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记得电影《罗马假日》里曾有句台词: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我们的灵魂,有在路上吗?大抵是无法确认的。——我们已经走的太远,早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甚至已经走得太快,灵魂都快跟不上了。所以,带着身体上路,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项。毕竟,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位于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的谢氏宗祠内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12年被公布为安徽省第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一处安徽省公布的首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吸引各级党政领导、史志工作者、中小学生等前来参观、考察和凭吊。这不,在9月26日上午,我有幸率领区政协科教文卫体界别组赴“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进行参观,此行让我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2017年修缮一新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门前小广场上竖立的香炉与石碑。

我去年曾两次去过水圩村,听过当地文友周巨龙先生的介绍。据他说,水圩村聚居的谢家是因淝水之战而名动天下的东晋名士谢安、谢玄叔侄的一支后人迁移至此定居的古村。谢氏宗祠面积共有1251平方米,建于清康熙年间,始建于公元1432年孟春,后于公元1721年重建,完工于公元1723年,已有290年历史,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东西长45米,南北宽43米。主体建筑为三进,即前厅、中厅(正厅)和后厅;地面是用细沙石掺和羊角藤水、糯米浆汁捶制而成,经久耐用,至今仍光洁平整;后厅左右分别为宝树堂、节孝祠;正厅八根粗大的圆柱,均系有着“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白果)原木,其梁是更为珍贵的榉树原木。“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在抗战时期的进驻,为谢氏宗祠从此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据解放后一次文物普查时的省文物专家鉴定,谢氏宗祠为 “规模宏大,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皖江北岸第一祠”。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著名作家、原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铜陵学院文学教授谢采筏先生为其撰写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铭”雕刻在巨大的石碑上。

我们看到旧址大门左侧立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正前方立着的一块勒石纪念碑上,上书“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几个雄浑苍劲的镏金大字,碑文由原安徽省文史馆员、铜陵学院教授谢采筏撰写。谢采筏教授就是水圩谢家培养出的一位杰出作家,曾是与陈伯吹齐名的中国儿童文学著名作家,在中国文坛可是享有着“南陈北谢”的盛誉,是水圩谢家的骄傲,也是我们铜陵的骄傲,更是安徽文坛的骄傲,也让今天到此参观游览的我们为之欣喜和骄傲。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谢氏宗祠”大门前,竖立着“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石碑。

历经几百年的风侵雨蚀,加上“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的破坏,谢氏宗祠此前也曾有建筑坍塌,有厅堂漏雨穿风,特别是正厅大殿西侧已柱毁梁断、砖残瓦碎。自2007年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水圩村群众自发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当地各界群众也纷纷为修缮捐款:不仅谢氏族人应者云集,还突破宗族局限,让人感动。2017年,修缮委员会在市、县两级拨出修缮专款后,按照文物部门的“修旧如旧”的要求,聘请徽州富有经验的古建施工队一点一点地进行修复,并在旧址西大院创建“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让2014年七一前夕正式开馆的陈列馆展陈更为丰富,一直免费向民众开放。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祠堂后进已修缮好的“会文轩”

旧址建筑为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白墙青瓦、翘角飞檐,一派古朴素净,庄重肃穆。旧址内的三厅、“宝树堂”等一切,也都按旧时模样焕然一新地布置着。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立柱穿枋、雕梁画栋的“宝树堂”

前厅门口有两座记事石碑,并配置两面石鼓。中厅雕梁画栋,宽敞高大,“大方伯”、“怀远将军”等匾额高悬于横梁之上,令人肃然起敬。拱形天花板上涂着蓝色油漆波纹,令人赏心悦目。花托子、花衬子上雕刻着花、鸟、虫、鱼等图案,色彩多呈,惟妙惟肖。特别是梁柱之间原来镂刻的旭日东升、加官晋爵、状元及第、魁星点斗等蕴含丰富的人文典故和历史事件的木雕,技法精湛,本就堪称一绝,现重新修复并涂上色彩后,显得更加协调柔和,栩栩如生。。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前后进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四合院,拐角处便是“聚贤轩”。

前厅与后厅之间还恢复建设了两座对称的木楼,名为“鼓乐楼” 我们过来参观时,还有修缮工人正在进行内部修缮工作。

西大院陈列馆里,既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展出了关于林维先、鲁生等一批当年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风云人物的事迹,又利用浮雕和实物再现了游击根据地军民工作、战斗和生活的情况。陈列馆大门有一副由全国楹联大家陈自如先生撰写的对联:“抗日壮名祠曾聚群心朝北斗,振乡荣宝树更催大志起东山”,既点明了水圩谢氏先祖的荣耀与大志,更突出了谢氏宗祠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对仗工整,凝炼精准,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陈列馆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大事、桐枞抗战史略、桐东抗战群英谱、侵华日军投降、桐东抗战的历史意义等板块。因我此前来过这里两趟,故地重游的我便因此为大家担任义务讲解员,将我所了解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及以后的历史沿革,一一向大家进行介绍。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据展馆中的展板介绍: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陈瑶湖,组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并任团长,在水圩村谢家祠堂召开成立大会。10月,成立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桐东八乡参议会同时在谢家祠堂召开,成立了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桐东乡联办事处,同年12月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家祠堂,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1941年2月,日伪军大举“扫荡”,桐东抗日根据地一度失守,民主政权遭到破坏。1942年5月,县委召开扩大会议,恢复民主政权,选举民主人士章道元为区长。桐东抗日民主政府积极宣传抗日政策,广泛动员群众抗日,发展抗日武装,以各种方式支持党和新四军进行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展板上展出的新四军将士们曾经使用过的斗笠、蓑衣、草鞋、马灯、驻扎的民房及日军修建的坚固的碉堡等图片,以及1941年2月15日拂晓发生的“桐东惨案”:日军

进犯桐东,先以飞机连续轰炸3个时,炸死当地群众多人,尸横遍地,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第二天,日军实行清乡,将王家排、许家引等地40多户农民房屋全部焚烧,群众伤亡600余人,其中有一家5口人全部被杀。让大家气愤填膺,对革命先烈们为“赶走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年纪轻轻(如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等)地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惋惜、感慨不已......。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在抗日根据地成立“皖江行政公署”,设立“大江银行”发行的在根据地流通的“抗币”。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谢氏祠堂中厅门上高悬的“怀远将军”匾额,这是其家族祖上明代帮朱元璋打下江山所获得的荣耀。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谢氏祠堂前厅大门后高悬的“仕进士”匾额,以及“谢氏家训”高悬其上,警示族人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不能辱没祖宗。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参观结束,我们相约在谢氏宗祠前合影留恋。

在民族危亡时刻,所有的中国人正如蒋介石曾说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守土有责”,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国人的抗日精神,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谱写了一曲中国军民英勇无畏的悲壮史诗。从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到甲午海战,再到抗日战争,中华儿女历来不乏浩气凛然者,从来不缺民族气节和雄壮气概。长江滔滔的江水浩浩汤汤奔腾向前,正印证着华夏民族的性格柔情似水,却也铁骨铮铮。从东亚病夫到睡醒的“雄狮”,中华民族经历不断的奋斗和抗争,如今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在走向新时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代已成历史,但历史血的教训仍可警示未来。

洗礼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心灵震撼的同时,我们也不忘在临别时为革命先烈们致上一份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并共祝:长江悠悠,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向新时代,开创新未来......

洗礼心灵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之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