歷史說家總是從皇帝的雄才和武將的能力分析,這是很荒謬的。我完全贊同錢穆先生的看法,這二者固然有一定的影響,根源在於北宋的國防資源先天不足。幽雲十六州的失陷不僅北方國門大開,又失去了戰馬的主要產地(另一個河套地區又是西夏的地盤)。其他地方的溫帶產的馬太溫順,根本不適合打仗,還有東北西北的精鐵礦也不在宋的掌管範圍又影響的武器的精良,所以說一無險可守,二無優良戰馬和精良武器,怎麼能打得過人家呢?在這裡還有一個問題要說明的就是,為什麼其他朝代能把北方遊牧民族趕得遠遠的,而宋卻不可以。其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五代十國,五胡亂華使中原地區遭到破壞嚴重,少數民族政權又從中原地區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的制度文化,漢族政權沒有了以前那麼大的優勢,二是宋在立國之前北方的遼已經立國差不多半個世紀了,而且當時正處於上升期。周邊有這麼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存在,這是歷史上中原王朝重來沒有面對過的。時勢造英雄,套用三國水鏡先生的一句話:北宋得其時而不得其勢,英雄又何而來呢?所以我們看歷史問題,不能過多的鼓吹某某影響怎麼這麼牛逼,而忽視了其他,這種只能算八卦,而不是真歷史。照此推,即使沒有秦檜,岳父的上限也就是恢復北宋疆域。在太祖太宗略做嘗試收復幽雲沒成功以後,北宋基本上也只能以防禦為國策。防禦就得養兵卻不能用兵,再加上北宋各種兵將之間複雜的關係,兵將分離,統調分離。所以看起兵多將也廣,可兵不精,將不良,又不得不這樣,還把國家財政拖入深夜。看清了北宋的處境,我們就不能過多的責宋人來顯示今人的聰明,但畢竟北宋的兵制是防住了武官,卻沒防得住外族,所以整天上是失敗的。

感覺我們把北宋說得一無是處的,那麼有沒有可取之處呢?當然有了。北宋重視文化,實行文官治國的國策,並且善待文人,發展完善了科舉制度,重視教育和儒學(理學)的教化,使中國的文化氣息逐漸從五代亂世的文化黑暗中恢復活躍起來,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延續,兩宋的經濟,文化,科技都達到了隋唐以後的另一個高峰,這是任何制度的過失都無法掩蓋的。

綜上所述,北宋的官制最大的問題是把權力分得太過於散,把權力都集中於皇帝和中央,一旦皇帝出問題,中央有事,全國也就亂了套。兵制受外圍所致,難有作為,結果也就亂了。經濟文化的寬鬆倒是創造了封建歷史的另一個高峰,繼往開來,一般我們講中國歷史,會說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裡頭唯一沒有大統一的就是宋。可見北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政治上沒有建樹,但經濟文化科技獨樹一幟。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宋朝初年,鑑於唐末五代以來蕃鎮擁兵自重,禁軍將領篡奪皇位的歷史教訓,宋太祖在政治上,軍事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的調整和改革,基本確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防範武將專權。所以宋朝也是中國曆代能真正做到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最多的帝王,如宋太祖,宋仁宗就是其中佼佼者。

宋太祖甚至在健隆三年立下秘密誓約,誓約中明確指出宋朝皇帝不得殺大臣和言官,直到北宋末年此秘密誓約才公開。由於秘密誓約在整個宋朝都得到相當嚴格的執行,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並且也是最早將言官納進了監督帝王和官員的法律,並進行有效保護。

宋朝在繼承隋唐的基礎上,設置了副職參知政事。設立三省六部三省即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

設立樞密院與三衙門,其中樞密院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跟中書省形成了主掌文武 的機構。

設立三司使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其中最高長官相當於財政部長和稅務局長。

設立御史臺相當於今天的紀委並且也是中國古代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朝代。

由於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消除了封建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不利因素,甚至越往後宰相的權利就越小,根本形不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局面。並且形成每個部門都相互監督和牽制。

正因為宋朝官制的獨特性所以直到宋亡也沒有出現內訌的局面。





大妮談古今


一、北宋初年的中央政府

1、三省——事實上只是一省,叫做中書門下。長官叫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另設參知政事一員或數員以為之副。然而“中書常缺舍人,門下罕除常侍”,與隋唐時代的組織規模大不相同。尚書六部則更是徒存空名,並無職掌,二十四司皆廢為閒所。

2、樞密院——唐德宗設置樞密使以傳達軍國機密,其後相沿皆以宦官任其職,至宋則改用士大夫任樞密使副。是為主持軍政的最高機關。然樞密使副及院中官員均不統兵。故宋代設置樞密院的用意是:一則使其“與中書門下對掌大政,號稱二府”,藉以分宰相之權,使宰相的事權大為縮小;二則使其與統兵將帥互相牽制:將。故宋代設置樞密院的用意是:一則使其“與中書門下對掌大政,號稱二府”,藉以分宰相之權,使宰相的事權大為縮小;二則使其與統兵將帥互相牽制:將帥雖有握兵之重而無徵發調遣的發號施令之權,樞密院雖有發號施令之權而無一兵一騎在其直接統領指揮之下。彼此相制,自然全不至發生異圖。

3、三司——這是把晚唐以來的度支、鹽鐵和戶部三者合而為一的一個機構,是主持財賦行政的最高機關。有了這一機構,便又把財政大權從宰相的事權當中分割了出來。長官叫做三司使和副使。但也間有分設度支使和鹽鐵使之時。三司也稱計省,三司使副遂也被稱為計相或亞相,其地位事實上是與執政官們略相等的。

4、宋代的御史臺和諫院。宋代以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繼承了唐代的三院御史之設。但宋代的御史大夫並不是御史臺長官,而是其他要職的加官。元豐改制時,正式廢止了御史大夫一職。不管有沒有御史大夫,御史臺的實際長官都是御史中丞,俗稱臺長,同時以一名侍御史知雜事副之。但在宋初,御史中丞和知雜御史亦多由他官兼領,很少正除。御史臺下設三院中,臺院由一名侍御史主管,殿院由兩名殿中侍御史主管,察院設六名監察御史分察六部以及職能相關的機構,稱六察。但宋初三院御史多蒞外任,太平興國以後,才逐漸有了專職。到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確立了臺官不由中書而由御史臺自選的新制,使臺憲風氣為之一振。天禧元年(1017年),配齊臺官,並設置言事御史。到仁宗以後,臺諫合流,其勢日盛,彈劾諫諍,史不絕書,中外聳聽,尤其對中書宰執形成了極大制約。

在宋代,除中書行政、樞密典兵、三司理財、御史監察以外,還陸續新設置了一批院司,主要目的在於分割中書省及所屬六部的權力。這些旨在分割中書權力的院司,大都設置於宋太宗地位穩定以後。如差遣院(主管京朝官考校課績)、審官院(主管京朝官磨勘,取代差遣院)、考課院(主管幕職州縣官)、審刑院(主管司法)等。

二、北宋地方行政機構:

宋代徹底廢除了唐代的節度使制,但仍然有節度使這一名稱,只不過是變成了一種榮譽虛銜。在地方建制上,宋代改唐代的道為路,實行路、州、縣三級體制。但是,在隸屬關係上,各州直轄於中央,同時又接受諸路監司的領導,致使路一級兼有行政區和監察區二重性質。

1.宋代的路和監司

宋代沿用了唐代的十五道,太宗時改道為路,分全國為十五路。神宗時增至二十三路。中央的派出機構設在路一級,一般為帥、漕、憲、倉四司,由於其除行政職能外均具有監督地方的性質,故統稱監司,但監司的設置,前後有較大變化。

(1)安撫使司

安撫使司簡稱帥司,最早設置於真宗時,不是所有路全設,而且屬於臨時性質。安撫使是一路最高長官,掌一路兵民之事,官品高者為使,官品低者則稱“主管某某路安撫司公事”或“管勾安撫司事”,二品以上者則為“安撫大使”。帥司的下屬官員有:本路馬步軍副總管、參議官、參謀官、幹辦公事、指使、準備差使(武)、準備將領、準備差遣(文)、準備使喚、主管機宜文字、主管書寫機宜文字、走馬承受等。

(2)轉運使司

宋代轉運使職掌廣泛,主管計度本路財賦,漕運錢穀,按察州縣,薦能舉賢,點檢獄訟,覆錄繫囚,捕治盜賊,賑恤孤寡,考試貢舉,幾乎涉及民政、財政、司法、治安各個方面。在宋代,轉運使全稱為“某某路諸州水陸計度轉運使”,一般每路設二人,在監司中最為重要。如不設安撫使,則轉運使為一路最高長官。如果轉運使本官為五品以上,或掌管兩路以上,則稱都轉運使。由於轉運使親民理財,故多兼本路勸農使,有的還兼提點市舶司。漕司的下屬官員有:轉運副使、轉運判官、主管文字、幹辦公事、準備差遣、準備差使等。

(3)提點刑獄使司

提點刑獄使司簡稱提刑司或憲司。掌管察訪本路刑獄,審問囚徒,檢覆案牘,刺舉官吏,按劾獄訟不決和盜賊不獲的州縣。提刑使全稱為“提點某某路刑獄公事”。任提刑使者,文官通常為升朝官,武官為閣門祗候以上。憲司的下屬官職有:檢法官、幹辦公事等。

(4)提舉常平使司

提舉常平使司簡稱倉司。掌管本路常平義倉、免役、市易、坊場、河渡、水利等,兼掌刺舉官吏。熙寧元豐時,倉司是推行新法的主要機構。常平使全稱為“提舉某某路常平公事”。

徽宗時,增設提舉茶鹽司,南宋則把提舉茶鹽司和提舉常平司合併為一職,稱“提舉某某路常平茶鹽公事”。倉司的下屬官職有:幹辦公事、準備差使等。

(5)其他監司

除了上述監司外,宋代在路


昨夜今朝醉玲瓏


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

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

後人看前朝歷史,正如事後諸葛亮,挑起來錯誤百出。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封建時代的皇帝不擔心軍隊實力不夠強大,而是怕它太強大,以至於自己無法控制,威脅自己的寶座。

只要有一支軍隊,足以鎮壓地方小規模的叛亂,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了宋朝強幹弱枝的禁軍、廂軍制度。

唐朝時中央軍隊為南北衙軍,歸宦官控制。畢竟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到了唐朝中後期,皇帝的廢立就由宦官說了算。

唐末五代,皇室衰微,禁軍多為藩鎮軍隊,因此才上演了一出出大將篡奪皇位的鬧劇。

北宋立國之初,為了防止悲劇重演,宋太祖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收回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兵都選調到京城,由中央統一指揮,成為宋代的禁軍。

由於禁軍是挑選地方軍隊的精銳而來,所以人數雖少,戰鬥力卻強,地方部隊根本無力與中央抗衡。

禁軍實力強大,如果控制不當,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

為此,宋朝先是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

後來,後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

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文官主持的樞密院。兩者之間互相限制,但實際上卻是以文制武、重文輕武、權歸中央。

北宋統治者貫徹強幹弱枝政策,禁軍作為天子衛兵,平時守衛京師,有事則出發應變,達到內外相制,保持京城內外兵力平衡。因此,京師禁軍主要分佈於開封府界內。

宋太祖還苦心積慮,使兵將分離。禁軍各軍輪番守衛邊防重鎮和內郡要地,既減輕了京師的供應負擔,又使得將領手中無兵,從而不可能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禁軍之外,還有廂軍和鄉兵。禁軍可算中央常備軍,廂軍和鄉兵則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和充當官府勞役。

廂軍和鄉兵中的精銳被抽調到禁軍中之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平時又疏於訓練,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很多時候,他們被派去修築城池、製造武器等。

宋朝禁軍、廂軍制度的確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的趨勢,這種趨勢隨著禁軍的日益腐朽最終導致宋王朝不堪一擊,備受西北遊牧民族的侵擾,並最終走向滅亡。


古今中外多少事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豐改製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因素。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獨裁,宋朝廷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可以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大明人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以元豐改製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因素。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獨裁,宋朝廷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可以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周朝文DMU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以元豐改製為界限,改制前、後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中樞官制是中央集權的軸心,官稱和實職的分離,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執”。

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據和威脅皇權的種種因素。為了防範文臣、武將、女後、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種人的專權獨裁,宋朝廷制訂出一整套集中政權、兵權、財權、司法權等各種制度。可以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綠色軍衣1968


宋朝的官場制度和現在的美國官場制度,差不多,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權力制衡。

在文官方面,我所有的文官都不能連續在一個地方長期擔任,一般都需要隔幾年之後要進行遷移,遷到別的地方做官,這樣就能杜絕一個官吏在一個地方形成所謂的黑社會勢力,霸佔一方的政治勢力形成割據政權。並且宋朝大力發展科技制度,大力招募各種人才進入官僚體制之內,大力的分散各個官僚階層的權利,是每一個官員只有一小部分的權利,這樣每一個人只有一點點小部分的權利,他們無法構成威脅中央的能力。並且宋朝文官官員的福利待遇非常高,他們這些人就基本上沒有了造反的動力和能力。

在宋朝武將方面也是嚴重積極落實了權力制衡的主要思想,宋朝所有的兵和官和武將都要時時進行,平移或者遷移造成了一個結果,就是就像現在的所謂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樣,兵源不斷流動降臨,每一個將領帶領一支軍隊只帶領幾年的時間,其實這樣並不能影響到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影響到宋朝軍隊戰鬥力的方面,是另外一個問題,他所謂的軍政制度,他們所謂的打仗所用陣法,而所有的陣法都是由朝廷的中央部門來制定,這就導致了全新的陣法和朝廷制定的陣法之間不適應戰爭。

最後宋朝重文輕武,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訓,唐朝是重武輕文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方陣歌劇,國家陷入混亂。宋朝幾百年之間沒有發生過翻轉歌劇,這是權力制衡帶給國家的一個重大的好處,但是宋朝的問題是他們過於限制軍隊,導致軍隊的戰鬥力疲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