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梅子淘源王梅:阿里9年員工辭職去“務農”,馬雲送她這四個字!

導讀:幾年前,「梅子淘源」創始人王梅作為阿里唯一接受到邀請的離職員工,參與阿里美國紐交所敲鐘上市。

儀式結束後的晚宴上,馬雲表達了對梅子淘源這個綠色農產品的預售和孵化平臺的支持,併為她寫下了四個字:永不放棄。

王梅離開了阿里巴巴,當起了農人,創立了“梅子淘源”,她堅信100個消費者可能會改變100畝土地,而她打算將這“又傻又天真”的態度堅持到底。

因馬雲的一段演講,促使王梅離開呆了9年的阿里巴巴,心甘情願當起了一名農人。

她創立的“梅子淘源” ,專門負責“讓吃貨決定生產什麼樣的農產品”,讓產地直接對接消費者,為消費者發掘優質農產品。

梅子淘源王梅:阿里9年員工辭職去“務農”,馬雲送她這四個字!

成立時間不到一年,梅子淘源就獲得天使輪投資,上百名貢獻者與傳播者自願加入到團隊。

在農產品領域,梅子淘源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一、梅子淘源的由來

“作為阿里的員工,應該要承擔多一些的社會責任,讓水更清,天更藍,糧食食品更安全。”2013年5月,淘寶15年的慶典,馬雲的這段演講觸動了王梅的心,堅定了她離職的決心。

梅子淘源王梅:阿里9年員工辭職去“務農”,馬雲送她這四個字!

在那之前,王梅做了一次體檢,體檢報告指出她的身體多項指標不正常,這對熱愛健康的她打擊頗大。此時的王梅已在阿里巴巴做了9年的搜索,日復一日與電腦為伴,加上身體素質下降,心生疲倦似乎在所難免,她常幻想能離開城市,迴歸田園,清清靜靜,種地都好。

離職後,想著醫生的告誡要注意飲食,少吃加工食品,王梅心想著何不真正去當一回農人?至少能吃上天然食物。

經熟人介紹,王梅去了廣西的一個農場做考察。1500畝的農場,全是綠色蔬菜。可王梅怎麼也沒想到,這樣的蔬菜居然找不到出路。當時一個廣東的批發商來農場收菜,6毛錢一斤的蔬菜他們收成5毛9,這個數字讓“旁觀者”王梅糾結無比,她突然意識到,僅自己種地意義太小,綠色安全的食品實則存在一塊市場,需要更多對它們有需求的人看到。

由此,王梅最初種地的想法轉了一個彎。恰巧,王梅在廣西當地認識了一位60年代的縣委書記,他向王梅推薦了廣西的橙子。在橙園裡,滿園的清新讓王梅甚感沉醉,橙子呈綠色,還未成熟,王梅試吃後卻發現比超市裡賣的成熟橙子還好吃。

當時橙園裡的買賣走的還是傳統路線,在王梅與橙園主人的商議下,王梅定了一批橙子在網上出售,通過淘寶下單,把訂單給了橙園的主人。期間,王梅在朋友圈對橙子進行了傳播,其中包括如何種樹,如何施肥,如何防蟲,甚至連果園裡的雞鴨鵝,她都做了詳細分享。就這樣,橙園六分之一的橙子都被下了訂單。

橙園的經驗,讓王梅覺得農產品需要用戶和平臺,而真實透明是一種力量,能夠讓用戶更加了解產品,促成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信任,另一方面,預售的模式,可以讓用戶買到最新鮮的產品。

通過互聯網運輸的方式把健康食品帶給大家,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產生關聯,這樣的概念在王梅意識中形成,此後的王梅不斷地尋找發現著各類食品。

找尋健康食品的源頭,再為原產地的風土人情做一個分享,就相當於給了用戶一個淘源的體驗,於是就有了如今的“梅子淘源”。

二、揭農產品市場迷局

 

實際上,在橙子銷售成功之後,就有朋友主動要求王梅找好的蜂蜜。

梅子淘源王梅:阿里9年員工辭職去“務農”,馬雲送她這四個字!

在廣西陽朔,山清水秀的林間,有一群專業的養蜂人釀蜜。為實地考察蜂蜜的釀造週期與質量,王梅在靠近養蜂人院子的樹林中住了近20天,搭帳篷,撈魚,吃大鍋飯,沒水沒電,條件異常艱苦。

20天下來,王梅的手被蜜蜂叮了30個包,卻也就是因為這些天的朝夕相處,讓王梅與養蜂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養蜂人告訴她,中國是有好蜂蜜的,就是封蓋。養蜂人的做法是釀了蜜後把巢蓋上,這樣蜂蜜的釀造週期為15天左右。目前,國外市場釀造蜂蜜的時間為7天以上,營養成分較全,而中國市場只有10%的成熟蜜,市面上大部分銷售的是釀造週期為3、4天的非成熟蜜,加工商看重的是非成熟蜜成本低,量大,由此形成多收入。

揭開了為什麼在市場上找不到好蜂蜜的原因,王梅想著通過定製的方式,在加工商拿到蜂蜜之前,在朋友圈和微博將訂製方式分享出來,讓用戶下訂單。同時,王梅還從廣西把巢帶了回去,跟媽媽圈分享,讓她們體驗蜂蜜成熟與否的差異。這相當於在蜂蜜還沒有釀完的時候,就已經售出去了。

梅子淘源王梅:阿里9年員工辭職去“務農”,馬雲送她這四個字!

今年3月,王梅在廣西與養蜂人交流後,定製了300斤成熟的龍眼蜜(釀製時間超過20天),被梅子淘源的用戶一搶而空。

這是王梅第一次通過定製的方式,讓用戶得到真實的產品,養蜂人也希望有一個渠道讓他們將好蜂蜜銷售出去,這次的成功預售給他們的鼓舞很大。

投身農產品後,王梅與團隊走訪了五十多個村子,一百多個農戶,他們發現中國農業目前面臨著幾個核心問題:

1.生產者收入普遍較低。這是由現有的農業銷售模式和渠道所決定的,生產者面對採購商沒有議價能力,形成了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

2.生產者不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只知道採購商需要什麼。因為“新農人”與“農二代”的出現,這個問題如今有所改觀,這些人有全新的消費觀念,知道與用戶互動交流,但這種直接的方式,並沒有讓用戶對產品產生信任感。

3.中國農人缺乏可持續、高效的經營能力。渠道商倒逼生產商的現狀讓他們的生存得不到保證,而倒逼的後果就是導致中國傳統農業領域很多品種“絕跡”,大量外來的包括轉基因的物種侵佔了國內農作物的市場。

梅子淘源王梅:阿里9年員工辭職去“務農”,馬雲送她這四個字!

如何破局?這是梅子淘源需要面對的問題。

三、另一種形式的孵化器

俗話說,挑戰與機遇並存。

越來越多的實地經驗讓王梅發現,中國的綠色食品實際上並不少,只是信息化時代亂象叢生,面對氾濫的信息,以致用戶對產品的辨別力大幅度降低,再加上中國農業的現狀,這就需要一個平臺在用戶與農戶之間打造一個信任模型,滿足用戶對農產品的辨別需求,同時也讓農戶的產品有銷路。

那麼,這個信任模型如何建立?

眾所周知,農業是體驗經濟最明顯的行業,每一個農產品都必須確保萬無一失。梅子淘源認為,信任模型的建立,不能以單一的傳統電商展銷的形式出現,而是需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場景還原。找到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深入原產地,把最原始的部分及環節,真實透明的展現給用戶;

二是落實檢測。產品由國家權威部門檢測是否殘留農藥和重金屬,在標準上面給用戶一個強大的背書;

三是創造口碑營銷。從立項到銷售,至少1個月時間,讓用戶與生產者之間進行交互。

2014年6月,以王梅為創始人的北京淘信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因價值觀的共通與對項目前景的信任,梅子淘源獲得了天使輪融資。

用戶提前開始預售,到一個時間點截止,梅子淘源會統一把用戶的訂單交給農戶,農戶採摘之後進行發貨,這是梅子淘源的運作模式。

相比工業產品,農產品週期較長,不易保存,且承受更多自然災害風險;另外,農產品對運輸要求高,物流成本高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

為這些弊端得以解決,梅子淘源在一個項目的成立之前,會做到相關的風險控制,這當中包括安全食品的項目源,風險保證金,對項目人的評估,事後的追溯制度。

另一方面,因物流要具備很輕的技巧性,梅子淘源所有產品都圍繞新鮮的產品來供應。拿芒果來舉例,如果用戶拿到的芒果不熟,或九分熟的芒果經過運輸後出現爛掉的情況,都會導致用戶流失。所以,梅子淘源對用戶做了詳細的地域分割,根據地域選擇發貨地點。這樣的成本不可避免高一些,但用戶體驗卻能達到一個好的效果。同時為增強用戶的視覺體驗,梅子淘源在特定產品的包裝上做到了別出心裁。

作為平臺,梅子淘源定價的核心是讓農戶自己定價,讓消費者以低成本獲得,而梅子淘源獲取的佣金範圍在10%-20%左右,這種形式完全打破了傳統渠道“成本乘以3”的模式。

梅子淘源以孵化器的形式,在平臺上為農戶提供增值服務。

四、後記

農產品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作為農業從業者,王梅堅信100個消費者可能會改變100畝土地,而她打算將這份“又傻又天真”的態度堅持到底。

到目前為止,梅子淘源成立半年多時間,項目有橙子、芒果、蜂蜜、獼猴桃、大米等,梅子淘源團隊的參與人、貢獻者、傳播者已達100多人。

2014年9月9日,王梅代表了7萬阿里員工在美國紐交所見證了阿里巴巴上市,現場遇到馬雲,王梅告訴他:梅子淘源的吃貨不能讓天更藍、水更清、食品更安全,但是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馬雲思索之後,為王梅寫了一句話,叫永不放棄。

五、相關:記者手記

加了王梅的微信,她發給我的第一條消息就是她企業的名片,接受採訪也不忘推廣業務,話題談來談去總會回到她的農產品上。起初,我以為這無非是想多宣傳企業,不過聊著聊著,不得不對她的話題和故事產生興趣,因為跟生活聯繫緊密,因為她講得全情投入,偶爾說得太過專業,她也不轉移話題,而是掰開揉碎再解釋。

我忽然明白,如果對面的人不是我,她也一樣會這樣“推銷”著她的生活。她的整個人都和她的綠色夢融合在了一起,不分裡外。她的故事看起來像一場“說走就走”的辭職、創業,看似像逃脫職場壓力的灑脫人生,其實這只是一部分,這些灑脫與堅持、理想與掙扎都是在她精心的安排、設計甚至計算下產生的,話裡沒有虛偽矯飾,精明且單純。總之,她是一個精明的理想主義者。

馬雲鼓勵永不放棄 9年職場學會天真

新報:被自己解僱掉的老東家邀請參加上市敲鐘儀式,當時心情怎麼樣?那天有沒有跟馬雲進行交流?

王梅:白天的敲鐘儀式早已被眾多媒體從各個角度描述得不能再詳盡。如果問我當時最直接的情緒,就是——平靜。而真正讓我難以平靜的卻是晚上的晚宴。我很少“盛裝出席”,晚上見到好多阿里的老大:曾鳴、金建航、吳媽、王堅、彭蕾。他們每一個見到我的人都關心我做的關於農業的事情,很多人鼓勵我,除了高興,也讓我覺得壓力好大,責任好重。見到馬總,想起了過去,感慨萬千。馬總跟我說,你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問馬總能否對消費者和新農人寫一句,我看到卡片上面寫下了——永不放棄。

新報:你覺得他想通過“永不放棄”這四個字表達什麼?

王梅:我說得很明確,希望他給消費者和新農人寫一句話,我沒有想到他會這麼說,我認為他想說消費者應當對中國的食品和農業抱有信心,如今太多消費者覺得外國的食品比中國安全,但是當我做得越來越多的時候,我發現其實國內有很多安全、綠色、健康的食材。所以我們不光是讓中國的消費者相信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有好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參與進來,我們多消費一份綠色,就有可能改變一份我們腳下的土地。這些改變正發生在我的身邊。

新報:看來,在阿里巴巴的經歷對你的影響很大。

王梅:進入阿里巴巴之前我在雅虎工作,後來被阿里巴巴收購了。在學管理學的人眼中,國外的管理經驗是“聖經”,但是這樣的一個管理優秀的企業,卻被咱們的一個民營企業收購了,很多同事都選擇離開,而我覺得好奇,想再瞭解一下這個民營企業。結果就被阿里巴巴“洗腦”了,而且洗得很成功,讓我心甘情願。我非常感謝在阿里的9年時光,這9年時光裡,我學會了又傻又天真。

因體檢報告辭職 旅行中找到生活的奢侈

新報:當時的身體情況很糟糕嗎?這是你辭職的動因?

王梅:互聯網是激情、速度、創新的代名詞。我也一樣,在其中樂此不疲。我像一個高速運轉的陀螺,根本就停不下來。我在一次例行體檢中,被建議少食用加工過的食材,而要多生吃蔬菜才行,但是就連醫生也認為,直接食用蔬菜要注意“農殘”和“添加”的問題。我後來才知道,很多慢性病和農殘及添加劑有很大關係。吃都成了負擔,我這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呀!我開始思考,要去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尋找健康、安全的食品。

新報:最終讓你做決定的是什麼?

王梅:我不得不停下來,給自己放一個長假。我去了非洲、南極……很多曾經想去的地方。旅行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我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在肯尼亞看動物大遷徙的時候,經過safari休息站,打掃完廁所的小夥子非常熱情,手舞足蹈地招呼我們使用。掃廁所怎麼能如此熱情開懷?讓我忽然覺得人們可以因為簡單而快樂!在南極,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阿根廷科考站的科學家在科考站工作了3個月後,等著回家過聖誕,卻因為各種原因科考船不能來接他,要他一年後回家。憤怒的科學家,居然把科考站點著了,無奈,阿根廷政府只好讓他坐美國的科考船回家過聖誕,事後科學家並沒有被懲罰。因為誰也不能剝奪回家的權利!成功真的不應以犧牲家庭為代價。最後在江平鎮遇到一位老人,105歲了,精神特好,手腳靈便。她用親手種的菜和自己釀製的蜂蜜酒款待我。在她的面前,快樂就是簡單,就是自然。而這樣的簡單快樂,這樣的綠色生活,不應該是我們追尋的麼?

從朋友圈開拓疆土 為調研假扮記者

新報:“新農人”的互聯網思維跟普通的網銷有什麼不同?

王梅:就是願意用創新方式改變!比如我們的“芒果哥”,他們家有1000棵芒果樹,8年沒有打過藥、施過肥、澆過水、套過袋,他們怎麼吃呢?很簡單,他一搖樹幹,熟的芒果就掉在地上,我們就像猴子一樣去撿,然後去吃,這個芒果口味非常獨特,既細膩又不衝口。我覺得簡直是一個寶。但是有一個困擾,芒果雖然好吃,但是特別難看,經銷商根本不要,我在我微信公眾號做了小程序,讓吃貨們去搶芒果,我們準備了300個芒果,最後有200個人搶到了,然後瞬時我的朋友圈就刷爆了,接下來一個星期,開始預售。我們讓每一個環節都變得透明,讓吃貨們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和“實話實說”,農藥、化肥有太多種,能做滿660多項檢測的人太少,因為成本太高,我們只能做一部分重要的和消費者最關心的。我們做了什麼就告訴大家,偶爾也會動用“關係”,找科學家幫我們做檢測,總之沒有限制,就是要透明。

新報:尋找食材也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

王梅:是的,很多時候調查真實的情況很困難,很多當地人也很難相信我們。去年我們到廣西找養蜂人,就假裝成記者,因為做真東西的人肯定希望記者宣傳,做假東西的人見記者就跑。我們找到了在陽朔的養蜂人,和他兒子小朱在靠院子的樹林裡住了將近20天,搭帳篷、撈魚,還一鍋吃飯,甚至在河裡洗澡。條件非常艱苦,一方面沒水、沒電,沒有廁所,最要命的是晚上不能打電話,因為打電話發出的光會吸引蜜蜂飛過來叮我們,我的代價就是回來一手30個包。但是收穫最大的是我和他們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讓我知道中國是有好蜂蜜的,只不過為了追求產量而縮短了必不可少的封蓋時間。

新報:但我想這種創業也給你帶來很多快樂的體驗。

王梅:會給你很多不同的生活體驗。做互聯網是強調速度的,而做農業是需要沉穩下來的,要等待,等待好天氣,農產品的質量不是寫個代碼就能解決的。這跟之前的生活反差很大。我一邊體驗一邊工作,是很好玩兒的。這次去“發現”五常大米時,剛剛從美國回來,時差還沒有倒過來就開始投入工作,從來沒去過東北的農村,從來沒有割過水稻的我,最後練到一刀可以割掉三撮,割了一畝地。這種體驗十分重要,只有細緻的體驗才能瞭解農人,從客戶的真實需求去了解,也才能離真相更近。

為健康而工作 把“不能”變成可能

新報:生意越做越大,應對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你不擔心現在的創業會把你拖回原來的節奏?

王梅:不會的,這份工作強調的一直是健康第一,在我們看來,自己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從功利一點的角度講,我們的合夥人和投資人當然要看我的身體狀況啊,如果我吃自然種植的農產品結果身體倒先不行了,這大概是最不靠譜的事吧。我覺得,很多人在做的事業其實跟自己生活的關聯性不是很大,但是我們的工作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就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吃”。吃貨們首先要讓自己的生活發生變化,現在我們公司的員工都是在單位裡自己做飯吃,這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

新報:下一步的打算是什麼?

王梅:就是完善我們的農業眾籌平臺,讓更多綠色的農產品項目參與進來,讓更多的新農人開始成長,也讓我們身邊更多的想要健康的吃貨們參與進來。在中國做有機食品確實很難,像攀枝花的芒果哥,蒼溪獼猴桃的心意哥,富川有機橙子的羅阿姨,朱橋記的小朱,五常的愛米姐,在他們堅持的背後,我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艱辛。但我很高興的是,我們在做的事情能夠給他們傳遞希望和信心。芒果哥明年多了100畝的“放養芒果地”,羅阿姨的有機農場又將迎來新的一年,小朱開始琢磨做自己的蜂蜜品牌,愛米姐把自家的地慢慢轉化成有機種植。在雲南、四川的一些老師也聯繫到了我們,希望我們把那裡一些原生態的、野生的特產帶出去,創造的收益能夠給山裡的老師、孩子們改善一下條件。這些,都是我們在做的。也許我們還很渺小,我們不能一下子讓中國的糧食食品更加安全,但是我們代表的是全中國的吃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不能”成為可能。

公眾號:最農公社,最農控股董事長藍翔以天下健康為己任,從事有良心、有道德和堅持的新農業事業。以互聯網+農業+金融+小鎮的方式,以大旅遊、大健康、大農業、大數據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整合農業產業鏈的資源,打造中國農業第一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