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美國公路為什麼落後

美國公路為什麼落後

到美國以後,細心的人剛出機場上了高速公路就會感到強烈的反差:車顛簸得厲害,公路坑坑窪窪。下了高速,一般的地方公路則更慘,有時開車不得不提高警惕躲著坑。和中國、日本那種寬廣、平整的公路比起來,美國的公路彷彿屬於第三世界。在北京生活,呼吸汙染的空氣,人要折壽。在美國生活,在崎嶇不平的路上顛簸,車要折壽。

這種狀況,持續了不是一兩年了。我1994年剛來美國時就是如此。美國人並非不抱怨,但問題非但解決不了,反而每況愈下。最近讀《經濟學人》,才多少明白其中的奧妙。

美國高速公路的資金來源,22%來自聯邦政府;大眾通勤交通設施的資金,17%來自聯邦政府。而聯邦政府用於資助這兩個項目的資金,則主要來自汽油稅。1956年,美國創建了高速公路信託基金(Highway Trust Fund)。1982年,國會在這個高速公路信託基金內創立了大眾通勤(Mass Transit)賬戶。

美國公路為什麼落後

油和路,是開車繞不開的兩個東西。通過汽油稅資助公路的建設和維修,也屬於羊毛出在羊身上,似乎合情合理。但是,技術進步使這樣的財政結構越來越難以維持。1993年,美國的私車平均用每加侖油能跑28.4英里;到了2010年,每加侖則可以跑33.7英里。也就是說,汽車越來越節能省油,大家用油少的結果,是繳納的汽油稅也越來越少。這次經濟衰退又雪上加霜,使美國人少開車。2010年美國人開車的里程比起2006年來減少了4.8萬億公里。這也難怪,從2007年到2010年,高速公路信託基金的收入減少了七分之一。這逼得國會不得不在2008至2010年期間從一般稅收中破天荒地向高速公路基金轉移了345億美元的撥款。但即使如此,國會預算辦公室還是預測,到2013年,高速公路信託基金甚至將無法支持高速公路的維修。

另外,大約一半的高速公路資金和20%的大眾通勤資金是來自州政府。但是,在當今的經濟衰退中,州財政受到的打擊尤大,不可能對高速公路大筆撥款。聯邦政府則因為削減赤字和債務問題兩黨陷入僵局,更是無法拿出錢來。與此同時,美國人口在增長,公路系統需要擴張,否則就會出現嚴重超載,進一步加劇已有設施的折舊率。

里根在20世紀80年代發動保守主義革命,說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恰恰相反,政府就是問題本身。這種意識形態,在美國已經深入人心。大家一提擴大公共開支就神經過敏。所以,連奧巴馬也反對增加汽油稅。可惜,

公交體系一直是政府來操辦的。政府必須靠稅收來辦事,否則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國人目前陷入限制政府規模和要求政府服務的糾結中不能自拔。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第三世界級別的公路還只能窮湊合。至於大眾通勤輪軌交通,就更難有作為了。


(伯仲摘自百度文庫 刊登於《意林》2017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