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徐鐸(1051—1105),字振文(一作振甫),福建路興化軍莆田縣崇業鄉常泰裡延壽村(今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延壽社區)人。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丙辰科狀元,同科武狀元薛弈也是莆田人,兩人一同衣錦還鄉,並結為兒女親家,傳為佳話。宋神宗賦詩“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表達了對莆田人奪得一科文武兩狀元的讚譽。

徐鐸出身於書香門第,他的八世祖(一說七世祖)徐寅是著名詩人,唐乾寧元年(894年)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狀元及第。梁太祖朱溫要其修改《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徐寅晚年回到家鄉延壽村過著幽閒的隱居生活,讀書交友,垂釣遊覽,以詩書傳家,後代子孫人才輩出。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徐寅,唐代進士,後梁狀元,因得罪後梁皇帝被削去狀元籍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延壽古橋,徐寅回家後垂釣遊覽,讀書交友,詩書傳家

徐鐸自幼志向高遠,聰明好學,博通經史,與哥哥徐銳一起在延壽溪畔讀書。1076年,兄弟同往汴京應試,結果同登進士第。徐鐸高中榜首,時年僅二十五歲。主考官文彥博詢及家世淵源後贈詩云:“龍虎榜頭孫繼祖,鳳凰池上弟聯兄。”

徐鐸中狀元后,被授予大理評事、籤書鎮東軍(治今紹興)判官。紹聖三年(1096年),升任給事中,入直學士院。不久,參與編纂《類事狀》,工作認真,纖微不遺。事畢,官升禮部侍郎。

徐鐸為官謹小慎微,對宰相章惇惟命是從。他兼任給事中一職,負責封駁失當的政令,有些政令章惇不贊成,便授意徐鐸封駁。有時他也行使他的職權,秉公處事,但只要章惇一出面干預,他就不敢據理力爭,唯唯而退。有一次,廷議提升徐鐸為御史中丞,就有大臣指斥他不敢大膽主持正義,結果這項任命被撤銷。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延壽徐氏家譜》載徐鐸行狀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駕崩,徽宗繼位,神宗皇后向太后臨朝,她反對變法,打壓改革派。徐鐸是改革派,從禮部侍郎降為龍圖閣侍制,知青州(今屬山東)。不久,御史中丞豐稷不上疏彈劾徐鐸,說他誹謗元佑大臣,徐鐸被貶知湖州(今屬浙江)。

崇寧元年(1102年),向太后病死,徽宗親政,繼續推行變法,再度起用改革派。徐鐸上調京師出任禮部尚書兼太學士。適逢朝廷討論皇帝的宗廟制度,徐鐸建議立九廟,被徽宗採納,進為吏部尚書。

徐鐸歷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處於改革、守舊兩派勢力鬥爭激烈、時有反覆的年代,他始終支持王安石、章惇變法改革,仕途上雖有起伏,但終歸功德圓滿,足見他的政治智慧。他關心農耕工程建設,關注家鄉的水利工程,曾寫下《木蘭謠》,熱情歌頌先賢建陂的豐功偉績。

徐鐸在公務之餘,勤於筆耕,著有《群書總要》一百卷,《易讀》二十卷、文集三十卷等。1105年,徐鐸逝於任上,贈開府儀同三司,封太師吳國公。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延壽“狀元紅”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新度“狀元紅”,相傳為徐鐸所植

位於莆田市新度鎮下橫山的古樹“荔枝王”,相傳是徐鐸狀元所植,故稱“狀元紅”。又因徐鐸祖籍為延壽村,亦名“延壽紅”。“荔枝王”樹齡930多歲,依然生機勃勃,樹高10多米,樹幹周長6.8米,樹冠覆蓋面積達1畝多,最高年產量1000多公斤,2003年列為國家一級古樹名木保護。

在延壽橋西邊有一口八角水井,人稱“狀元井”,是北宋狀元徐鐸家的。石塊上刻有“徐井”二字。如今整體保存完好,千年不枯,曾供應延壽村全村的飲水,並喝出了一大堆學霸。延壽徐氏先後出了三位狀元和35位進士,留下了“鰲頭三佔”、“兄弟五刺史、祖孫三狀元”等科舉佳話。

莆田一口古井喝出了祖孫三狀元,書寫徐氏輝煌

延壽“狀元井”,也稱“徐井”

(作者簡介:林琪翔,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北大文學碩士,頭條號“東南新華”,代表作《尋找南少林》《福建狀元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