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看过来!尤立增老师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分析

个体与祖国同成长,写实与想象共发展/<font>

——兼答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的几个问题/<font>

/<font>

尤立增/<font>

【文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font>

/<font>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font>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font>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font>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font>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font>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font>

…………/<font>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font>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font>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font>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font>

​/<font>

每年的高考作文一出,必然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认同称赞者有之,中肯评价者有之,调侃讽刺者有之——甚至会引发一场“网络狂欢”。我们需要明白:高考作文是“最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因为高考的基本功能是选拔,就必然有特殊的命题特点和评价标准,考场作文只能适应这种“主观命题,主观阅卷”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作文是典型的“为生存写作”,与人们期望的“为生命写作”有很大的不同。不弄清这一点,却轻率地下结论,难免有武断之感。针对今年的文题,大家会有很多疑惑,笔者愿不揣浅陋,做出回答,不知是否能切中肯綮?/<font>

一、为什么今年会出这样一道题目?/<font>

简言之:立德树人!/<font>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教育和高考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什么人,高考选拔什么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能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的人,能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发展有机结合的人,能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人!/<font>

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发展的关注,完成本作文题会困难重重。/<font>

也许有人会问,作文会不会成为“政治题目”?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一是我们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只不过“道”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发生变化,当代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德、道义、正义、伦理、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二是从世界各民族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制度看,都要考虑为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服务;三是从近年全国作文命题看,“立德树人”的理念一直凸显——2015年Ⅱ卷“最有风采人物评选”, 2016年Ⅰ卷考出了“赏与罚”的漫画均是如此,特别是2017年Ⅰ卷作文试题引导学生站在民族自信的高度正确审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审视民族发展趋势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成果,以饱含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辨的笔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正视存在问题、坚持发展复兴的民族自信心,试题命制者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坚定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下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由此可以得知,高考作文突出“立德树人”,并非做政治论述题,而是鼓励考生把“小我”与“大我”结合,至于作文中出现的虚伪人格和“伪圣化”习气,恰恰反映出作文教学及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不应一味把板子打在高考作文题目上。/<font>

站位高,视野大,关注时代主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样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摒弃“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我”,形成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的“大气”。因此,读死书、死读书,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的考生不易得高分。这样的命题指向能够有效扭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简单认识,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国情与改革发展,并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进步有机结合,从而展现成熟的理想信念、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题能够全面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这既是对当下僵化教育模式的“纠偏”,也是对语文命题从改良走向变革的探索,更是为将来高考全方位改革奠基。/<font>

二、今年的作文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吗?/<font>

是。仍然是任务型写作!/<font>

“任务驱动型作文”在2015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第一次出现。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2015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2016年Ⅱ卷、2017年三套试卷继续沿用这种命题形式,并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完善与发展。/<font>

以“任务型写作”的“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等几个基本要素判断,2018全国Ⅰ卷和Ⅱ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是在前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型作文基础上的创新,我们称之为“发展了的任务型写作”。/<font>

题目中的“任务指令”有以下几点:/<font>

内容任务包括材料的背景意义、问题的选择性、情感的导向性。读懂材料,这是最基本的任务,不必赘述;问题的选择性,主要针对所给材料所涉及的可供选择的问题;感情的导向性,就是考生对材料所关涉内容的基本的价值判断。/<font>

思维任务关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对考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是一条“常规”指令,其中的两个关键词“联想”和“思考”就明确了思维任务。“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包含着思维任务“想象”——作文要大胆而合理地展开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文章便思接千载,视通万方,又要合情合理。/<font>

对象任务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如2017年全国Ⅰ卷“任务指令”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帮助外国青年”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感。而今年文题中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则是明确的“对象任务”,要和十八岁的年轻人进行“跨时空对话”,要强化代际身份感,有一定的对象感。 /<font>

文题中有没有“文体任务”呢?有。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常规文体的选择,如议论说理,记叙抒情;二是任务指令中暗含特殊文体——书信等。我相信,今年会有很多考生写了一封信。/<font>

有人说,任务其实是问题。这话很有道理。明确任务指令,就是要求我们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自我提问的方式审题立意、构思谋篇。/<font>

三、这道文题该如何审题立意呢?/<font>

首先要读懂材料。试题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font>

我们从两个维度审视材料:/<font>

第一个维度是“大我”——国家。编年事件:人类迈进新千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网民规模达7.72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等。18年来,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勤劳勇敢,不忘初心,不断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为标准,前半部分是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典型事件,后半部分是国家发展的愿景。/<font>

第二个维度是“我”,即“世纪宝宝”,也就是在考场上写作的这一代人。与“大我”呼应,“我们”1岁、8岁、13岁、17岁、18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5岁。18岁以前,“我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同步进行,“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神圣感。18岁以后,祖国发展的愿景要实现,离不开“我们”参与,这就必然激发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font>

其次要明确“引导语”的思维指向。我们所以称文题为“发展了的任务型写作”,就是因为相较于前两年,材料后面附有“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两句“引导语”,“际遇和机缘”“同行、成长”与18岁以前照应,“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与18岁以后照应,又分别照应任务指令中的“思考”与“联想”。/<font>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明确作文构思立意的两个基本点。一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融合。二是“写实”与“想象”的结合。“写实”就是在“我们”成长历程中,肯定有我们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可以重点进行阐述,兼及其他事件;“联想”就是考虑阅读对象是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未来的17年,我们该如何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力量,攻坚克难,既“追梦”,又“圆梦”,既个人 “圆梦”,又民族“圆梦”呢?/<font>

这个文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列举现象,缺少“思考”;内容“丰富”,缺少中心。/<font>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主题先行”——在审读材料、引导语和任务指令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保证文章的选材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就能有效避免“无主旨”“主旨分散”“主旨游离”等问题。如确定“中国梦,我的梦”的立意,阐发将个人梦想放置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每个个体大大小小的梦想汇聚累积成中国梦的道理;确定“愿为栋梁才,共筑中国梦”的立意,阐发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确定“获得幸福要靠奋斗”的立意,阐发每个人的奋斗能赢得民族繁荣与昌盛的道理;确定“接过圆梦的接力棒”,阐发实现中国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道理。/<font>

作文写出特色,就要抓住18岁这一时间节,总结过往,直面当下,畅想未来,这种思考也包含了快速建构文章结构的问题,即主体部分由“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板块组成;要做到“小切口、大立意”,要体现“个体与国家、时代”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写实”与“想象”的结合。/<font>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为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两方面的启示。/<font>

两耳要闻窗外事,读好社会这本书。这两年的作文都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是近期社会中的重大话题。高三作文教学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按专题建立自己的储备库,丰富积累,充实语料。/<font>

提升思维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作文训练要特别注意思辨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把自我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并能化大为小表现创新立意。/<font>

/<font>

/<font>​

尤立增,全国人大代表,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张家口一中。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语首届学术领军人物”“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2013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库,2016年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物“全国教学名师”,是河北省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老师。2018年5月被教育部列为“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成员。/<font>

来源,张家口日报社教育事业部/<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