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平遥古城陈醋造假无异“温水煮蛙”

■温献伟

国庆节刚过,一则“山西平遥生产假陈醋、2元醋贴标卖百元”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媒体调查发现,在平遥古城,廉价的贴牌醋、勾兑醋在很多醋店都有销售,有的稍作包装,就变成售价上百元的“老陈醋”,有醋商坦言“专坑外地人”,当地居民买醋都避开古城醋店。

小小一瓶醋,几乎成了当地旅游的一个产业,令人瞠目结舌。尽管这种拿著名产品、工艺品做文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奇货可居”方式坑骗消费者之事,在不少地方都屡见不鲜,但山西平遥陈醋造假事件,显然更难让人容忍。据报道,“造假的醋缸内,甚至还漂浮着死苍蝇”。在大力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全力捍卫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当下,这种无良行径可谓明目张胆顶风而上,大胆妄为地倒行逆施。

陈醋造假事件,暴露出多方面问题。首先是国庆长假期间,当地监管部门对这种乱象的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甚至默许纵容。醋商一句“专坑外地人”,就是监管处于疲软状态下的一种叫嚣。将蜂拥而至的游客视为摇钱树,群起仿效,大敛不义之财,这不仅戕害平遥古城作为著名景区的旅游形象,对久负盛名的山西陈醋老字号品牌而言,也会无可避免地遭到污名化。

其次,著名特产和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形成独特文化的重要构件,也是一个地方宣传知名度、提升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许多地方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净化市场秩序,善待和珍视自己的老字号特产和品牌,应是地方政府念兹在兹的事情。但平遥古城陈醋造假几乎成了一大产业,成了当地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这对保护地域文化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表明当地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放任自流,而且在地方文化建设上是何等短视!

从量变到质变,这种效应有个形象的比喻,叫作“温水煮蛙”。对此,不惜拿著名产品造假牟利的平遥古城等地方,不可不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