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劉德華傳 第七章:闖蕩“江湖”

“⋯⋯因為在那個時候,大家當我是偶像,不會留意我的演技,關注的可能是我的外形,耍耍帥就可以了。

我那個時候知道,如果我想呆在演藝圈,就要多接戲,不管怎樣,要讓大家對我有印象,我要牢牢地綁在大家心上。”

“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劉德華主要拍兩類電影,一類是追女片,一類是古惑仔片。

古惑仔片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英雄片和江湖片的潮流。

他在其中的角色通常是一個小混混,憑自己努力打出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符號象徵(LCON)。”

影評人登徒說。

其實,劉德華也拍過一些言情片,他甚至“很想拍一部純愛情片子,真的很想”。

但是依照劉德華的性格,他又最不願意言情片動輒纏綿肉麻的鏡頭,因而影響了他對拍言情片的興趣。

他把視角對準了江湖片。

他覺得成龍、洪金寶等武打明星之所以出名,並不是他們本身的武功有多厲害,而是他們能夠在拍攝過程中把最好的狀態亮出來。

“論真功夫,我想,比成龍、洪金寶及元彪厲害的一定有不少。

然而,在鏡頭面前耍功夫還是要算他們最厲害,畢竟他們知道怎麼在鏡頭前面打得漂漂亮亮的。”

劉德華深知自己的那兩下子,在這幾位稱雄影壇的大哥們面前,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要想闖出一條自己的路,首先必須知己知彼。

於是他虛心學習成龍等武打明星的長處,練其真功,悟其真諦,然後揚長避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既有情節又重演技的路子。

為了拍好這類影片,劉德華沒有少吃苦頭:拍從樓上躍下時受腰傷;拍外景時被炸藥的火焰燒著下半身;拍槍戰片時被汽槍打中左眼;拍在火車頂上從隧道穿過時從車頂摔下⋯⋯

江湖片的種種兇險,沒有阻擋劉德華繼續將這條路走下去的決心,他練武功。

練騎馬,練一個演員必須要掌握的一切技巧。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地學習與苦練,經過多部動作片的拍片實踐,劉德華的演技日臻熟練。

甚至有人預言,劉德華將是新一代動作片的接班人。

脫離無線後,劉德華開始了與向氏家族——永盛影業公司的合作。

到1996年出演《新上海灘》時,他與永盛影業的合作已經整整十個年頭。

在這十年中,劉德華以拼命三郎的勁頭,把自己各種各樣的銀幕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

尤其是1989年後,劉德華抓住周潤發影片減產的空檔,根據香港電影市場的需要,搶拍了多部當時流行的江湖英雄片。

那幾年裡,他拍片拍得沒日沒夜,拍片拍得天昏地暗,甚至有過22天不上床的紀錄!

1988年,劉德華拍片10部;1989年,16部;1990年,12部;1991年,13部;1992年,10部⋯⋯

這是不是天方夜譚?

劉德華傳 第七章:闖蕩“江湖”

那一個個與劉德華的名字連在一起的銀幕人物向人們證明,這是真的,這是一個演員以勤奮和毅力創造出的、令人難以置信卻又不得不信的神話般的傳奇。

這樣的傳奇,給他帶來了一個“劉鐵人”的外號,也帶來一些諸如“類型化”、“模仿化”的議論。

“處理性格和感情沒有深度,角色類型化。”

“他喜歡在鏡頭裡玩形態,玩火機,玩槍,玩小動作,連發型都不能改。

可以說,他是同一時期一直演兩種角色而已,路數甚窄。

多產期還造就了劉德華在表演上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模仿。”

縱觀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界,劉德華是偶像明星,但不是最好的。

沒有進入最紅行列,恐怕虧就虧在演技上。

對於這些,劉德華自有他自己的想法。

有記者問他為什麼一年要接拍那麼多影片時,他回答說:“為什麼會接那麼多,我也不知道,我覺得我一定要繼續在演藝圈活下去,才可以讓大家有機會知道我的演技。

因為在那個時候,大家當我是偶像,不會留意我的演技,關注的可能只是我的外形,耍耍帥就可以了。

我那個時候知道,如果我想呆在演藝圈,就要多接戲,不管怎樣,要讓大家對我有印象,我要牢牢地綁在大家心上。”

劉德華飾演過很多片種裡的角色,如喜劇片、浪漫愛情片、江湖片,可是觀眾卻似乎只對他在江湖片裡的爛仔形象感興趣。

這也讓劉德華有些無奈。

因為,接拍什麼片子,他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他也好想多拍一些王家衛的片子,可是除了《旺角卡門》,王家衛的片子就再沒有給他機會。

我們不得不提一下《旺角卡門》。

劉德華傳 第七章:闖蕩“江湖”

《旺角卡門》是王家衛第一次(1988年)執導的影片,劉德華出演男主角。

在這部影片裡,劉德華塑造了一個深情爛仔的浪漫英雄形象,並與《天若有情》一起,構成了他飾演的角色難逃一死的神話。

這是一部小製作的影片。

就是這樣一部影片,讓劉德華第一次獲得了金像獎提名。

雖然那個獎最終與他擦肩而過,但在當時,劉德華的人氣無疑上升了許多。

這部片子,使劉德華成為當時香港流行的英雄片最搶手的頭號小生。

隨著多部江湖片的拍攝,劉德華的表演越來越有點“劉德華模式”。

無論是《旺角卡門》的華仔、《天若有情》中的華弟還是後來一系列的江湖“英雄”,都是地道的蠱惑仔。

他的“深情爛仔”的江湖形象,真可謂深入人心。

在拍片高產期階段,劉德華飾演過不少壞人。

對演壞人,劉德華不是一味地接拍,他有自己的創作底線:壞人必須得死。

他認為,現實生活比電影更重要,在孩子們的心裡,他是偶像。

他不希望因為自己的電影影響到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

這樣的接片底線自然會影響到他的藝術成就,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選擇了放棄。

他的“底線”讓許多孩子覺得,劉德華做得對。

比如在《暗戰》中,戲剛過三分之一“劉德華”就殺人了,果然有小孩問:“為什麼劉德華會這樣子?

”毫無疑問,劉德華要求自己飾演的壞人必須得死是對的。

因為大人可以分辨劉德華的人和劉德華的角色,孩子卻不能。

正因為如此,劉德華塑造的江湖“英雄”總是以目標最終難以實現來顯示其理想,通過悲壯的捨棄生命來完成觀眾對他的角色身份的認可。

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容易造成角色性格表演上的雷同。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80年代中期,一部《英雄本色》在香港十分賣座,一時間,遍地“英雄”下夕煙,連黑道上的人也不願放過這個把自己打扮成英雄的機會,紛紛涉足影視界投資拍片。

影視界若有誰敢反抗,便以武力命其降服。

如:1992年初,富藝電影公司老闆蔡子明在公司門前遭到槍殺;新晉電影公司老闆陳朗雄深夜遭截擊,受傷住院後又被暗殺喪生。

曾與劉德華合作《魔翡翠》一片的永盛電影公司老闆向華勝就曾說:“惡勢力入侵電影圈已有一段相當長時間,但這兩年情況日趨惡劣,相信除周潤發未受影響外,其他‘大牌明星’,例如劉德華已吃盡苦頭,其經理人張國忠曾多次被人用槍指著額頭‘要人’。”

1992年10月的一個深夜,香港又發生一起歹徒襲擊事件,在這次襲擊事件中,受到重傷的就是向華勝自己⋯⋯

由此可見,在當時,身不由己的劉德華接拍一些粗製濫造的影片,也就見怪不怪了。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早些年華仔的生意陷入困境,為了還債他瘋狂接片,某些電影高產不高質也是註定了的。

儘管在表演手法上有些雷同,絕大多數觀眾和影評人,對處於多產期的劉德華扮演的各種江湖形象——或曰爛仔或曰英雄,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劉德華慣常的爛仔或者英雄造型是屬於旺角的,一種草根的,打不死的活力,一種80年代的豪氣,僅僅因為這個,他也是難以取代的。

外面的潮流不知改了多少遍,時尚風吹走了又再回來,日本的、英國的、韓國的,只有旺角的永遠不變。

那是一種最地道的香港美學,或者更具體一點,旺角美學。

他告訴年輕的我們,英雄該如何有型。”

這是影評人李照興對劉德華的客觀評價。

他認為,無論是深情爛仔還是悲劇英雄,在一定程度上總括了劉德華在香港影壇上最為不可取代的地位:這樣的角色往往奸中有正。

不管角色的職業是什麼,總之他有情有義,為兄弟赴湯蹈火,為情人烈火戰車。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登徒在接受採訪時說:“劉德華在表演上的特色很早就呈現出來了,我一直覺得他有一種‘街坊味’,他在處理草根角色的時候,特別有親切感。

比如說,他早期拍追女片和古惑仔片的時候,就有一種‘流民太子仔’的感覺,一方面他有流民的姿態,但同時又有太子哥的傲氣和胸有成竹。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演員有這種‘流民’味道,但少了劉德華的明星味。

在這方面,他是獨一無二的。”

在香港影評家朗天看來:“事實上,隨著本土影業的愈趨興旺,劉德華本身也愈來愈掌握中產意識和中上層身份。

劉德華傳 第七章:闖蕩“江湖”

由《賭神》(1989)到《賭俠》(1990),正式確立了他作為周潤發接班人的地位⋯⋯”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他拼命拍片,在“江湖”中趟“渾水”的同時,他的演唱事業亦由開始的磕磕絆絆到後來的一路綠燈,迅猛地發展起來,直至躍上天王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