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湘江,湖南的母親河。

湖南日報今天刊髮長篇通訊《為了一江碧水重現》,講述湘江保護與治理省“一號重點工程”實施5年來走過的不易歷程。

壯士斷腕、雷霆治汙,這些年,小編和小夥伴們一樣,親身感受到湘江點點滴滴的變化。河水清了,綠地多了,魚兒回來了,垂釣的人多了,下河游泳的人多了。很多人說,小時候見過的那個湘江又要回來了。

讀完這篇長文,你會懂得,為了湘江母親河,湖南人有多拼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滔滔南來,汩汩北去,千里湘江,一路逶迤,匯入洞庭。

作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奔騰不息的湘江,孕育了一代代三湘兒女,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湖湘文化。

然而,蜿蜒千里的母親河在為湖南人民輸送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承擔著不能承受之重:全省60%左右的人口、75%以上的生產總值、60%以上的汙染,負重於湘江一身。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湖南保護與治理湘江指明瞭方向。

“把湘江流域保護和治理作為省‘一號重點工程’,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頭等大事來抓,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清水!”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立足歷屆省委、省政府打下的基礎,2013年,湖南啟動實施湘江保護與治理省“一號重點工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刮骨療毒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全面打響湘江保護與治理的攻堅戰和持久戰,誓還湘江千里碧水!

5年多來,湘江保護與治理狂飆突進,一連串重拳出擊,堵源頭、治沉痾、暢河道、建制度、調結構……治汙力度之大、監管執法之嚴、環境變化之大前所未有。

5年多來,湘江保護與治理取得重大突破,闖出了一條重點流域汙染治理的新路子。全省累計投入各類資金468億元,關閉流域涉重金屬汙染企業1000多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55平方公里,復綠礦山1500多公頃,新增造林面積500多萬畝,魚類資源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

2017年,湘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Ⅰ至Ⅲ類水質斷面佔到97.2%。

母親河重現迷人風姿!

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抓,一屆政府一屆政府幹

科學施策、高位推動,打響湘江保護與治理的攻堅戰與持久戰

只有回過頭來看,才知道我們走了多遠。

多年來,湘江保護與治理一直在路上。從1979年頒佈《湘江水系保護暫行條例》,到上世紀80年代初在湘江流域實施項目限期治理制度和企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首次提出“一江同治”,到率先推進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不懈地進行湘江保護與治理,成效明顯。

然而,由於涉重金屬產業發達、歷史遺留汙染多等原因,湘江流域局部地區重金屬汙染仍然嚴重,累積性汙染問題聚集,局部區域環境風險隱患突出,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汙染日益凸顯。

湘江保護與治理,任務依然艱鉅,力度亟須加大。

“曾經美麗而充滿活力的湘江,變得髒了、累了,重現一江清水的重任,已歷史性地落到了我們的肩上。”2016年,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的話語擲地有聲。

2013年9月,湘江流域保護與整治委員會會議召開。履新湖南剛剛半年的杜家毫明確提出,將湘江保護與治理列為省“一號重點工程”,按照“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恢復大生態、提升大協作”的總體思路,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治理湘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江清水。

自此,湖南開啟湘江保護治理新徵程。

“保護和治理好湘江母親河,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緊迫的民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責任問題,是踐行‘四個意識’、貫徹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11次主持召開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會議,高位協調解決湘江保護與治理中的重大問題;10餘次深入湘江流域專題調研,現場督戰竹埠港、三十六灣、清水塘、水口山、錫礦山等五大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工作……5年多來,杜家毫的目光始終聚焦湘江、牽掛湘江。

“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帶汙染的GDP、帶水分的GDP。”省長許達哲到湖南工作後,用“治水修路辦學興業”概括湖南要辦的民生事業。在這些民生大事中,“治水”排在第一位。擔任湖南省總河長的許達哲身先士卒,先後4次深入湘江、洞庭湖巡河巡湖。

雷霆治汙,省委、省政府的決心不可撼動——

“新賬不能再欠,老賬努力去還。”

“要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真正想清楚、看明白、做準備、幹到底。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抓下去,一屆政府一屆政府幹下來,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

湘江兩岸,號角聲聲。一場又一場攻堅戰在沿線8市全面打響!

全省上下以“敢啃硬骨頭”的膽識和擔當、背水一戰的決心和氣魄,向問題和矛盾聚力、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將湘江保護與治理推向縱深。

2015年底,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順利完成,1100多家涉重金屬汙染企業關停退出,基本堵住湘江干流汙染源頭。

鏡頭回放到2015年初。農曆新年初二,杜家毫不打招呼、不帶隨員、獨自一人,騎自行車來到湘江邊調查。

沿江而行,不少百姓在江邊釣魚,這引起了杜家毫的好奇。

“水裡沒魚的話,我來這裡釣麼子哦?”垂釣市民的回答,讓杜家毫倍感欣慰,“現在湘江水質比較清澈,感覺比較高興。”

5年多來,湘江流域共實施重點治理項目2768個,幹流500米範圍內2273戶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五大重點區域整治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8年底,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即將收官。通過“治”“調”並舉,湘江逐步褪去沉痾,水質全面好轉。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水墨畫卷。全裕高 攝)

堵住源頭,直擊“痛點”,調優結構

山水林田湖城系統治理,湘江干流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5年時間,我們從一對夫妻到一家4口,排汙口從有到無,河流從渾濁到清澈……”

2018年4月25日,環保志願者宋偉,帶著妻子與兩個孩子,站在已消失了的湘江排汙口前,感慨萬千。

5年前,宋偉和新婚妻子在湘潭竹埠港排汙口拍下婚紗照,背後是髒臭汙水,泡沫翻滾;5年後,排汙口消失了,江水清清,水草茵茵,孩子們在水邊嬉戲。

竹埠港28家汙染化工企業在2014年9月全部關停,化作嶽塘經開區土地規劃圖上的28個紅色、黃色斑塊。如今,這些紅黃斑塊,在現實中基本都演變成了綠色。

“整個竹埠港地區707畝範圍,生態修復任務已完成六成。”嶽塘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朱毅強告訴記者,竹埠港地區的雨汙水和廢水經過治理已全面達標,2016年實現直排,現在江邊經常有人來釣魚。

騰籠換鳥,退二進三,一座集商貿物流、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生態休閒等現代產業於一體的新城,正在竹埠港崛起。

竹埠港脫胎換骨的變化,只是湘江流域保護和治理重症下猛藥、汙染堵源頭的縮影。

圍繞堵源頭,標本兼治,湘江流域展開了一系列“休克療法”式的治理行動——

高汙染、高能耗企業,關!

湘江流域1182家涉重金屬汙染企業關閉淘汰,斬斷入江“汙龍”,驅散騰空黑煙。湘江流域縣以上城鎮生活汙水和垃圾無害化收集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處理率分別達到93.3%和99.2%。

河道採砂,禁!

湘江長株潭河段實現全面禁採,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採砂一律叫停。

湘江沿岸500米內畜禽養殖,退!

2273家規模畜禽養殖場退養,86.3萬平方米欄舍拆除,湘江流域不再汙水橫流、臭氣熏天。

五大主要重金屬汙染區域,治!

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陽水口山、婁底錫礦山、郴州三十六灣,成為湘江流域汙染治理的“主戰場”。

清水塘,261家冶煉化工建材企業,255家已關門停產搬遷,剩下的6家也將停產。曾經的“納汙渠”霞灣港,濁黃的汙水、拍岸的泡沫不見了,水清岸綠,常年蹲守的環保志願者由此轉移了“陣地”。

水口山,38萬噸歷史遺留含砷廢渣得到安全處置,139家冶煉化工企業整合成6家入駐工業園,5000餘畝重金屬汙染場地基本完成生態修復,湘江松柏斷面穩定達標,“白鷺又回水口山”。

錫礦山,關閉涉重金屬汙染企業89家,民營銻冶煉企業整合成9家。7000多萬噸砷鹼渣無害化處理有序展開,銻冶煉產生的廢渣變廢為寶,“百年銻都”重披綠裝。

三十六灣, 300多家採礦點全部關閉,留下2家現代化礦山採選冶企業。生態修復初見成效。山上,5年前栽下的馬尾松已比人高,曾經千瘡百孔的山體綠意盎然;山下,汙染最嚴重的甘溪河,重金屬砷的含量由超標上百倍,降至接近地表三類水水平。

汙染在水裡,問題在岸上。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畜禽養殖糞汙……無一不是湘江“痛點”。

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湘江保護與治理進入“治”“調”並舉的階段。治,就是對症下藥;調,即產業結構調整。

衡東縣三樟鎮長江村,村民李志軍拆除距離湘江干流不過300米的養豬場,將場地改造成駕校訓練場;同時用豬舍拆遷補貼的費用與人合夥,在距湘江約3公里的油麻田村,新建一個種養結合的養殖場,養殖糞汙全部資源化利用。“收入不減反增。”李志軍笑呵呵地對記者說。

至2017年底,湘江流域禁養區外15727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已有12811家完成糞汙處理設施設備配套建設。

曾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改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涵養一方山水。

在全國率先啟動典型流域農業面源汙染綜合治理,全省農作物化肥用量連續3年實現負增長;

取締網箱養魚,退水上岸,周邊區域發展生態農業、休閒旅遊,同樣圍繞湖區庫區賺錢,但賺得更“乾淨”;

試點退耕還林還溼,2017年完成還溼面積3571畝、還林面積1060畝,可淨化汙水8644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座大型水庫的庫容;

消除城市黑臭水體131個,還市民一個水清岸綠的近水、親水空間;

持續整治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園區汙染,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工業集聚區)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快馬加鞭。

“治”“調”並舉,湘江流域排放的汙染物總量大幅減少。據環保部門統計,與2013年相比,2017年湘江流域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4.3個百分點;汞、鉛、砷、鎘與六價鉻等重金屬年均值濃度,分別下降了29.2%、40.5%、25.5%、57.5%和39%。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生態農業。劉向軍 攝)

創新體制機制,湘江保護馳而不息

齊抓共管、從嚴治江,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在實處

2013年4月1日,《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江河流域保護的綜合性地方法規。

鮮為人知的是,這部法規最初擬命名為“湘江管理條例”。

從“管理”到“保護”,一詞之變,體現的是湖南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的理念先行。

用最嚴格的法治,管江、護江。

對湘江流域各級政府“一把手”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一旦造成嚴重汙染,“企業摘牌子、老闆戴銬子”,官員也要“摘帽子”。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汙紅線三條紅線不可逾越。

今年,《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啟動修訂,依法治江步步深入。

在試行2年的基礎上,全新修訂的《湖南省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和《湖南省重大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以下簡稱“一規定一辦法”)於今年1月實施。

新的“一規定一辦法”,全面落實中央提出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新要求,在全省實現黨委、政府及(紀檢)監察、審判、檢察機關共38個省直相關單位環保責任全覆蓋。

湘江、洞庭湖、東江湖3個環境資源法庭應聲成立,開啟了司法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專門化治汙的新模式,用司法利劍護青山綠水。

河長制,更為湘江構建起責任清、合力強、效率高的保護治理格局。

2017年以來,我省加快落實中央統一部署,全面推行河長制。

至去年底,湘江流域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已基本確立,覆蓋湘江流域8市的1萬多個村。目前,湖南共明確各級河長3.57萬人。

縱向,從地區黨政主要領導(省長、市長)開始,“系在一根繩上”的還有縣委書記、縣市區長、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等;橫向,從黨委、政府相關部門開始,組織、宣傳、發改、財政、環保、水利、農業等21個部門,各有分工,各司其職,誰都不能在河湖管理保護上缺位。

湘江保護與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某一部門能擔起的擔子。

從2015年開始,湖南著手理順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大環保”格局,助力湘江保護與治理。

清水塘,湘江五大重點治理區域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261家企業搬遷改造,涉及2.01萬名職工,約10萬居民,影響工業年產值200多億元。

“為完成清水塘治理,株洲可謂舉全市之力。”株洲市湘江辦副主任曾湘華介紹,株洲市構建起“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格局,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列入年度績效考核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全市200多名幹部搬進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指揮部,掛圖作戰,最終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現實。

汙染越重,處罰越多;保護越好,獎勵越多。因為全年全部考核因子均達到Ⅱ類標準,2014年,永州市獲得600萬元獎勵資金;而下游一些城市則因水質下滑被處罰。水清水濁獎罰分明,湘江流域全面探索生態補償機制,迄今累計獎罰資金達到1.27億元,有效倒逼市縣做好湘江水環境保護。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快樂騎行。謝望東 攝)

做好監督員、宣傳員、踐行者

三湘兒女共同呵護湘江,保衛美好家園

5月25日,烈日當空,冷水江市錫礦山街道七星居委會56歲的黨支部書記曾文平召集10餘名林地養護員,上了兔子嶺。“今年剛種下的樹苗,得趕緊澆水才行。”這些年,曾文平帶領村民自發成立養護隊,硬是在“不毛之地”保住了25萬株抗汙樹苗,為湘江減汙出力。

5月26日,週六清晨,“河流守望者”毛建偉又一次來到漣水入湘江口,“比較清澈,與上個月相比,漂浮物少了。”從2011年開始,毛建偉發佈1197條#湘江守望者#原創微博,記錄著湘江的點滴變化。

“您講得比教授還好!”5月23日,自稱“草根環保兵”的章志標在長沙市天心區青園街道講完環保課後,得到中南林科大一位教授的由衷稱讚。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一個農民,聽眾無疑會認為他是一名生態環保專家。

……

三湘大地,這樣的“養樹人”“守望者”“環保專家”正變得越來越多。

志願者、環保組織,已成為湘江保護與治理的一支生力軍。

2013年11月,由省文明辦、省志工辦、省環保廳、團省委聯合發起“綠色衛士”行動計劃,將其作為省“一號重點工程”——湘江保護與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層層篩選的200名志願者,有大學生,有環保“老兵”,也有知名教授、媒體人,對湘江流域設置的141個志願者守望監測點,開展定員定崗監督。

長沙綠色瀟湘環保科普中心選取了一批重要飲水水源地跟蹤調查,發現問題就向政府部門反映。幾年下來,他們見證了不少汙染問題的整改、水源地的變化,也還在繼續跟保護區內的排汙口“較勁”。

湖南省環保志願服務聯合會,實施湘江全流域生態環境現狀調查項目,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搭建“候鳥守護者”行動網絡,2016年獲得第七屆全國“母親河”獎。

在湘潭、永州、寧鄉等地,“民間河長”數以千計。他們主動巡河,維護環境,成為“官方”河長們的“眼睛”和“左右手”。

湘江保護與治理,需要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

湘潭縣雲龍學校首創“兩型教材”,“兩型”課程一上就是10年。如今,這套《小學生兩型知識教育讀本》通過全省14個市州各小學圖書館、圖書室,供各年級小學生循環使用。

省水利部門組織的“關愛山川河流,節水護水在行動”志願服務項目,開展“河道保潔隨手拍”,建立“社區水銀行”,培養“節水小衛士”,項目連續3年奪得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綠色中國年度人物”朱再保、“兩型人物”張運和、“湖南好人”蔣科、“江豚奶爸”徐亞平……持之以恆踐行環保,宣傳環保,讓更多人認識到環保不是“別人”的事,而是與己息息相關。

兩型理念、環保知識進課堂、進社區、進家庭,環保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長沙的小志願者們在探訪“上游一公里”後,給市長寫信反映江邊“有人亂丟垃圾,希望您能多多重視”。

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曾揚在生活中常被兒子監督和“教育”:“您是‘管水’的,更要‘節水’”……

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

用環境治理留住綠水青山,用綠色發展贏得金山銀山

湖裡碧波盪漾、水天一色,岸上綠草如茵、鮮花綻放,遠望亭臺樓閣、小橋流水……5月25日下午,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株洲萬豐湖,是一幅美輪美奐的圖景,令人難以想象這曾經是個汙染嚴重的城市內湖。

萬豐湖離株洲清水塘工業區僅有一江之隔,曾是受清水塘工業廢氣和重金屬汙染最嚴重的區域。通過河道治理、生態修復、排澇閘跨湖橋建設,萬豐湖與湘江實現“水系連通”,再現秀美風姿。入夜,市民紛紛走進萬豐湖公園,音樂飄飛、舞姿翩躚,一派閒適。

行走湘江流域,這樣“鳳凰涅槃”的故事比比皆是:

昔日汙濁“龍鬚溝”,如今清澈“生態河”,穿越長沙城區匯入湘江的圭塘河曾是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汙染之地,歷時10餘年治理,已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美麗風光帶;

告別幾年前的滿目瘡痍,有“百年錳礦”之稱的湘潭錳礦,變身為國家礦山公園,綠色成為主色調;

一度礦渣、尾礦堆積,魚蝦絕跡的郴州秧溪河,如今成了市民垂釣的好地方,秧溪河沙灘公園一舉拿下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鐵腕治汙,湘江嬗變。變化,刻進了老百姓的心裡。

河水清了,綠地多了,魚兒回來了,垂釣的人多了,下河游泳的人多了。人們說,小時候見過的那個湘江又要回來了。

變化,刻進了決策者的理念裡。

“一號重點工程”實施之初,面對企業往哪搬、錢從哪來、人往哪去、土地怎麼治、新城怎麼建,一些地方負責人多有猶疑。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的那些爭論、爭辯早已煙消雲散。如今,湘江沿線8市都有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不能把劣質水交給下游城市。

2014年,建廠近60年、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的湘江紙業有限責任公司面臨關停並轉。湘紙何去何從,是一關了之,還是在永州擇地重建,抑或異地搬遷升級改造?方案几經論證,為了保障湘江上游水質安全,主管部門和企業決策者一錘定音:搬!歷時2年多,湘紙併入岳陽紙業,異地重生。搬遷後留下的1000多畝地則成了湘江永州段的“風水寶地”。

變化,刻進了建設者的行動裡。

湘江長沙航電樞紐東側,一條541米長的魚類洄游通道,將水流速度控制在0.3至0.5米每秒,水深控制在2.5米左右,這是湘江四大家魚洄游最舒適的環境。5月26日,記者通過在線監控系統,清晰看到魚兒們暢快洄游。工程建設方相關負責人席先權說:“以前我們只考慮工程如何為人類服務,現在首先想到的是不破壞生態,再建設工程。魚兒們自由自在,母親河才能生機勃勃。”

變化,更刻進了企業的血液裡。

5年前,“眼淚汪汪”告別還在盈利的老廠房,湖南水口山宏興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昌禮,帶領企業開啟脫舊換新之路。企業入園、升級改造、創新工藝,汙染的帽子摘下了,成本降低了、能耗下降了,產值卻翻了番,入列衡陽市擬上市公司後備名單。回想往事,陳昌禮慶幸不已:“如果不主動淘汰落後產能,面對猛烈的環保風暴,企業早就關門了;治汙雖然帶來了陣痛,但也為企業發展贏得了生機。”

宏興化工對面,一片總佔地面積近2000畝的巨大工地上,吊車林立、車來車往,株洲冶煉集團新的鋅冶煉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建設。全面退出株洲清水塘地區,這家已有62年曆史的知名冶煉企業,將“人生下一站”選定在衡陽水口山循環工業園,又一次開啟艱難輝煌的轉型之路。與此前入園的五礦銅業一起,打造一個年產30萬噸鋅、30萬噸銅、10萬噸鉛的現代化銅鉛鋅產業基地,這也將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銅鉛鋅產業示範基地。

實踐證明,雷霆治汙沒有影響經濟發展,恰恰推動了高質量發展。湘江兩岸,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優”,一幅綠色發展圖卷正徐徐展開。據統計,與2013年比,2017年,湘江沿線8市GDP累計增長41.3%,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9.4%。

用環境治理留住綠水青山,用綠色發展贏得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磁浮列車駛過生態景觀走廊。辜鵬博 攝)

湘江北去,不捨晝夜。

湘江汙染不是一日造成的,保護與治理同樣是一場持久戰。正如省委書記杜家毫指出的,“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境界,以久久為功的決心和信心,一棒接著一棒幹,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提出的“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深情囑託,湖南正全力推動湘江保護與治理省“一號重點工程”向縱深發展,向“一湖四水”延伸。“以‘一湖四水’的清水長流、歲歲安瀾,為建設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是湖南的責任、湖南的使命。

行走湘江之濱,呼吸湘江之風,掬起湘江之水,聆聽湘江奔騰的聲音,真切感受到湘江流域人民保護治理湘江的激情與豪邁。

待到大功告成日,湘江水碧楚雲飛!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來源/湖南日報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28681062

為了這條母親河,湖南人真有“蠻拼的”!株洲人啃下的這塊“最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