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廣州:構建全球一線城市“營商圈”

廣州:構建全球一線城市“營商圈”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加快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近期,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初步構建起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並在全國22個城市開展試評價。

構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參與試評價的城市既是先行者和探索者,更是示範者和促進者,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中國改革報特別推出“中國特色營商環境評價試點城市巡禮”,連續報道試點城市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最新進展、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敬請關注。

廣州:構建全球一線城市“營商圈”

广州:构建全球一线城市“营商圈”

廣州市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革頭號工程,不斷提升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6次會議上強調,廣州等4個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廣州市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指明瞭新方向,確立了新座標。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革頭號工程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商業氛圍和做事規則初步與國際接軌。自2010年起,廣州6次被《福布斯》中文版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第一名;2014年起,連續4年被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評為中國“機遇之城”之首。2017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2017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廣州位居全國首位。市委黨代會及每年的市委全會都對營商環境建設作出部署。自2016年起,營商環境建設工作連續三年被列入市委常委會重點工作計劃。今年,“加快營商環境體制機制改革”更是被列為全市重中之重改革項目之首。

將行政審批改革進行到底

通過“權限一站集中、審批一次過關、籌建一路到底、承諾一門兌現”的創新舉措,廣州營商環境的吸引力、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活力持續釋放,被企業點贊是“離成功最近的地方”。企業得實惠的同時,政府思維模式也深刻轉變,審批由圍繞事項轉改為圍繞企業轉,由重“能不能做”的技術判斷變為重“該不該做”的價值判斷。推動審批服務理念、制度、作風發生全方位深層次變革,“不想改、不願改”的思想藩籬被打破,改革濃郁氛圍正在形成。

深入實施放權強區改革。自2011年以來,廣州市共分9次下放257項市級事權,近日又出臺《關於將一批市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區實施的決定》,新增264項市級事權下放至區,下放事權數量比歷次下放數總和還多7項,下放行政職權類別包括行政許可、行政備案、行政處罰、行政檢查、行政確認、行政裁決等。

積極推進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採訪中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瞭解到,目前實施的《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投資項目進行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實施,提高了項目審批效率,大幅縮短了審批時限。

緊抓列入“工程建設項目報建審批制度改革工作”試點城市的契機,2018年,推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4.0版,通過大幅度降低報建門檻,實現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相分離,實行區域評估、聯合審圖、信任審批,探索企業“供地即開工”模式等若干舉措,打造項目審批“高速公路”。將政府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環節的技術審查和行政審批時間壓縮至80個工作日,將社會投資項目從用地許可到竣工驗收環節的審批時間控制在41個工作日,壓減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辦理時限,核准辦理期限壓減至5個工作日以內,備案辦理期限壓減至2個工作日內。

著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制定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實施方案、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行政事業性收費改革實施方案、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若干措施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取消或停徵93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2017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000億元,2018年一季度再減輕企業負擔約246億元。通過提供專業技術服務、推出免費專項服務、降低政策兌現成本等措施,緊緊圍繞企業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把服務的含金量轉化為企業降成本的紅利。

多措並舉服務市場主體

激發市場活力

依靠加硬件、加政策、加服務,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繼續開展“五個一”政務服務模式建設和應用,設立廣州市政務中心琶洲分中心,為騰訊、阿里等12家互聯網產業巨頭提供市區審批事項“一站式”的貼心服務,廣州12345政府服務熱線連續三年榮獲“中國最佳客戶中心獎”。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以“互聯網+”為理念,在全國首創“智檢口岸”工作新模式,並率先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試點。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手段,全面整合產品信息、企業信息和監管信息,覆蓋所有進出口貿易方式和業務類型,對接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動跨部門、跨區域信息互通共享,與企業生產系統數據直傳,實現“六零服務”和智能化監管。企業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均可在互聯網免費、無紙化申報,可實時享受業務辦理“場景式服務”以及質量溯源服務。

深化商事登記服務改革。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實施的《優化市場準入環境若干措施》,實行商事登記“審核合一、一次辦結”“容缺登記”,推行公章刻制網上申辦、網上繳費、網上自動備案,推出新開辦企業納稅人“套餐式”服務,設立開辦企業“快速通道”,實現窗口辦理“只跑一次”、網絡辦理“零跑動”,開辦企業時間壓減至4個工作日以內。另外,全國首創“人工智能+機器人”全程電子化“無人審批”商事登記服務,推動商事登記邁向智能化無人審批、“秒級”審批新時代,實現了“免預約”“零見面”“全天候”“無紙化”“高效率”商事登記服務即時辦理。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已建立政府、企業、個人、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五類信用主體共計近10億條數據的信用檔案庫,實現了全市常住人口和全部法人主體全覆蓋。“信用廣州”網上試運行,為社會提供信用信息查詢“一站式”服務。2016年11月正式上線運行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信用指數體系(以下簡稱“信用指數”),大力推進廣州市公共資源交易領域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信用管理機制倒逼各方市場主體誠信守法,增強自律意識,淨化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環境。“信用指數”上線以來,指數平臺平穩運行。截至2018年4月,累計超過2200個招標項目應用信用指數進行了評審,信用指數直接影響中標結果,賦予信用狀況好的企業更大的競爭優勢,起到鼓勵企業誠信經營、引導企業誠信競爭的效果。

持續推進“大通關”改革。貿易便利化改革形成示範,率先建立進出口商品全球質量溯源體系,廣州“線上海關”在全國率先實現企業註冊登記全程無紙化自助辦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率先實現與國家質檢總局全國檢驗檢疫無紙化系統無縫對接,口岸通關時效評估系統在全省複製推廣,推動船舶通關時間縮短1/2,人工成本降低2/3。廣州關區進口平均通關時間約為12.82小時,出口平均通關時間約為0.68小時,分別較2016年全國海關進、出口平均通關時間壓縮49.01%、62.08%,2018年廣州海關將繼續壓縮通關時間1/2。完善全球進出口商品質量溯源體系,涵蓋一般貿易、跨境電商、市場採購出口等全貿易方式和全商品品類,被APMEN(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納入APEC成員國第二批覆制推廣項目,為推進我國質量溯源體系建設提供了前沿範本。記者瞭解到,目前出臺的《對海關高級認證企業進行聯合激勵的20項措施》,成為全國首個落實國家對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實施聯合激勵合作備忘錄的地方實施意見。

優化資源配置

強化高端要素聚集

圍繞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定位,踐行創新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集聚科技、金融、人才等高端要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廣州產業結構高端化,提高廣州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提升廣州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

打造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比如,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29項改革事項和80項重點工作實施,出臺實施科技創新“1+9”政策,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和質量“雙提升”行動,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建立天使、風險和產業投資基金體系。2017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0多家,IAB、NEM產值分別達到5200億元和3600億元。又比如,亞信大數據全球總部、微軟人工智能孵化平臺、冷泉港(廣州)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世界級創新型龍頭企業與高端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先後集聚,推動了市場需求與技術供給在廣州實現深度對接融合。

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落戶廣州;中證報價系統南方運營中心、國際金融論壇在廣州設立;科技金融授信貸款金額與備案企業庫數量均為全國第一;南沙自貿區成為全國融資租賃“第三極”;廣州金融創新服務區金融設備製造業領先全國;設立全國規模最大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首期投入4億元,鼓勵銀行為科技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打造地方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成立全國地方政府中第一家專業化的金融風險監測防控機構,為企業發展提供安全有保障的金融環境。

探索覆蓋知識產權“全鏈式”新路徑。廣州開發區成為全國首個且唯一一個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知識產權改革試驗田”。全國首批知識產權法院之一、國內首家知識產權眾創空間、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一帶一路”版權產業服務中心紛紛落戶,一條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諸多環節的“全鏈式”知識產權綜改試驗路徑正在廣州開發區形成,推動廣州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引力地帶”,成功獲批全國首批、省內唯一的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匯桔網、高航網等一批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影響力不斷加強,2017年完成知識產權交易額122.6億元,2018年1月~4月已達57.7億元。貫標企業數量突破2000家,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加快建設人才高地。率先構築產業與人才雙驅動政策體系,圍繞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構建良好的人才生態系統,制定實施集聚產業領軍人才“1+4”政策。廣州開發區推出“黃金10條”“美玉10條”等政策禮包,構築起產業與人才雙驅動的“金鑲玉”政策體系。廣州地區現已集聚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77人,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281人,“萬人計劃”入選者95人,人才規模和層次都有重大提升。“海交會”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影響力的海外人才項目交流平臺,被譽為“中國海外留學人員交流第一品牌”,累計吸引3.3萬餘名海外人才,推動6000多個高端項目在廣州及全國各地落戶。

記者瞭解到,廣州在企業開辦時間有效壓減、優化稅收營商環境形成“羊城經驗”、海關通關時間大幅降低、為企業減負、啟動最大規模放權強區改革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城市商業氛圍和做事規則逐步與國際接軌。(中國改革報記者 杜卓 程雲)

來源·:國家發改委

广州:构建全球一线城市“营商圈”

2019年廣州市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指南:指南解讀(指南及附件請在公眾號首頁回覆2019指南)

創新創業大賽:參賽攻略、報名入口(直接報名請在公眾號首頁菜單欄點擊創新吧-大賽報名)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受理補貼及通過獎勵(申請書模板請在公眾號首頁回覆高企認定)

高層次人才認定:解讀|答疑(直接申報請在公眾號首頁菜單欄點擊創政策-高層次人才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