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做生意,討價還價是免不了的。

有的客戶很精明,常常給我說價格再優惠點,打個折吧,遇到狠心點的客戶,獅子大開口,給你打個對摺都有。

真是愁人!

他們的邏輯是什麼呢?

你看域名多少錢,空間多少錢,幾天的人工多少錢。。。巴拉巴拉算上一通,似乎是嫌你賺錢太多了。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這種邏輯的謬誤之處,就在於只看孤立、單項的成本,而沒有在意背後的綜合成本。

但是,還不僅於此。

一瓶水,能值多少錢?

不就是水源地灌裝、物流、人工、營銷等成本嗎,售價主要參考原材料成本和競爭對手價格不就行啦,超市裡不少賣一兩塊的都還賺錢呢。

甚至只要有水源的地方,你可以不花錢隨便喝,但如果這瓶水放在水缺乏的沙漠,一個飢渴將死的人為了這瓶水可以交出身上的所有錢。

或者貼上依雲等牌子,就可以在超市賣到幾十塊。

一部蘋果手機,同樣的配置國產機只要幾千塊,可蘋果賣到上萬塊,購買者仍然是趨之若鶩。

要知道,蘋果佔到了全球手機市場的86%以上的利潤份額。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什麼原因?

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由供需關係和品牌效應決定的。

或者說,一種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多少,是由消費者願意為此支付的心理價位決定的。

再或者說,價格是由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決定的。

物以稀為貴,品牌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找到、搶佔用戶的心理價位區間,並儘可能的放大產品的利益最大化。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你還行不行?想明白的話,我們繼續往下說。

一個公司,一個產品或服務,都是有生命週期的,也就是說,從綜合性和一個更長視角的眼光看,在不同的階段和場景,需要採用不同的發展策略,這樣才能夠儘可能的完美週期內的利益最大化。

還是以蘋果為例,無數果粉為什麼願意支付高昂的價格?

因為,它是一個創造性和革命性的產品,與其說是為蘋果產品買單,不如說是為了喬布斯和創始團隊的創造力買單!

當摩托羅拉、諾基亞雄霸天下的時候,誰會想到一個叫蘋果的小公司能夠改變手機模式和改變世界。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萬事開頭難,從某種意義上說,蘋果現在的高利潤,是喬布斯精神的遺產。

第一個開創併成功的人,總是容易被世界所眷顧的。

還有芯片,高通現在全世界收取“高通稅”,手機品牌必須向它支付高昂的授權費,看起來很霸道,但在商言商,你要知道高通的王者地位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也是依靠20多年的投入和積累才取得的成就。

所以,價格多少,真不是單純的眼前計算,而是包含著無數過去的勞動、失敗、挫折、煎熬、學習、奮鬥、試錯、經驗、判斷、時間、心血。。。

前些時候,老方遇到一個傳統行業老闆,聊了幾句話,幫他避免了一個互聯網項目的大坑,當場收到他不菲的報酬。如果掉進去的話,損失不僅是財力上,還有大量的人力、時間和機會成本。

當然,這不是老方多厲害,而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一種信息差,兩者如在不同的維度,在各自維度運行的常識,一作調換,就會產生認知壁壘。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技能和經驗,在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客戶群體,所產生的價值是天差地別的,這是老方的一個教訓。

因此,不但是互聯網行業,其他行業也是需要找準自己的客戶群體,也即超級客戶之意,這其實還是對“二八原則”的使用。

與其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低效益的客戶身上,不如精心服務好能夠產生巨大價值的少部分優質客戶。

懂區分,差別化運營,才是減少無用功、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以前那種來者不拒,價格高低都接的做法,往往讓自己累的要死,還賺不到錢,實在是笨吶!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20世紀初,美國福特公司的一臺電機出了毛病,導致相關的生產工作都被迫停了下來,檢修工人就是找不到問題在哪裡。

福特小汽車正是熱銷火爆的時候,機器停一分鐘,都是很大的經濟損失。

實在沒辦法,福特請來了專家斯坦門茨來解決,斯坦門茨經過仔細檢查後,在電機的一個部位用粉筆劃了一道線後說,“這裡的線圈多繞了16圈。”

故障排除。

但斯坦門茨要價多少呢?他說:“不多,只要1萬美元。”而當時福特的薪酬口號就是“月薪5美元”,以此吸引了眾多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和優秀的工程師。

斯坦門茨開出了賬單:

畫一條線,1美元;

知道在哪兒畫線,9999美元。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價格,必須體現價值。

我們現在的定價原則還是採用會計學中的成本決定論,按照價格=成本*(1+利潤率)的公式套用。

許多傳統企業的老闆為什麼難以突破瓶頸?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思維的守舊,固執於過去的經驗,動輒按照慣性思維算賬,說這個肯定賠錢,不能幹。

可要是按照這種確定性思維,只在固定的結果框架內精益求精,不冒險,不創新,又談何發展?

不慢慢萎縮就不錯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噹噹與京東,一個固步自封、追求可控制盈利,一個大刀闊斧、追求長期的規模利益,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利潤不如噹噹的京東已經是行業巨頭,一直穩當賺錢的當當反而失去了電商行業領先者的地位,如今也終於出售給了別人。

你說噹噹和京東,究竟誰會算賬?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如果完全按照成本導向思維,那麼滴滴、摩拜單車什麼的獨角獸也就都沒有了。

做什麼事都有個風險概率,就是吃飯、走路都還有不測之禍呢,何況是在商場做生意。

賭風險概率,也是一種價格和價值的博弈體現。

產品如此,公司如此,人也是如此。

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價格區間,把自己放到合適的地方,以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便宜的不好賣,價格貴反而賣的好,為什麼?

新消費時代,物質供應過剩,消費群體整體呈現出追求精神慾望滿足的趨勢,因此,產品實際上由功能性屬性側重到精神性消費的屬性。

若是沒有品牌標籤,消費者如何表達自我?

而消費者要是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你的產品價格再低又怎麼樣呢?

“有錢難買我高興”

做生意的邏輯早就開始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