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AA南波萬


家庭中家長的教育觀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

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性格的家長往往有這幾種:嚴厲霸權型,溺愛型,忽視型。

嚴厲霸權型

家長過於強勢,控制慾強,對孩子十分嚴苛。要求孩子必須怎麼怎麼樣,不跟孩子商量。做錯一點小事,就會不斷的指責孩子。時間一久,孩子對任何事都不敢自己決定,害怕承擔責任。

溺愛型

家長從小對孩子大包大攬。無論孩子有什麼需求都滿足,有求必應。孩子在家裡就是小皇上,所有人都得以他的意見為導向。另外對孩子的各方面過於擔心,路上安全嗎?在學校餓不餓?冷不冷?上學苦不苦?累不累?生活百般照顧,怕有一點孩子不順心。當孩子在家裡適應了這種環境,在幼兒園,學校,社會上,其他人是不會遷就你的。於是就有了壓力大,逃課,逃學,甚至工作中躲避責任的情況。

忽視型

家長總是說自己孩子老實懂事聽話。家長總在親戚朋友,老師面前說孩子乖,老實聽話。孩子就會慢慢適應你給他的這個人設。會慢慢放棄自己抗爭或者自己的想法,潛移默化中,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跟孩子成為朋友,但是也應該保留作為父母的威嚴,很多事情應該跟孩子商量著來。當孩子不乖的時候多用鼓勵法,切記不要隨意打罵。


三個娃親子小課堂


首先孩子一出生全家高興的那個勁就向吃了糖和蜂蜜是的,家長想我今後好好愛我的孩子,我要為孩子好,用我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所以掌控、嚴歷、溺愛等這些行為控制孩子,誰孩子慢慢長大形成了懦弱的心格。


我是一個父母可以說是一個不稱職的父母,記得我家孩子可能三歲吧,看見別人家孩穿了雨鞋,孩子以為是皮鞋,孩子說媽媽我要穿皮鞋,後來我馬上給孩子買了皮鞋,孩子的一切吃什麼飯穿什麼衣服都有父母來決定。不徵求孩子意見,不和孩子商量不聽孩子呼聲,孩子在不願意我會說聽媽媽的話,這個東西好吃,這個衣服好看,比經孩子抗衡不了父母,誰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心裡想聽父母的話,父母也是為我好使孩子形成了懦弱的心格。


當孩子走向社會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時候,父母還是不放手,怕吃虧、怕上當,記有一次孩子放暑假了孩子出去打零工,老闆可能給孩子說,你必需上夠一個月才能拿到工資,要是半路不幹是沒有工資的,但孩子上了一個多月不幹了,找老闆要工資老闆沒給,後來我領上孩子找到老闆,老闆怕影響不好就把工資給結了等等。以上在回到主題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孩子懦弱的性格家長起這關見作用。




閆忠芳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先解釋一下孩子懦弱性格的表現通常遇到困難喜歡採取迴避行為,遇到挫折繞著走,遇到需要抉擇的事情常常猶豫不決等等。

通常形懦弱性格是個長期“錘鍊”的過程,這是因為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年紀小的時候也不會了解到危險,因此會非常勇敢,但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要求不當,長期如此,就會形成人們常說的懦弱性格。

第一種典型行為:父母常常不自知的幫孩子做決定。

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的,從小事到大事的決定其實都是在鍛鍊孩子對事情始末的考慮,對利弊的權衡,對勇氣的考驗,但是如果父母不給孩子決定的機會,那就相當於幫孩子關上了這扇門。

第二種典型行為:父母代替孩子做所有事情。

這是現代中國家庭的常見現象。父母出於各種原因(怕孩子受苦、怕麻煩、怕耽誤孩子學習等等),幫助孩子做著本該自己完成的事情(洗衣穿衣、從小自己吃飯、遇到困難嘗試自己解決)。其實這根本不是在幫孩子,就是在毀滅孩子獨立的能力。

第三種典型行為:對孩子過於粗暴。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對孩子過於粗暴,孩子過於弱小,因此在面對強大暴力無法反抗時,如果長期這樣,很可能會形成習得性無助,因此就會變得對所有事情都選擇退縮。


用戶6342922392


之前看過或聽過一些文章,講的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管是在孩子的性格上,還是在孩子的處事方式上,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仔細想來,也挺有道理的。

父母性格開朗,處事圓滑,孩子一般也會活潑開朗好動;父母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孩子一般也會大大咧咧;父母小心謹慎,孩子一般也會小心翼翼。什麼樣的父母,什麼樣的家庭,會造就同樣的孩子,或許也有例外,但當孩子長大後,或多或少也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孩子天生就是模仿的高手,每天與父母朝夕相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滲透到孩子的言行之中。有的孩子愛搶別人的東西,有的孩子不喜交流,有的孩子膽小怕事,孩子的這些行為和表現都與父母有關,或者說與孩子的照顧者有關,因為有的孩子是父母自己養育的,而有的孩子是祖父母養育的。

作為孩子的家長,不管是父母,還是祖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責任感,獨立有擔當,那麼,我們就都應當清楚,自己的哪些行為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甚至懦弱。

  • 家長過多幹涉孩子的言行。當我們在小區裡逛一逛,都能看到或者聽到很多家長對孩子這樣說,“快下來,危險”,“不能去,萬一摔倒了怎麼辦?”,“是你的娃碰到了我的孩子”......聽上去是不是很耳熟?也許在我們自己帶孩子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就說出類似這樣的話,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干涉。當孩子本高高興興的做一件事或者玩的時候,突然聽到了這樣的命令式的話,孩子就會退縮,或許有的孩子會反抗,但是經不住大人的一再強調,最後還是屈服了。久而久之,即使孩子想去玩某種東西的時候,就會想起大人說的話,於是就放棄了,從此,孩子離膽小就不遠了。

  • 家長對孩子的控制、包辦和不信任。“都叫你不要這樣做了”,“你不行,我來”,“你能行不?”......當孩子每天聽到父母這樣的嘮叨,會漸漸失去對自己的信心,認為自己真的不能做任何事,最終孩子就會淪為事事要他人代辦,事事依賴他人的性格。
  • 家長對孩子的打擊。當孩子做了一件自己認為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急著想要在家長面前表現,希望得到家長的表揚和鼓勵,卻冷不丁聽到了這樣的話,“這個沒做好啊,不應該這樣做啊”......,一盆冷水澆滅了孩子的熱情,不管孩子怎麼做,都得不到家長的一句鼓勵,長期這樣,孩子會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從此一蹶不振,也從此不再與家長溝通交流。



    作為孩子的照顧者,你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我們要做的是:
  • 放手讓孩子處理遇到的事情。當孩子真的需要家長的幫忙時,孩子會主動開口的。

  • 經常鼓勵孩子。鼓勵和表揚孩子也需要方法,不是簡單的一句“真棒”就可以的,當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誇誇孩子的努力,鼓勵孩子繼續保持,這樣對孩子更好。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是一片坦途,雖然佈滿荊棘,但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心理,走進孩子的心,相信孩子也會變得更加開朗活潑,也會更願意與父母交流分享。


【我是"成長為自己",今日頭條育兒專欄作者,希望通過身邊的故事影響你我他,讓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轉發及評論】


海綿媽媽育兒


性格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非常關鍵,越來越多的家長在關注孩子的性格養成,而問題中懦弱的性格就是一大性格缺陷,那麼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樣的家庭會形成這樣的性格呢?


1.強勢父母。家裡有強勢父母或者一方強勢的話,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的懦弱性格,這也是中國家庭裡最常見的現象之一。

受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必須完全無條件服從家長,不能違背一點,有孩子稍微調皮或者不小心幹了錯事,都少不了一頓打罵。

雖然現在打孩子的現象不常見了,但是語言暴力卻是一個新趨勢,對於孩子來說,也許冷暴力更會傷害到他幼小的心靈。

強勢父母長期壓迫孩子,孩子不敢反抗,做事唯唯諾諾,即使和別人相處時也很難改正。

2.父母溺愛。這個也比較常見,現在的孩子都被家裡人看做掌上明珠,從小就嬌生慣養,什麼事都不想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早就磨滅了動手能力。

而正是家長的這種態度,讓他進入學校和社會時,覺得落差太大,受挫感太多,什麼都不敢嘗試,自信心早就沒了,反而是自卑心理佔據了高地。



3.父母關係不和。如果父母關係不好的話,孩子在家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吵吵鬧鬧,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比如衣服沒洗,作業沒做好等,都可能引起父母的一場暴風雨。


孩子覺得父母吵架都是自己帶來的,雖然希望父母能夠恩愛如初,可自己也沒什麼辦法,只能少惹事。久而久之,就成了做事懦弱的喜歡。

由此可見,孩子懦弱的性格,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關鍵,作為父母的可要好好經營家庭了!


天天醉美人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懦弱”的性格是什麼?我們普遍認為,性格懦弱的孩子外在的表現是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容易附和別人;遇到困難和挑戰不願意嘗試、通常會選擇逃避或放棄;在團隊中處於跟隨別人的位置,總是受欺負。


孩子的性格受到兩方面即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孩子剛出生的前三年是最關鍵的,因為孩子的生活環境基本上就是家裡,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比其他任何年齡段都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影響非常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的重要發展期,TA們從大人的反應學會認識自己是誰、判斷自己好不好、值不值得被愛……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言行,如果不符合這些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孩子內心就會埋下懦弱的種子。比如,大人總是說一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話,例如“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你這孩子真討厭,煩死人了!”……或者大人過於限制和干預孩子的探索行為,比如:“寶寶不能這麼吃飯、不能這麼喝水、不能這麼戴帽子……” 、“你自己系不好,讓媽媽給你係鞋帶吧!”這些語言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夠好,什麼都不會做,自己不應該、也不必有自己的想法,一切照著大人說的做才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願意嘗試,習慣退縮、逃避問題,性格變得懦弱。


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從家庭走向了社會,生活的環境變得複雜,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更多。父母在態度和言行上更要注意,避免在無意中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最重要的原則應該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想法、決定,當然,不是說完全聽孩子的,而是要在充分傾聽的基礎上加以引導。父母絕對不能做的是,簡單粗暴地打罵,或者跟別的孩子做橫向比較等,這些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性格變得懦弱。


身教重於言教,要培養一個自信、擔當、勇敢、獨立的孩子,父母要為孩子做好的示範。當遇到困難時,父母是積極應對還是逃避退縮?當被人欺負時,是敢於說“不”還是苦撐著隱忍?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性格。


超級育兒師蘭海


孩子是全天下每一位為人父母的心頭肉,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們的簡單而又淳樸的願望,誰都不願意看到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或者在各方面的造詣、能力比別人低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懷照顧,而更重要情緒性格方面的形成也和贍養人的教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而“慈母多敗兒”或“孟母三遷”說的道理都是父母或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那麼,孩子的懦弱性格和父母之間有存在著怎樣的關係,父母的哪些行為、言行又會令到孩子日後養成懦弱的性格?下面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

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決定性因素。在家庭教育上,在中國的家庭文化裡多講究“慈母嚴父”。母親的低聲下氣講教,生活上煩惱的開導;父親的堅定信念給予的鼓勵,並對孩子的嚴厲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時刻警醒。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積極作用,而一些極端的或具有制止性的言行則會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形成“懦弱”性格。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性格脾氣暴躁

不管是哪一方存在這個問題或者雙方都是“火藥桶”,稍有不測就會“爆炸”的性格都會給孩子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父母的面前甚至抬不起頭,在父母面前連氣都不敢喘、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錯說錯招來橫禍。這樣會令孩子長期處於一個封閉、緊縮的心理狀態,各方面的行為和言語交流會大大減少,變得內向。有苦衷也不會輕易向別人表達,總是藏藏捏捏。

2.經常打罵孩子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得不盡人意或是過錯,便對孩子進行帶有暴怒性質的言語教育甚至對孩子形成打罵,這樣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影響他們日後在父母面前抬頭的勇氣,甚至產生畏懼害怕等情緒,連看都不敢看,對其心理造成壓力,變得畏縮、緊閉。

3.雙方經常吵鬧

有人說,婚姻像一條河,會有暗礁和險灘。日常生活夫妻之間的吵罵是無可避免。但是在吵架的同時應該注意顧及孩子的心境感受。經常吵架會讓孩子對家庭失去信心,經常為父母的吵鬧而憂心忡忡,暗無天日,愁眉苦臉,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信息。

4.處處立場堅定

在方方面面的事情做決策或選擇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孩子是沒有選擇權,往往是父母的“經驗”和“後顧之憂”在其主導作用,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權利,也是去了立場,逐漸便失去主見,凡事要別人幫忙考慮,失去自立自強;放棄個人原則,選擇妥協。

以上就是關於“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一題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歡迎點贊加關注,謝謝大家!

肝火旺盛以及備孕、溼氣重、腎虛、衰老、三高、肝病、皮膚病等等,應該怎樣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瞭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掌上藥店APP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教育,但是,家長的一些行為可能會導致孩子懦弱的性格。具體有哪些行為呢?

一,父母在孩子面前非常強勢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強勢包括性格暴躁,不耐煩;缺乏包容心動輒批評孩子;經常挖苦嘲笑孩子;幾乎不表揚孩子,對孩子教育以打擊教育為主;孩子不管做什麼事,總覺得孩子做的不夠好;孩子做什麼決定,總要依著父母;孩子受委屈時,不安慰孩子還總是批評孩子。

二,父母事無鉅細的幫助孩子

事無鉅細包括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新事物,總是嚇唬孩子,誇大危險;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以愛孩子為由幫助孩子做;孩子受委屈時,馬上跳出來幫孩子討回公道;

三,父母總是不切實際的讓孩子做不能做的事情

父母總是把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較,希望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孩子總是無法完成家長的期望。有一句話叫,別人家的孩子,你總是望塵莫及。經常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的自信心會越來越低,越來越懦弱。


家長在孩子面前太強勢,事無鉅細的幫助孩子,並且經常期望孩子做他不能做到的事情,這些都是懦弱孩子的養成秘籍,不想把自家孩子培養成懦弱孩子的家長要引以為戒!



睿爸:大學本科雙學位畢業,專注幼兒教育,育有兩個兒子,孩子學業優異,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喜歡睿爸的回答就關注睿爸吧!


睿爸數學課堂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而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又是主導者,那麼家長的哪些不當做法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懦弱性格呢?作為教師、家長、心理諮詢師的我有如下看法,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1.體罰和辱罵。國人的傳統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等說法,不把孩子當做人格平等的個體來對待,認為打是為了強迫孩子改掉壞毛病,是為了他好。但是,毆打和辱罵會讓孩子體會到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再次犯錯後他會想方設法遮掩,這樣就學會了撒謊。而撒謊的人可能會走向虛偽,虛偽的人,人所不齒。毆打和辱罵會讓孩子的人格萎縮,面對生活缺乏勇氣。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你眼中的孩子多麼不成器,不管你在生活中受了多少累、多少冤,都不要成為你在家中施暴的理由。要知道,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只有在反覆試錯中才能逐步成長!
2.捨不得放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像大地、海洋一樣承載和包容著孩子的一切,偉大而神聖。但是,孩子是一個不斷成長的生命體,如果父母在關鍵時期不能堅決地斷舍離,孩子的依賴性會被加強,甚至無限放大。身邊有幾個朋友就為孩子老大不小了還要和父母一起睡而苦惱不已。網曝大學生上學期間將衣服寄回家洗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媽寶男”也是個龐大的存在群體。記得有個作家的文章中提到到一家去做客,30多歲的女兒還像小時候一樣對母親充滿依戀,遇事就喊“媽咪”!
所以,對成長中的孩子,要大膽“起用”,該獨自睡時就讓獨自睡,該讓做家務時就讓做家務,該獨立面對困難時就讓他去直面困難。千萬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當孩子錯過各種敏感期,成長為“巨嬰”時,悔之晚矣!
3.替孩子做主。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決定孩子的一切,孩子慢慢長大,但總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決定自己的事情,更別說什麼參與家庭事務的決策。優質的家庭教育,孩子對家庭事務參與自己的意見,家長絕對不會以“小孩子懂什麼”,忽視孩子的存在。
所以,孩子的事還是要聽聽孩子的意見,家庭事務也可以讓孩子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兼聽則明嘛。再說,經常被尊重的孩子更容易獲得自尊,也更容易自信,而自尊、自信的孩子,絕對不會懦弱!
你覺得家長還有哪些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歡迎留言交流!


最好的教育


現在的校園暴力事件越來越多,其實受害孩子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性格比較軟或者過分隨和。而這些孩子的性格形成確實是和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下面這兩種家長容易培養出性格懦弱的孩子:

1. 過分強勢或者暴力。孩子和大人不論是在體格還是人格的成熟度上都是有天壤之別的,一些推崇虎媽狼爸的家庭,其實很容易培養出性格極端的孩子。父母過分強勢,孩子其實是沒招架之力的,只能順從,也許父母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意志,但其實是在摧毀孩子的意志。在家習慣於服從強勢的父母,孩子在外也更容易服從於強勢的其他人。

2. 過度強調自省。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要第一時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容易變得過度隨和,其實就是懦弱了。當他們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第一反應並不是反抗,而是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而想要讓孩子不懦弱就要給孩子自信的底氣,最好的自信就是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溺愛,而是就事論事,不把對孩子的愛和孩子的價值捆綁,讓孩子覺得不論你怎樣我都相信你並且愛你,有這份愛打底的孩子是不會懦弱的。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