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嘉兴“三治融合”:以“融”为特色 在“合”上下功夫

20世纪60年代初,“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在实践中发挥了引导性作用。

认清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三治融合”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所起到的作用更多不是“压住”问题,而是让百姓真正能自己解决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自治是“内生力”,鼓励把群众自己办的事交给群众,法治是“硬实力”,强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谋划社会治理、构筑底线、定纷止争,德治是“软实力”,强化道德约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治融合”在嘉兴最大的生命力,在于三者之间的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融合,助力自治走“基线”

“只有让当地村民有了主人翁意识,‘三治精神’才有可能扎根到基层。”嘉兴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努力做到社会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各地村民形成了自主参与“身边事”的意识,自觉遵循有章可循的“法治”,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最近几年,咱们村的变化确实挺大,现在,我们这些老百姓都习惯了主动参与村务管理,就像管自家事一样自然。”桐乡市屠甸镇汇丰村村民小组长钱洪良说,不管遇到什么矛盾纠纷,村民也都开始学着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比如,“板凳法庭”在村里就非常受欢迎。一张小桌、几个板凳,一个“法庭”就齐全了,司法所工作人员、老党员、老干部共同组成“评审团”,一同“坐堂问案”。

“我的厂开了十几年,当初手续也都合法,怎么能说关就关?”前不久,一起关于是否关停榨菜厂的“案件”在村民老沈的家中“开庭”,十多年前在村里建了榨菜厂的村民老沈成了“被告”,连年来被榨菜厂排放的废水严重影响生活的村民成了“原告”。

“现在村里正在发展旅游业,河水又黑又臭,谁会愿意来?老沈,咱们这个共同的‘家’,你也要尽一份心啊。”

“审判”当天,《环境保护法》也被搬上了“法庭”,“榨菜厂是持证持照经营,合规合法,可是如今相关法律法规也在调整,污水直排处罚力度加大了,你也要考虑清楚。”

“这些年大家不说,也是碍于几十年的邻里情,你是不是也该为大家考虑考虑?”

讲道理,讲法律,讲人情,多管齐下,老沈终于主动和村委会签订了“关停协议”,承诺在9月底之前关掉。

虽然这样的“审判”并没有法律效力,矛盾纠纷每每经过乡贤坐镇分析与评判,十有八九会平息。

融合,助阵法治守“底线”

“以规立德”,各地道德评判团每月发布的“红黑榜”立信又立威,既体现了自治,又体现了法治和德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尤其是面向“黑榜”上的失信者,法治是最有力的“武器”。

自治、德治,以法治为保障;法治,同样要以自治、德治为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三治”是不能分开的。“发动广大群众群策群力,利用好‘熟人社会’的优势进行‘倒逼’,法治执行效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已经将执行款付清,请你们赶紧把那个彩铃取消吧!”近期,在桐乡法院与海宁法院,被执行人主动现身要求归还欠款的情景多次出现。这要归功于两家法院对“老赖”新设的执行措施——“失信彩铃”。

日前,海宁法院的一名被执行人杨某前来要求归还欠款。他表示,自己曾欠申请人8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钱款还清后,剩余2万多元却一直拖欠,“我当时满心以为,欠钱不还只是不道德,不是什么大事。”抱着这样的心态,面对执行法官的多次电话联系,他起初还敷衍一下,后来索性不接电话,玩起了“人间消失”。

直到今年5月,杨某侥幸的美梦被一个电话击破了。“5月10日开始,每个打我电话的人都会问我,怎么回事?怎么成老赖了?”原来,被纳入“黑榜”的杨某被设置了失信彩铃,自此所有拨打其电话的人,都会先听到一段警笛声,随后听到的内容是:“请注意,您拨打的用户因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已被海宁法院发布为失信被执行人,特此公告!”

“太丢人了!这彩铃一放,我还怎么做生意,怎么做人……”原本以为躲着就没事的杨某,算是见识到了德治与法治“双剑合璧”的厉害,马上赶赴法院要求归还欠款。

融合,助推德治追“高线”

打牢“基线”,夯实“底线”,才能追求“高线”。德治的示范作用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光发热”,以“德治”带动“自治”,引导群众自发参与到中心工作中,往往回馈给禾城不一样的惊喜。

“乡贤的话管用!”嘉兴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乡贤是乡村中最具‘视野’和‘资源’的人士,在村民间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信服力,对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更有示范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海宁市马桥街道新塘村遇到了一个难题:许多村民房前屋后零散堆放的砖块、瓦片、柴火、老缸严重影响着村里的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村两委班子几经走访调研,却发现柴砖问题确实难处理:要扔,村民舍不得,总想着“说不定哪天用得上”,如每逢红白喜事便有用柴火烧饭菜的传统;不扔,则满村皆是闲置不用的建筑垃圾。

进退两难的问题,究竟该怎么管?这时,乡贤理事会讨论出一个“折中”的法子——在村里建个“柴砖银行”:由村里采取储蓄、收购和免费寄存等方式,将农户的柴草、砖头瓦片集中储放,村民有需要时可取出来使用,就像到银行存钱取钱一样。村两委班子很快采纳了这个创新举措,村民们也直呼,“这个办法好!”闲置的柴砖有了好去处,一拨接一拨的村民把柴砖存进“银行”。

清空了垃圾,才好着手布置“家装”。许多村民将家中闲置多年的坛坛罐罐一并捐赠给了村里,村委则用它们和从“柴砖银行”中取用的砖瓦,在村里做了一些小品景观。村委与乡贤带头垂范,村容村貌逐步好转,村民们不仅积极性高涨,民间智慧也开始释放,涌现出一大批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妙招:会编制草绳的村民打造各类动物造型,建起了“柴草动物园”;会泥工的村民利用闲置的砖瓦和菜缸,在小河畔、村路边修葺成景观……作品不断叠加,村容村貌华丽蝶变,吸引了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全体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被大大激发,许多村民表示,身处这么养眼的环境中,根本不忍心随意乱扔垃圾。

“示范效应”推向“社会效应”,近年来,“三治融合”促进了文明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也更好地发挥了人民群众在中心工作中的助力作用,治出美丽环境,治出和谐平安,治出乡村振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