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企業高管辭職賣房遊全國 棲居在成都當起“農場主”

搞起生態農場

2011年,在一家國企擔任項目總監的白秀娜賣掉房子,一家三口離開北京開始全國旅行,最終選擇成都居住下來,並流轉了120畝土地,搞起了生態農場。

希望做出品牌

白秀娜稱,農場現在年產五六萬斤紅薯,這些遵循自然農法的農產品,通過朋友圈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她希望做出品牌,帶動更多人做生態農業。

企业高管辞职卖房游全国 栖居在成都当起“农场主”

白秀娜養了很多隻小狗 攝影記者 張士博

她說

成功的模式不止一種

老家在遼寧鞍山,父親是工人,白秀娜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發憤圖強考大學,找一個好工作。高中畢業後,她順利考進了重慶大學,成了家族中唯一的大學生。

“那時候認為,成功就是有一個北京戶口、房子、車子。”在北京打拼的幾年時間,她很快實現了這些計劃,但是生活卻並不快樂。

“其實,成功的模式不止一種。”如今,白秀娜說,當自己想通了這件事,放棄在北京的工作生活就順理成章了。而逃離的路,丈夫馬忠群的陪伴也非常重要。兩人是高中同學,馬忠群的生活哲學就是“隨遇而安”。至於家人,白秀娜說,放棄工作這件事兒,她一開始沒有告訴父母,“如果不‘先斬後奏,肯定成不了’。”

七年前,白秀娜辭了職,賣掉了北京五環外的房子,一家三口開始全國旅行,尋找一處棲息之所。行至成都,他們決定留下,流轉了120畝土地,搞起了生態農場,白秀娜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白莊主”。

門前六七樹、山泉引入家,住進搭建田間的蒙古包,種上自己喜歡的果樹、蔬菜,一家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到了收穫季節,地裡的紅薯成熟了,通過網絡賣到北上廣。這些遵循自然農法種植的農產品,比當地老百姓的紅薯價格高出了十幾倍。這個從國企辭職的高管,開始顛覆著村民的傳統思維,成為他們爭相討教的對象。

企业高管辞职卖房游全国 栖居在成都当起“农场主”

夫妻倆勞作時休息片刻

企业高管辞职卖房游全国 栖居在成都当起“农场主”

白秀娜午後坐在院子裡看書

逃離

賣掉北京的房子 來一次遠行

大學畢業後,白秀娜的“北漂”生活還算順利。攻讀MBA,她在一家國企擔任項目總監,丈夫馬忠群的採購工作也幹得風生水起,一家人在北京五環外買了房,有了自己的車子。工作十年之後,白秀娜卻對大城市的生活開始有些無所適從。

公司在中關村,上班堵車通常要花費一個多小時,“工作壓力雖然不大,每天有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了路上。”白秀娜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哪種生活。

生完孩子過後,她的“逃離計劃”提上了日程。“孩子出生後,我得了產後抑鬱症。”白秀娜說,整宿失眠,自己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她開始和丈夫攤牌,馬忠群一開始放不下當時的生活,畢竟到北京打拼十多年,這些都是一點一點積攢下來的。

“我告訴他,你可以留下,我和孩子去外地住。”白秀娜的堅持,讓丈夫有些慌了神,最後終於同意了她的決定。

2011年,100多平米的房子,賣了152萬,夫妻倆帶著孩子離開了北京,開始了一場全國旅行。“一邊旅遊,一邊考察,主要還是想找個地方安頓下來。”白秀娜先後到了大連、青島、昆明、重慶、西安、成都。

棲居

選擇停留在成都 做起生態農業

兩人最後選擇了成都。“選一個地方,要看它是否符合你的氣場。”白秀娜說,“在成都,火鍋、茶館、麻將,都散發著安逸、閒適的氣質。”

2012年,他們在新都買了房子。一次到青白江遊玩的時候碰到了一個農場,他們也開始考慮做一個農場主。

郫都區、雙流、溫江、龍泉……2014年,兩人開著車子跑了30多天,最後在金堂縣梨花溝村找到了一處地方。海拔570米,梨花溝村村落盡頭的小山坡上,白秀娜和丈夫搭建起了蒙古包,牽起塑料管道,將山泉水接到家中。土壤不夠肥沃,就種點生命力頑強的紅薯;田裡不能蓄水,就種旱作植物。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到了梨花溝村,每一步都是從頭開始。“生態雖然好,但是人也少,很多配套是不齊全的。”馬忠群倚靠在一臺農用三輪車前,穿著一條運動褲,腳上一雙黃膠鞋已經磨破了邊,介紹著這些年農場的一些變化。

沒有網絡,爭取了一年多,總算解決了網線問題。夏天就要來了,家裡電器超過25千瓦,一開空調就跳閘,4月11日這天,白秀娜開動車子,駛出了農莊,去解決動力電的問題。

農場生活

農產品賣到北上廣 村民們爭相來討教

種蔬菜養鴨鵝 幹完農活寫寫小說

村道的盡頭,拐入一條黃泥路,“白莊主”的蒙古包就出現在了田間地頭。農場正對連綿青山,門前一排柏樹,進門兩側,是馬忠群從山下收回的輪胎,裡面種上了小辣椒、小白菜、四季豆。右手邊就是一個蓄水池,籬笆旁邊有十多隻鴨、六七隻鵝。

剛進農場,停靠著旋耕機、紅薯收穫機、拖拉機,每臺機器,馬忠群都能夠親自操作。帳篷有各自分區,客廳、書房、臥室、客房……“流轉了120畝土地,是不是比北京的房子大多了?”馬忠群笑著說,每天除了幹農活兒,就是看書,現在書都看完了,自己乾脆在網上寫小說。“玄幻小說,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累了,就去後山的健身步道徒步。

每天下午4點左右,白秀娜就要開著車子下山,去鎮上的學校接孩子。棲賢鄉小學,村裡的孩子嫌路遠,都在鎮上租房住,白秀娜卻每天堅持把孩子接回家中。從學校回到農場要20多分鐘,母子兩人一路聊著天。

“如果不是想到要有玩伴,可能我們會自己教育孩子。”白秀娜說,孩子在4歲時就學了2000多個漢字,平時買了書在家裡看,“他特別喜歡看自然科技類的讀物。”

遵循自然農法 農產品銷路越做越廣

“我們要下半年才有糧食賣,現在的都是自己吃的。”11日中午,白秀娜接到了電話,金堂一位市民打來的,想要買點農產品,但白秀娜告訴對方,自己的農場都是種半年、休息半年。

白秀娜告訴記者,現在她的農場年產五六萬斤紅薯,這些遵循自然農法的農產品,通過朋友圈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開始是通過同學朋友來營銷,後來這個圈子越做越大。

“農戶的紅薯可能一斤就幾毛錢,但我們的紅薯按照自己的方式種植後,要賣到十多元。”白秀娜說,一開始到村裡來當農民,還是會有嘲笑的聲音,村裡人都想往村外跑,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會有異鄉人願意到這裡來當農民。

直到後來,村民發現他們的西葫蘆能夠賣到20多塊錢一斤,開始有人上前討教。白秀娜說,她給大家解釋,要解決質量和渠道的問題。

收穫季節,白秀娜和丈夫要到山下的大學城發貨,順便取回自己的快遞,43歲的白秀娜樂此不疲,“哈哈,還年輕嘛,至少還能幹二十年。”她告訴記者,希望能夠做出品牌,帶動更多的人做生態農業。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