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4 寫作文,不能永遠只講感悟

寫作文,不能永遠只講感悟

一個人寫不好作文,原因很複雜。

有的人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興趣和天賦。真正的教育首先是承認差異的。就像有的人生來顏值就高,有的人生來協調性就特別好,有的人生來節奏感就特別強一樣,有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就是高人一籌,反之,有的孩子在語言組織方面確實經常力不從心。

有的人是因為書讀得少、不會讀。閱讀與寫作是高度相關的,表達能力強的孩子一定是愛讀書、讀書多的孩子(不過,一個讀了很多書的孩子卻未必會寫作,這還涉及讀書方法的問題,在其他章節中論述)。

有的人是因為寫得太少。寫作一定是在寫作中學會的,要想寫得好,還是要多寫。在學校的語文課程體系裡,寫作教學時間偏少,兩週才要求孩子寫一篇文章,這樣的練習量是不足以幫助孩子提升寫作水平的。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孩子多寫一點兒,讓孩子有章有法地練,讓孩子有序地寫、模仿著寫,還要讓孩子無拘無束地寫,寫自己能寫的,寫自己想寫的。寫得多了,他們就能慢慢找到寫的感覺了。

有的人是因為缺乏一定的寫作技巧。跟很多藝術家崇尚“無法”一樣,很多作家總是反感談寫作技巧,其實他們自己卻經歷過嚴格的寫作訓練。寫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個技術活兒,在我看來,一個孩子能否寫好作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是否瞭解、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根據上面四個原因,我們就可以研究如何對症下藥幫助孩子。

首先是天賦。天賦是什麼意思?天賦就是天分,寫作如果上升到文學的高度,就與天賦關聯得比較緊密。有些作家文字獨特、視角獨特、思想獨特,創造了某種風格,開創了某個文學流派,主要是因為天賦其才,不是哪個人用某種方法教出來的。很顯然,天賦所對應的教學上可以有的作為就是發現、承認、鼓勵。對天才,我們培養不了,但要努力做到“不扼殺”。

其次是閱讀與寫作。是的,多讀多寫,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就會提升。與此相對應的教學法就是感悟教學。沈從文沒怎麼正經上過學,莫言寫作時只有小學文憑,他們的寫作能力是自己在大量讀寫中感悟出來的。其實,我也不反對感悟教學。但是感悟教學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需要大量時間,二是需要學習者悟性高。就說“需要大量時間”吧,古代一直主張、踐行感悟教學。那是因為在古代,所謂學習,就是學語文。古代小學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習經史、學六藝,《急就章》《千字文》都曾是小學的課本。從下面這些詩句中就可以看出古代孩子的一些學習內容:“孝經論語教兒童”(《農事稍間有作》)、“樸學教兒童”(《農家》)、“年豐村舍好,稚子學詩書”(《出城》)、“臥聽兒童讀漢書”(《書齋夜坐》)。另外,古代的孩子讀書時間也不短。有的學校規定每天5—7點到校、17—19點回家;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初十才結束;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有的學校則規定每天7—9點到校、15—17點回家,每個月放假三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還有的學校則是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11點吃午飯;每年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看到了吧,古代的孩子讀書並不輕鬆。而現在的孩子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從三年級開始就要學習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等多門學科,他們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遠遠少於古代的孩子。因此,在現代,單一的沉浸式的感悟教學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再說,即使有那麼多時間,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讀自悟出寫作的奧秘的,或者說大部分人是悟不出來的。有的人讀得挺多,但拿起筆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筆尖上的成長極其緩慢。而現代教育的核心就是“縮短天生能力之間的差距”,有些孩子悟不出來,我們就說出來、講出來,讓他們知道。

最後說寫作技巧。我始終覺得教寫作技巧是寫作教學中最能有所作為的事。“寫作幾乎是天賦技能”,說實話,每當看到這種話時,我總是有點兒生氣。原因是我所重視的事情—寫作教學,竟然受到了如此的輕視。在我的理解裡,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寫作這種事情,根本不是老師教會的。但我堅信,寫作是可教可學的。我們不能只強調感悟。任何技能的形成,都有自然生長和刻意追求之分。教學,就是刻意追求。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自然生長,而放棄了刻意追求。

(文章選自源創圖書《讓孩子學會寫作》,蔣軍晶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圖片源自網絡)

寫作文,不能永遠只講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