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看過來!尤立增老師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試題分析

個體與祖國同成長,寫實與想象共發展/<font>

——兼答2018年全國Ⅰ卷作文試題的幾個問題/<font>

/<font>

尤立增/<font>

【文題回放】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font>

/<font>

2000年 農曆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font>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font>

2013年 “天宮一號”首次太空授課。/<font>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font>

2017年 網民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font>

2018年 “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font>

…………/<font>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font>

2035年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font>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font>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font>

​/<font>

每年的高考作文一出,必然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認同稱讚者有之,中肯評價者有之,調侃諷刺者有之——甚至會引發一場“網絡狂歡”。我們需要明白:高考作文是“最不自由狀態下的寫作”。因為高考的基本功能是選拔,就必然有特殊的命題特點和評價標準,考場作文只能適應這種“主觀命題,主觀閱卷”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考作文是典型的“為生存寫作”,與人們期望的“為生命寫作”有很大的不同。不弄清這一點,卻輕率地下結論,難免有武斷之感。針對今年的文題,大家會有很多疑惑,筆者願不揣淺陋,做出回答,不知是否能切中肯綮?/<font>

一、為什麼今年會出這樣一道題目?/<font>

簡言之:立德樹人!/<font>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教育和高考的根本任務都是立德樹人。教育培養什麼人,高考選拔什麼人?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能關注時代發展、關注國家命運的人,能將個人理想與民族發展有機結合的人,能用全面、發展、歷史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的人!/<font>

不瞭解社會發展的大語境,“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缺少對國家大事和民族發展的關注,完成本作文題會困難重重。/<font>

也許有人會問,作文會不會成為“政治題目”?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思考:一是我們自古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只不過“道”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會發生變化,當代的“道”我們可以理解為道德、道義、正義、倫理、人類良心、社會責任感;二是從世界各民族的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看,都要考慮為本民族、本階級的利益服務;三是從近年全國作文命題看,“立德樹人”的理念一直凸顯——2015年Ⅱ卷“最有風采人物評選”, 2016年Ⅰ卷考出了“賞與罰”的漫畫均是如此,特別是2017年Ⅰ卷作文試題引導學生站在民族自信的高度正確審視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審視民族發展趨勢與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成果,以飽含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辨的筆觸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正視存在問題、堅持發展復興的民族自信心,試題命制者以小見大,引導學生在國際比較的背景下堅定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當下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由此可以得知,高考作文突出“立德樹人”,並非做政治論述題,而是鼓勵考生把“小我”與“大我”結合,至於作文中出現的虛偽人格和“偽聖化”習氣,恰恰反映出作文教學及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不應一味把板子打在高考作文題目上。/<font>

站位高,視野大,關注時代主題,關注社會發展,這樣的題目就是要求考生摒棄“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小我”,形成有社會責任感和勇於擔當精神的“大氣”。因此,讀死書、死讀書,思想僵化,思維呆板的考生不易得高分。這樣的命題指向能夠有效扭轉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簡單認識,引導學生拓寬視野,關注國情與改革發展,並將個人理想與時代進步有機結合,從而展現成熟的理想信念、飽滿的精神狀態與良好的綜合素質。從這個意義上講,文題能夠全面體現“立德樹人”的理念,這既是對當下僵化教育模式的“糾偏”,也是對語文命題從改良走向變革的探索,更是為將來高考全方位改革奠基。/<font>

二、今年的作文還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嗎?/<font>

是。仍然是任務型寫作!/<font>

“任務驅動型作文”在2015年全國高考試題中第一次出現。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張開對其概念做出闡釋:“試題往往是給學生創設出一個情境,出現對立性的問題,讓考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如2015年作文中‘寫信’‘權衡與選擇’等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他認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能“較好地解決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是在承繼材料作文“自主空間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構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2016年Ⅱ卷、2017年三套試卷繼續沿用這種命題形式,並在不斷實踐中逐步完善與發展。/<font>

以“任務型寫作”的“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難易度”等幾個基本要素判斷,2018全國Ⅰ卷和Ⅱ卷繼續採用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是在前幾年任務驅動型作文型作文基礎上的創新,我們稱之為“發展了的任務型寫作”。/<font>

題目中的“任務指令”有以下幾點:/<font>

內容任務包括材料的背景意義、問題的選擇性、情感的導向性。讀懂材料,這是最基本的任務,不必贅述;問題的選擇性,主要針對所給材料所涉及的可供選擇的問題;感情的導向性,就是考生對材料所關涉內容的基本的價值判斷。/<font>

思維任務關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對考生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思維品質的考查。“據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這是一條“常規”指令,其中的兩個關鍵詞“聯想”和“思考”就明確了思維任務。“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包含著思維任務“想象”——作文要大膽而合理地展開想象,展開想象的翅膀,文章便思接千載,視通萬方,又要合情合理。/<font>

對象任務主要指材料和“任務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如2017年全國Ⅰ卷“任務指令”中“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幫助外國青年”強調的是寫作的對象感。而今年文題中的“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則是明確的“對象任務”,要和十八歲的年輕人進行“跨時空對話”,要強化代際身份感,有一定的對象感。 /<font>

文題中有沒有“文體任務”呢?有。這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常規文體的選擇,如議論說理,記敘抒情;二是任務指令中暗含特殊文體——書信等。我相信,今年會有很多考生寫了一封信。/<font>

有人說,任務其實是問題。這話很有道理。明確任務指令,就是要求我們抓住問題的根本和關鍵,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自我提問的方式審題立意、構思謀篇。/<font>

三、這道文題該如何審題立意呢?/<font>

首先要讀懂材料。試題材料“世紀寶寶中國夢”精選7個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國新世紀的標誌事件和新時代的重大規劃,又精準對接這一代考生成長史的重要時刻,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與歷史感。/<font>

我們從兩個維度審視材料:/<font>

第一個維度是“大我”——國家。編年事件:人類邁進新千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授課,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準扶貧”開始推動,網民規模達7.72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等。18年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不畏艱難,勤勞勇敢,不忘初心,不斷開拓創新,在各個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以“…………”為標準,前半部分是民族發展歷程中的典型事件,後半部分是國家發展的願景。/<font>

第二個維度是“我”,即“世紀寶寶”,也就是在考場上寫作的這一代人。與“大我”呼應,“我們”1歲、8歲、13歲、17歲、18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35歲。18歲以前,“我們”的成長與國家發展同步進行,“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必然會產生強烈的自豪感、神聖感。18歲以後,祖國發展的願景要實現,離不開“我們”參與,這就必然激發我們的責任感、使命感。/<font>

其次要明確“引導語”的思維指向。我們所以稱文題為“發展了的任務型寫作”,就是因為相較於前兩年,材料後面附有“引導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這兩句“引導語”,“際遇和機緣”“同行、成長”與18歲以前照應,“使命和挑戰”“追夢、圓夢”與18歲以後照應,又分別照應任務指令中的“思考”與“聯想”。/<font>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能夠明確作文構思立意的兩個基本點。一是“小我”與“大我”的結合。從“我”的視角審視、呈現國家的變化、時代的進步,將個人成長的“小”與國家發展的“大”巧妙融合。二是“寫實”與“想象”的結合。“寫實”就是在“我們”成長曆程中,肯定有我們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點”,可以重點進行闡述,兼及其他事件;“聯想”就是考慮閱讀對象是2035年的18歲的一代人,未來的17年,我們該如何把個人理想與祖國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青年一代的力量,攻堅克難,既“追夢”,又“圓夢”,既個人 “圓夢”,又民族“圓夢”呢?/<font>

這個文題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列舉現象,缺少“思考”;內容“豐富”,缺少中心。/<font>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好的辦法是“主題先行”——在審讀材料、引導語和任務指令的基礎上,確定一個明確的立意,保證文章的選材圍繞中心展開,這樣就能有效避免“無主旨”“主旨分散”“主旨遊離”等問題。如確定“中國夢,我的夢”的立意,闡發將個人夢想放置到中國夢的大背景下,每個個體大大小小的夢想匯聚累積成中國夢的道理;確定“願為棟樑才,共築中國夢”的立意,闡發自覺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征程上貢獻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確定“獲得幸福要靠奮鬥”的立意,闡發每個人的奮鬥能贏得民族繁榮與昌盛的道理;確定“接過圓夢的接力棒”,闡發實現中國夢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的道理。/<font>

作文寫出特色,就要抓住18歲這一時間節,總結過往,直面當下,暢想未來,這種思考也包含了快速建構文章結構的問題,即主體部分由“過去”“現在”“將來”三個板塊組成;要做到“小切口、大立意”,要體現“個體與國家、時代”之間的關係,要注意“寫實”與“想象”的結合。/<font>

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目為高中作文教學帶來兩方面的啟示。/<font>

兩耳要聞窗外事,讀好社會這本書。這兩年的作文都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是近期社會中的重大話題。高三作文教學需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按專題建立自己的儲備庫,豐富積累,充實語料。/<font>

提升思維素質,培養創新意識。作文訓練要特別注意思辨性思維培養,引導學生把自我置身於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下,善於運用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並能化大為小表現創新立意。/<font>

/<font>

/<font>​

尤立增,全國人大代表,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教於張家口一中。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全國十佳教改新星”“全國中語首屆學術領軍人物”“全國文學教育名師”等榮譽稱號。2013年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名師庫,2016年被評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物“全國教學名師”,是河北省基礎教育階段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老師。2018年5月被教育部列為“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成員。/<font>

來源,張家口日報社教育事業部/<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