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感悟小儿推拿穴位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感悟小儿推拿穴位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作者廖品东

小儿推拿用手推,小儿推拿穴位有点,有线,还有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人在穴位的定位、区域、深浅、方向,所谓功能和适应症上争论不休。

他问学生“针灸《腧穴学》上的穴位形态怎样?”

“这还用说,当然是一个点呢!”

“为什么是一个点?”他继续问。

“穴位嘛!‘穴’与‘隙’通,不就是小小的孔,不就是一个点。难道还会两个点?”

“但小儿推拿的穴位却有两个点的(二扇门、列缺等)、一条线的(天河水、三关、六腑、大肠和小肠等)和一个面的(五经穴、囟门、腹等)”

“老师,你不是讲这是小儿推拿的独特之处吗?”

“是的!是独特之处,但我现在问的是为什么小儿推拿有这种奇葩?”

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哪里会想到这些呢?

他说“针刺穴位是一个点,是由针的特征决定的。”说到这里,他拿起两根银针,两针尖相对,然后说“看!一个针尖,一个麦芒,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好尖,好芒,好锋利。”

“如果这样戳下去”他将两根针向下做扎针动作。

“你们说针刺部位除了是一个点,还会是什么呢?”

那还用说,作用部位肯定只能是一个点。

感悟小儿推拿穴位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作者廖品东

因此,他认为,《腧穴学》的穴位其实是一种用于阐述和指导针刺的理论。因为针尖很小,穴位就只能是一个点。发明针刺之初,穴位定位可能真是直接描述的。即根据数学上“两条直线相交为点”的定律取穴。如“外膝眼下三寸”是一条横线,“胫骨嵴外一横指”是一条竖线,两直线相交处就是三里穴。又如“两耳尖直上”为一条弧(横)线,“人体正中线”为一条竖线,两线交点为百会穴。“腕横纹上两寸”是一条横线,“前臂正中线”是一条竖线,两线相交处取内关等。由于针灸以针刺为业,天天扎针。如果针针取穴都要如此描述显然没有必要,还十分繁琐。于是,古人就好象为城市、街道、河流、山脉等取名字一样创造性地将其这种取名的方法移植到了人体身上。以后,针刺时就不再描述,直接说取某某穴就行了。当然,穴位取名很考究。一定要考虑这个部位在人体的位置,考虑这个部位的形态,考虑这个部位和其它部位的关系,还应该参考长期以来,人们积累到的它对某些病症的治疗经验。甚至天人合一一番,将天象、地理等渗透到其中。所以,穴位并不神秘。它本身只是一种说理工具,是为了方便描述而进行的一种总结和归类。除了某些与治疗经验、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等有关的名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哑门治哑,风府祛风,颊车运动下颌骨,睛明明目等外,它不过就是一堆符号而矣!难怪,老外针灸全用代码,一样治病。穴位命名是典型的东方人的思维和智慧,是东方文化和哲学观的结晶。

感悟小儿推拿穴位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作者廖品东

小儿推拿不用针,而用手。小儿推拿是关于手的艺术!

小儿推拿刺激到最小部位的手法叫点法和捣法。点法为以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髁垂直向下(持续)施压,捣法也用指端或指间关节髁,为快速瞬间敲击。这两种手法的作用部位仍然可以看成一个点。但即便如此,小儿推拿的点法和捣法的作用点其实已经是一个面。已经不知道是针刺的那个点的几十或几百倍了。更何况小儿推拿还按,还推,还揉,还摩,还拿,还掐和捏等。它们的作用部位用“点”状怎么形容得过来?

感悟小儿推拿穴位形态多样性的原因

作者廖品东

小儿推拿的另一个特征是动态性。即在小儿推拿的整个过程中,操作者的手都不停运动。要么从一个点不停地推向另一个点,要么在吸定的基础上回环揉动,要么将某个部位捏而提起,要么用指甲深深地掐入某处;或用掌,用手指等沿着圆周轨迹运作。如果用语言或文字来形容这种操作,远比只用两条直线相交就可以确定点状穴位复杂得多。如内八卦为“以手掌中央(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至中指根距离的2/3为半径,作圆,沿此圆周推运”。开天门为“从两眉正中央(起点)向上直至前发际的一条直线”,运土入水为“从大拇指根部,经大鱼际、小天心、小鱼际,到小指根的一条弧线”等。显然,不可能每推都如此麻烦累赘地予以描述。临床需要简捷,需要规范。于是,小儿推拿穴位命名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这种命名必须反应推拿接触面远比针刺接触面大,以及动态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特征。这是小儿推拿穴位有点,有线和有面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具体名称上,小儿推拿也同腧穴命名一样,需要考量其部位、形态,需要天人合一的想象,还得结合长期的治疗经验和观察到的特殊作用等等。


中国小儿推拿网整理

作者廖品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