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和千寻一起看电影」 第41期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睡沙发的人》曾入围第十一届FIRST影展,并获得最佳演员提名,是近几年电影节里少见的喜剧题材。影片围绕废材青年粟一柯展开,他头脑灵活,却不幸成为高考落榜生,被母亲王宝琴强行命令在家复读,不过他以各种高能手段敷衍拖延,直到“克星”——舅公出现,一切有了改变。

适影范围:10岁以上孩子,成人。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小孩一旦过了四岁,母慈子孝的和谐时光就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是新的亲子关系代言词:斗智斗勇。冲突变得时有发生,好处是写文章多了素材。

上个周末,带小孩去上英文绘本阅读课,去之前情绪还挺好,到门口却突然反悔,不管我苦口婆心讲什么道理,她都只是带着哭腔重复一句话:“我不要进去!我不想上课!”

怎么办?我跟自己说要冷静。

打道回府,不行,原则这种东西,退一步就会退千万步;生拉硬拽先弄进去,更不行,且不说拽不拽得进去,就算拽进去了,小孩满脑袋都是反抗,根本听不进老师讲什么,上课也只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出现,欲拯救我于水火之中:“小朋友,我们不是上课,只是去玩一个游戏,很好玩的游戏哦,你要不要试试?”

只可惜,现在的小朋友身经百战,已经具备了“不为浮云遮望眼”的本领,根本不为所动。

真是让人头痛啊……我脑袋里忽然冒出了作家维舟说过的一句话: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大人和小孩,90%的矛盾都源自于此。想教会孩子规范用餐的大人vs想把食物抹得到处都是的小孩,想教会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大人vs 想痛快玩到嗨的小孩……每天都在PK。

电影《睡沙发的人》里,粟一柯和他妈是把这个矛盾发挥到极致的人。

粟一柯高考落榜后,一直游手好闲。他妈想让他回学校复读,无奈越逼越反,不管他妈怎么说,粟一柯就两个字:“不去!”他妈没办法了,只好没收了他的手机、漫画书,下了死命令:“从明天开始,你就在家复读!”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为了督促粟一柯认真复习,粟一柯妈可以说是下了狠心,连电视光纤线都拔了。每天上班前发两套测试卷,叮嘱粟一柯:“用心做,晚上回家我是要检查的。”

粟一柯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妈前脚走,他后脚就溜进他妈房间找光纤线。测试卷懒得做,直接掷骰子猜答案,以至于他妈检查完都不由得惊叹:“一道题都做不对,也是不容易啊……”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就连贴墙头的励志口号,都透着一股子浓浓地厌学味……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粟一柯妈有她的难处:“他粟一柯想要的就是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还能由着他?结交些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坏了品行怎么办,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被社会抛弃怎么办……”

问题在于,“不管不行”就是个误区,一旦大人把小孩当成欠管教要改造的对象,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糟。哪怕管了有用,也落不到一个好。

还记得那个十二年不曾回家过春节的北大高材生吗?都到美国留学了,还不忘写万字长信怒斥父母的教育失败。他在采访中说:“父母以爱为名义的管教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家长为什么会陷入“不管不行” 的误区?这里面有个认知偏见的问题。

经验、能力上的差距,会让大人看不惯孩子的某些行为,并将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夸大化,在下意识地认知里,把孩子定义为“需要管教才能变好的人”。

教育史上有个著名的“墙洞实验”,是对这个偏见最有力的讽刺。

实验发起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被《泰晤士报》誉为“全球教育巨星”的苏伽特·米特拉。

十多年前,米特拉在新德里思考该怎么教平民窟的孩子用电脑,这些孩子完全不懂英文,更不明白英特网是什么。

后来米特拉决心尝试一个新方法,他在贫民窟的外墙上打了个洞,在里面安装了一台电脑,然后告诉孩子们,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玩。

大概过了8小时,米特拉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在上网冲浪并互相教对方如何浏览网页。

米特拉的同事怀疑有人给这些孩子演示了如何使用鼠标。

于是,米特拉又跑到了离新德里300英里的偏远村子,一样在贫民窟的外墙上打个洞,在里面安装一台电脑。

大约一个月后,米特拉发现好几个小孩都在上面玩游戏,这些小孩说: “我们想要更快一点的处理器和更好一点的鼠标。”

米特拉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小孩们带着生气的口吻说: “你给了我们一台只能用英语动起来的电脑,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教自己英文才能用得了。”

米特拉说那是他作为教师,头一次听人如此随意地说“教自己”。

整个过程中,米特拉没有做任何教学,他只用了一台可以玩的电脑,激发出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动力之大,超出了我们想象,原本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自己就学会了上网!

这个实验说明了,孩子具有原发的向上和向好的力量,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管教,而是激发。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影片里粟一柯舅公的做法和米特拉相似。

舅公是个爱读书的聪明人,粟一柯妈想请他帮忙点拨不醒事的儿子。舅公却说:“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逼他复读啊?你以为上了大学就能改变命运了?就他这样的,就算上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成天混日子,还不如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放弃算了!”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粟一柯妈不理解:“让你点拨他一下,你怎么劝他放弃呢?”

舅公:“我不是劝他放弃,我是劝你放弃!”

言下之意:别管了,各自的人生各自负责。

粟一柯妈也没有其它好办法,索性死马当成活马医,听了舅公的话放手一搏。没想到,事情就此有了转机。

被放弃的粟一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再没人逼他做测试卷了,闲来无事就帮眼睛不好的舅公念念书。念着念着竟有了兴趣,又从舅公处多借了几本书,舅公不催也不教,由着粟一柯自己看,偶尔留下张温馨提示的小纸条。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以前被催着逼着,粟一柯什么都学不进去,没人逼了,自己想读的书倒是读得如饥似渴。

书读得多了,便生出写的欲望,读完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粟一柯还写了段和故事里B博士心情相似的文字:

很多父母都喜欢在精神和意志上控制子女,同时又希望子女成为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这很矛盾……

粟一柯妈觉得根神奇,以前每天耳提面命地教育儿子,也没起多大作用,该看电视看电视,该四处游荡一事无成照样四处游荡一事无成。现在不管,倒改邪归正了,连蹲厕所都拿着本书看。之前打死不愿意复读,现在主动报名参加高考。

教育之所以难,就在于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极少是一回事

以前人说,练武的最高境界便是无招胜有招,舅公的不管比起粟一柯他妈的管,也是高出了好几个段位。舅公可能不知道米特拉何人,却把米特拉式的"自主教学"运用得炉火纯青,其实做到这点也不难,看孩子的视角客观点就行,用舅公的话说,叫实事求是,别把孩子放太低,也别把自个放太高。

就算你想教的,和对方想要的不是一回事,也不用太着急,就像《垫底辣妹》里的经典台词说的:做父母的,总该相信子女一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