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三星GalaxyS9和S9+測評:細微改進,更勝一籌

文 SW / COTEST 譯 張鑫豪 15/03/2018

關鍵詞:數碼電子, 移動設備, 智能手機, 三星, Galaxy-S9

三星GalaxyS9和S9+測評:細微改進,更勝一籌

三星Galaxy S9和S9+在外觀上,甚至在幾乎所有方面,與其前身極其相似。綜合540項測試指標,S9和S9+獲評4.5分,好於S8、Note 8、iPhone 8和iPhoneX四代熱銷手機的4.4以及華為Mate 10 Pro的4.3和谷歌Pixel 2的4.2,是最近幾年所測試的468款智能手機中唯一獲評“優秀”者。

獨立測試機構和測評方案

三星新旗艦機型剛剛開售,德國的消費者測試機構就第一時間匿名購買樣品,進行了540項屬性測試,每項屬性依其表現獲得一個介於0.5至5.5的評分,這些屬性得分依其重要程度,以加權平均的方式,逐級彙總,最終得出一個整體測評結果。該結果及其背後的分門別類的測評數據由質量安全歐洲測試協會COTEST授權聚是網提供給中國用戶,詳情請登錄cotest.cn或微信COTEST聚是或掃描文章最後的二維碼。這裡僅概述S9和S9+測評結果中的特別之處。

沒有太大變化

外觀上看,S9和S9+幾乎沒有變化,看上去甚至與前代機型S8更容易混淆,其功能也沒什麼變化。值得點讚的是:新機型比前身更結實,而速度稍快的處理器使其比已經很快的前代機型更加敏捷,S9+也配備了雙攝像頭,而這之前僅屬於Note 8的配置。

跌落測試前的緊張

與S8一樣,三星的新旗艦機型也是全視曲面屏,看上去似乎沒有邊框,所以在跌落測試中測試人員異常緊張:新款機型能否倖免於難?其前身跌落50次後就已出現裂紋,在試驗滾筒中摔得傷痕累累。可喜的是,儘管S9和S9+幾乎是無邊框設計,但通過了跌落測試,其在滾筒跌落100次後,也僅僅輕微受傷。可見,全視曲面屏和玻璃背板手機也可以做到在跌落滾筒中不破損。

相機:優化輕微

新老兩代旗艦機型的圖像質量沒有差別,無論在強光還是在弱光條件下,二者均可拍攝出同樣好的照片。但兩款S9新機錄製的視頻稍好,並且提供散景效果,即在用實時虛化拍攝肖像時,將背景虛化模糊,讓主體從背景中脫穎而出。但這在S9上不太成功:主體與背景之間的分隔不自然。與此相反,S9+憑其雙攝像頭表現不俗:雙鏡頭使散景效果更自然。另外,通過切換兩個鏡頭,S9+提供更好的光學變焦。

凝時拍攝

顧名思義,“凝時拍攝”指的是一種可以“凝固某一時刻“的拍攝效果。Galaxy S8和S8+兩款手機在慢動作模式下每秒拍攝240幀圖像,而S9能以驚人的每秒960幀捕獲精彩一瞬。但令人不爽的是,相機只捕捉一個小圖像,其分辨率較低,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圖像噪點,且圖像變得像素化。另一個缺點,在凝時拍攝模式下,相機只能拍攝約0.2秒的時間。因此,您必須非常準確地觸發或打開動作智能偵測。凝時拍攝的0.2秒視頻,當以正常速度播放時,大約可播放6秒。

相機下方的指紋傳感器

眾多用戶對前代旗艦手機的批評顯然已經引起了三星的注意:之前,指紋傳感器緊貼相機右側,所以一不小心就會觸發相機;現在,指紋傳感器移至相機下方,其優點在於更容易被觸達,其不足在於仍然非常靠近相機,不能完全排除給鏡頭留下指紋痕跡。

識別閉著眼的人臉

人臉識別表現很好,用被識別者的照片很難矇混過關。即使用戶閉著眼睛,且在黑暗中,智能手機也能識別臉部。佩戴眼鏡者也可以使用該功能而不會遇到任何問題。

音質更好

S9在另一個較小方面提升巨大:內置立體聲揚聲器提供明顯改善的音質,即便在免提模式下,比如導航和音樂播放,也能明顯感受到音質的提升,用戶體驗上乘。

更差勁的電池

電池容量與其前作一樣平庸。實驗室模擬用戶的通常使用情形而測得的續航時間為:S9運行22小時,比S8少4小時;較大的S9+比S8+少1小時。

犧牲存儲卡的雙SIM卡

三星Galaxy手機有單卡和雙卡兩種版本,但是雙卡版本手機中的第二張SIM卡只能插入存儲卡插槽中。所以用戶必須作出選擇:要麼兩張SIM卡,要麼一張SIM卡和更大的存儲空間。

Bixby:只支持英文和韓文

語言助手Bixby的翻譯功能有所擴展,比如將外語海報字幕的譯文直接插入海報。可惜的是,Bixby只支持韓文和英文。發佈S8時,三星就已宣佈,計劃上線更多種語言,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其他語言可供使用。

測評結論:如果你有S8,你不需要S9

與S8和S8+(至少是裝入保護殼後)相比,S9和S9+優勢不明顯。除了抗摔,S9新一代旗艦機型,只有在仔細觀察時,才能發現些許改進。對於三星鐵桿粉絲來說,只有當他非要一部比前代手機更結實的智能手機時,花錢才是值得的。但更好的選擇是購買現在已降價許多的S8或S8+,然後套上保護殼。

接下來,我們將陸續發佈歐美消費者測試機構對4000餘款數碼電子產品的科學測評結果。如果您在網站cotest.cn或cotest.org上註冊或關注微信服務號COTEST聚是,我們將及時向您通稟測評結果。如果您欲享用這些測評數據,請電郵[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