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寫在前面:

這段時間宅在家裡大把時間,終於有時間把《僅三天可見》看完了。不得不得說,姜思達真是個寶藏男孩,從之前的《奇葩說》的成長,到這檔節目的製作與落地,閃耀著才華的光芒,也讓我們看到人物採訪裡的真實和理想。

《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難道我就不能煩一個人嗎?”這是姜思達對話於正的第一天,情緒處於暴躁邊緣,對於正“好為人師”,以及不被他“尊重”的討厭已經達到頂峰時,儘量剋制情緒時和導演的語言。

“我不知道如何去跟他們對話,他們就像是一群‘池子’,轉換話題非常迅速”,這是對話池子相處時,和池子的朋友們一起融入不進入失落時的姜思達PART部分的自我解剖。

“有人問過很尖銳的問題,如果別人說你通過節目來洗白,你會怎麼說?我告訴他,很簡單。如果我的初衷不是洗白,但他因為我的節目洗白了,不是很更好嗎?觀眾有了看到他們的更多面”這是對話週一圍時,姜思達對節目初衷的思考。

……

這些話,你也許很難想象這些話出現在人物訪談的節目裡,因為很多人都認為記者是客觀,在所有的採訪過程中,都不應該帶入主觀色彩。但是在你看過那麼套路、不帶感情的人物採訪後,我就是因為這些真實的情緒、有情緒的語言,以及在情緒背後人性的展示,而直擊內心,被其完全俘獲內心——這就是姜思達策劃製作的《僅三天可見》的節目最為精彩之處——有主觀客觀多重面的對自我對他人的剖析,在旁觀被採訪人並相處後,一沒有套路的,一層層遞進地去展示與剖開人與人性。

《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我們看過太多表淺地、一點都不真誠的訪問後,無法心胸《僅三天可見》所帶給我內心的震撼,不得不說,姜思達真是一個妙人,他做了我們很多想做卻不敢做或者做不好的,真正的人物訪談類的節目。

網絡上經常會對柴靜、楊瀾和魯豫的人物訪談,有人一針見血地說:魯豫是一個普通的主持人,楊瀾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主持人,那麼柴靜則是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和有情懷有職業素養的記者。相比起來,姜思達則應該是一個有情懷有同理的記者與一個才華橫溢的製片人。

首先,這個節目環節構思非常妙,他用三天的時間與被採訪人相處,從“個人視角”出發,以“紀實+訪談”模式,最大限度地呈現被採訪人真實的一面,而作為採訪人,姜思達是採訪者、觀察者、傾聽者、感受者,也是表達者。因為姜思達自身的參與,讓對話和交流更有張力,讓被採訪者更立體化,但最關鍵,讓節目最有價值的地方,我倒覺得是姜思達的真誠。

《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作為採訪人,姜思達細膩敏感,內心、情緒,這些都真實地在節目中表露出來,在採訪問題推究上可以算是非常貼合採訪人物,並試圖挖掘被採訪人更多的面。採訪中,他設置的初始印象環節中,最真實地將被採訪人和及他作為旁觀者的所思所想在節目中表達出來。當然,三天紀實相處是節目最精彩的部分。我們常說,認識一個地方,你需要帶上十天半個月才能瞭解當地的生活,這樣的旅遊才有意義;那麼認識一個人,我需要了解他的工作、生活以及他對應生活工作的情緒,這樣的認識才顯得有意義。

當我們在節目中看到:大大咧咧的謝娜的眼淚,會看到極端自負的於正在遊樂場的認慫,會看到不發聲的週一圍的不敢言……那些我們認識、不認識的、瞭解的、不瞭解的就這樣的立體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知道每個人的不同,每個人的世界觀和其行為處事之間的關聯,讓某些槽點顯得可愛起來,也讓我們看到:我們曾經以為的認識,知道不過是膚淺的表面。這樣的訪談也就有的其價值和意義,讓你的看到的不止是——他或你想看到的,於是少了偏見和傲慢。尤其是最後的思達PART,讓我們看到姜思達與被採訪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他被採訪人打動觸動內心時的火花,如同星星的微光,散發出真實的光芒。

《僅三天可見》:最吸引我的是姜思達的真誠

而這符合他的本意,他說:他有他想要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採訪,不然他也不用接觸3天再採訪了,其次,他做這個節目本質上就是想通過他的視角去看看其他人,他有他的看法和轉變,而觀眾同時也可以通過屏幕作為第三者去了解一些東西,這個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並不衝突,不然他大可以在視頻裡不放他主觀部分的內容出來,但他放了,儘管他也意識到放出來可能會有爭議,但他還是放了,他想要儘量還原真實,而不是虛假。

如果說姜思達創造一個人物對談的理想模式,不如說他進一步揭示了人物訪談裡最核心的關鍵詞:真誠——真正走進被採訪人的內心,用真誠、同理心去了解對方,並展現出他最接近真實的生活與心態狀態。

被理解,更真實,是一個採訪者與被採訪者最堅實的橋樑,真心希望姜思達的《僅三天可見》能堅持初心,堅實地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