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和千尋一起看電影」 第41期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睡沙發的人》曾入圍第十一屆FIRST影展,並獲得最佳演員提名,是近幾年電影節裡少見的喜劇題材。影片圍繞廢材青年粟一柯展開,他頭腦靈活,卻不幸成為高考落榜生,被母親王寶琴強行命令在家復讀,不過他以各種高能手段敷衍拖延,直到“剋星”——舅公出現,一切有了改變。

適影範圍:10歲以上孩子,成人。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小孩一旦過了四歲,母慈子孝的和諧時光就越來越少,取而代之是新的親子關係代言詞:鬥智鬥勇。衝突變得時有發生,好處是寫文章多了素材。

上個週末,帶小孩去上英文繪本閱讀課,去之前情緒還挺好,到門口卻突然反悔,不管我苦口婆心講什麼道理,她都只是帶著哭腔重複一句話:“我不要進去!我不想上課!”

怎麼辦?我跟自己說要冷靜。

打道回府,不行,原則這種東西,退一步就會退千萬步;生拉硬拽先弄進去,更不行,且不說拽不拽得進去,就算拽進去了,小孩滿腦袋都是反抗,根本聽不進老師講什麼,上課也只是浪費時間,毫無意義。

機構的工作人員及時出現,欲拯救我於水火之中:“小朋友,我們不是上課,只是去玩一個遊戲,很好玩的遊戲哦,你要不要試試?”

只可惜,現在的小朋友身經百戰,已經具備了“不為浮雲遮望眼”的本領,根本不為所動。

真是讓人頭痛啊……我腦袋裡忽然冒出了作家維舟說過的一句話: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大人和小孩,90%的矛盾都源自於此。想教會孩子規範用餐的大人vs想把食物抹得到處都是的小孩,想教會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的大人vs 想痛快玩到嗨的小孩……每天都在PK。

電影《睡沙發的人》裡,粟一柯和他媽是把這個矛盾發揮到極致的人。

粟一柯高考落榜後,一直遊手好閒。他媽想讓他回學校復讀,無奈越逼越反,不管他媽怎麼說,粟一柯就兩個字:“不去!”他媽沒辦法了,只好沒收了他的手機、漫畫書,下了死命令:“從明天開始,你就在家復讀!”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為了督促粟一柯認真複習,粟一柯媽可以說是下了狠心,連電視光纖線都拔了。每天上班前發兩套測試卷,叮囑粟一柯:“用心做,晚上回家我是要檢查的。”

粟一柯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媽前腳走,他後腳就溜進他媽房間找光纖線。測試卷懶得做,直接擲骰子猜答案,以至於他媽檢查完都不由得驚歎:“一道題都做不對,也是不容易啊……”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就連貼牆頭的勵志口號,都透著一股子濃濃地厭學味……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粟一柯媽有她的難處:“他粟一柯想要的就是不學無術好吃懶做,還能由著他?結交些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壞了品行怎麼辦,沒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被社會拋棄怎麼辦……”

問題在於,“不管不行”就是個誤區,一旦大人把小孩當成欠管教要改造的對象,親子關係就會越來越糟。哪怕管了有用,也落不到一個好。

還記得那個十二年不曾回家過春節的北大高材生嗎?都到美國留學了,還不忘寫萬字長信怒斥父母的教育失敗。他在採訪中說:“父母以愛為名義的管教其實是傷害,過去的經歷無法與我的認知調和。”

家長為什麼會陷入“不管不行” 的誤區?這裡面有個認知偏見的問題。

經驗、能力上的差距,會讓大人看不慣孩子的某些行為,並將這些行為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誇大化,在下意識地認知裡,把孩子定義為“需要管教才能變好的人”。

教育史上有個著名的“牆洞實驗”,是對這個偏見最有力的諷刺。

實驗發起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被《泰晤士報》譽為“全球教育巨星”的蘇伽特·米特拉。

十多年前,米特拉在新德里思考該怎麼教平民窟的孩子用電腦,這些孩子完全不懂英文,更不明白英特網是什麼。

後來米特拉決心嘗試一個新方法,他在貧民窟的外牆上打了個洞,在裡面安裝了一臺電腦,然後告訴孩子們,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玩。

大概過了8小時,米特拉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在上網衝浪並互相教對方如何瀏覽網頁。

米特拉的同事懷疑有人給這些孩子演示瞭如何使用鼠標。

於是,米特拉又跑到了離新德里300英里的偏遠村子,一樣在貧民窟的外牆上打個洞,在裡面安裝一臺電腦。

大約一個月後,米特拉發現好幾個小孩都在上面玩遊戲,這些小孩說: “我們想要更快一點的處理器和更好一點的鼠標。”

米特拉問:“你們是怎麼知道這些的?”

小孩們帶著生氣的口吻說: “你給了我們一臺只能用英語動起來的電腦,所以我們只能自己教自己英文才能用得了。”

米特拉說那是他作為教師,頭一次聽人如此隨意地說“教自己”。

整個過程中,米特拉沒有做任何教學,他只用了一臺可以玩的電腦,激發出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動力之大,超出了我們想象,原本什麼都不懂的孩子,自己就學會了上網!

這個實驗說明了,孩子具有原發的向上和向好的力量,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管教,而是激發。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影片裡粟一柯舅公的做法和米特拉相似。

舅公是個愛讀書的聰明人,粟一柯媽想請他幫忙點撥不醒事的兒子。舅公卻說:“我就不明白,你為什麼非要逼他復讀啊?你以為上了大學就能改變命運了?就他這樣的,就算上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成天混日子,還不如把這個名額讓給別人。放棄算了!”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粟一柯媽不理解:“讓你點撥他一下,你怎麼勸他放棄呢?”

舅公:“我不是勸他放棄,我是勸你放棄!”

言下之意:別管了,各自的人生各自負責。

粟一柯媽也沒有其它好辦法,索性死馬當成活馬醫,聽了舅公的話放手一搏。沒想到,事情就此有了轉機。

被放棄的粟一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再沒人逼他做測試卷了,閒來無事就幫眼睛不好的舅公念念書。念著念著竟有了興趣,又從舅公處多借了幾本書,舅公不催也不教,由著粟一柯自己看,偶爾留下張溫馨提示的小紙條。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以前被催著逼著,粟一柯什麼都學不進去,沒人逼了,自己想讀的書倒是讀得如飢似渴。

書讀得多了,便生出寫的慾望,讀完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粟一柯還寫了段和故事裡B博士心情相似的文字:

很多父母都喜歡在精神和意志上控制子女,同時又希望子女成為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人,這很矛盾……

粟一柯媽覺得根神奇,以前每天耳提面命地教育兒子,也沒起多大作用,該看電視看電視,該四處遊蕩一事無成照樣四處遊蕩一事無成。現在不管,倒改邪歸正了,連蹲廁所都拿著本書看。之前打死不願意復讀,現在主動報名參加高考。

教育之所以難,就在於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極少是一回事

以前人說,練武的最高境界便是無招勝有招,舅公的不管比起粟一柯他媽的管,也是高出了好幾個段位。舅公可能不知道米特拉何人,卻把米特拉式的"自主教學"運用得爐火純青,其實做到這點也不難,看孩子的視角客觀點就行,用舅公的話說,叫實事求是,別把孩子放太低,也別把自個放太高。

就算你想教的,和對方想要的不是一回事,也不用太著急,就像《墊底辣妹》裡的經典臺詞說的:做父母的,總該相信子女一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