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面对肺炎疫情,艺术何为

庚子鼠年的春节有点特殊,就在人们互相说着吉祥平安的拜年话时,一场灾难劈头盖脸砸来,砸得人心慌慌,也砸得空前守规……人们少有的能安静守在家里度过春节小长假,这种被动的静守,反而能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反思自我,观照内心。

面对肺炎疫情,艺术何为

面对疫情,我们既要“辛弃疾”“霍去病”,也要“不信谣不传谣”

好在现在通讯发达,人们基本上能通过一个手机遍知天下事,当然这些信息有传播正能量的,也有负面的,有在除夕夜告别家人逆行而去,奔赴武汉疫情最前线的医护工作者,也有牺牲假期提前上岗,参与疫情防控的共产党员及公职人员。当然,更多的应是本着“宅在家里不给社会添乱,就是为国家做了贡献。”的普通民众。

我呢,大年三十,正月初一,直到现在都在上班,可以说年头到年尾未休假,勉强算是一个颇为敬业的艺术工作者,思索最多的可能是艺术、也可能是其它。

自疫情发生以来,网上看到文艺界以多种文艺样式,为抗击疫情记录医务工作者的辛劳、担当和无私奉献,展现面对灾难时,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社会力量。

年初一,在漫画的征稿刊登中,我看到了漫画家慕容引刀与沈天呈的两幅网红漫画作品。

慕容引刀的“新保护神”——“辛弃疾”“霍去病”该漫画模仿传统门神年画样式,取了“辛弃疾”“霍去病”两位古人的名字,名字双关,意味深长,很艺术地表达了人们新年驱散病魔的内心祈愿。

沈天呈则针对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谣言,创作了题为《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的漫画。画面中,孙悟空手持金箍棒打向冠状病毒,寓意冠状病毒再厉害也难逃医学专家们的法眼,同时也借漫画的形式告诉大众,这些谣言在真相面前最终不堪一击。

由于这两幅漫画传达了时下大众的心声,据说,有很多人不仅在朋友圈刷屏转发,还打印出来贴在了自家门上,以祈驱温避疫。

这一现象不禁引笔者深思,细数所能掌握的历史上的一些灾难,和那些在特殊时段中产生的艺术佳作。猛然惊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实灾难、瘟疫以及其他天灾人祸始终伴随左右,而每一次都会给人类带来警示与反思,人类正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修炼完善,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没完全修繕人性的弱点。

面对疫情,能否再现诺亚和他的方舟

以史为鉴,武汉肺炎疫情并非人类所遭遇的第一次灾难,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些灾难并不仅仅只是瘟疫、非典,或者武汉的肺炎,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大饥荒、火山喷发、飓风、毒品,以及2019年底席卷整个澳洲的森林火灾等等。灾难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

面对灾难,相比医学、科学,艺术真的是苍白无力,但又不是一无是处,鼓舞士气、舆情宣传、正能量传播等等,也需要艺术表达,但是相对而言,艺术就像巫术一样,令人尴尬,它神乎其神,能给人精神抚慰,却治不了病。就像神话并不是现实一样,写神话的人却始终活在现实之中,只不过是在大的灾难面前,当人类无力解决时,只能通过神话的方式,展现并留下人类共同的集体记忆和记忆原型。


面对肺炎疫情,艺术何为

西蒙.德.米尔描绘《圣经》中大洪水的油画《诺亚方舟》, 1570

我们都知道那艘根据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载了诺亚一家八口,以及各种飞禽走兽,不洁净动物雌雄各一对,洁净动物雌雄各七对,在洪水来临之时,大地全部被洪水淹没,只有诺亚方舟上的各种生物得以幸免,在洪水过后,诺亚方舟搁浅在了阿勒山上,最后,上帝以彩虹为立约的记号,不再因人的缘故诅咒大地,并使各种生物存留永不停息。

可是,在记载中,诺亚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建成时,诺亚已经六百岁。“当诺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而诺亚反复以鸽子和橄榄枝做试验,来测试洪水,直到最后一次放出的鸽子不再回方舟了,诺亚一家才与各种动物走出方舟,得以创世。

而现在的冠状病毒,不仅需要诺亚和指挥诺亚的上帝,还要有那鸽子与橄榄枝。而这艘精神上的方舟有谁来造,恐怕还得由艺术来表达,或许会具体到雕塑、绘画、版画、摄影、电影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

相对于漫画等艺术形式,要打造人类精神重生的重量级方舟,虽然等不了120年之久,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追根溯源还要经得起深究。

湖北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刘醒龙,29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武汉“封城”的第三天,是大年初一,“女儿一整天不说话,只顾拿着手机看各种各样的消息,不时地背着我们躲到一旁流眼泪,最痛苦的时候,还在妈妈怀里痛哭,问起原因,她只说了两个字:武汉!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毕生为之珍惜的文学,是那么苍白无力,甚至还不如女儿那滚烫的眼泪!”


面对肺炎疫情,艺术何为

1月29日,湖北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刘醒龙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中新社记者 全安华


同时,刘醒龙主席还强调,“这次新型病毒阻击战提示我们:真正科学的城市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以此次大灾大疫为契机,加快城市的科学化管理速度,这场武汉保卫战,胜利了也不能算是完胜。”

是的,这场武汉保卫战,胜利了也不能算是完胜。此话意味深长,足够人们警醒再警醒。而当下急需的是凝聚全社会合力,全面动员,八方驰援,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为生命接力。冲在一线的还是那些能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战地记者记录下的文字,恐明也只能部分再现面对生死时,无声的奉献与悲壮。

面对疫情,做点文学之外的事情才踏实

武汉封城,意味着什么,但凡有点常识的中国人都心知肚明。对于一个超千万人口、九省通衢的城市采取封闭措施,这在人类历史和城市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没有退路,必须一齐面对,共渡难关。

既然连当地的文联主席都无助地说出,“自己毕生为之珍惜的文学,是那么苍白无力,甚至还不如女儿那滚烫的眼泪!”,那我们就力所能及做点文学之外的事情。写不了就宅在家里读书、读画,向亲人朋友传播一些正能量,给予一点精神上的驰援。

这几天,我重读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特殊的时期的重读,读后感当是五味杂陈,这里不作分享,只百度一段内容简介,以期没有读过的朋友们去读,至于大咖名流则可以不屑地飘过。

《鼠疫》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突如其来的瘟疫让人不知所措。政客狂妄无知,掩饰诿过,甚至想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原来过着委靡不振生活的小人物,凭著黑市门路,为人民带来各种禁品,突然成为了城中的风云人物;小百姓恐慌无助、自私贪婪,每天都只是过著颓废生活。瘟疫城市被重重封锁,无人能够自由进出。被困在城中的人民,朝思暮想着住在城外的亲朋好友。一位到城公干的记者被迫过著无亲无友的生活,只有寄望参与自愿队消磨时间。主角里厄医师这时挺身而出救助病人,与一些同道成了莫逆之交。不过,他的妻子却远在疗养院,生死未卜。最终鼠疫退却了,然而尽管喧天的锣鼓冲淡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可是奥兰人永远不会忘记鼠疫曾给他们带来的梦魔。

当今作家或者未来作家还能否写出类似《鼠疫》的作品,不得而知,但是这场肺炎或许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武汉甚至全国人民的梦魔。

面对肺炎疫情,艺术何为

卡拉瓦乔,《圣杰罗姆写作》,1605-1606

为了极力驱赶这梦魔,我读完《鼠疫》,又读了一幅与写作有关的图画,画面中宗教学者圣杰罗姆正在写作。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摆放在他左边书上的那个骷髅,粗看非常恐怖,但它并不代表恐怖。这个骷髅所蕴含的死亡意义也并不消极,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亚当的头骨,代表着原罪,正好与圣徒宗教的虔诚形成对照。同时,也意味着,生都是暂时的,唯有死后的世界才是永恒,在世的一切都是虚幻。

人生是一场虚幻,本是宗教理论,但是瘟疫最可怕的就是对于人类意志的摧毁,以及对于社会关系的瓦解。

这种意志的摧毁,会延续到人类对死亡的普遍恐惧心理。这种心理迫使我想要合上画册时,又有一幅有意思的图画跳入眼帘,此画诞生于欧洲黑死病期间的鸟嘴医生。穿着制服的医生,戴着一个银制的鸟嘴面具,看起来很恐怖,更像巫师,而不像医生,实际上就是医生。只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银这种材料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人们有时也用银碗银勺等一些银制的器具来试探毒品。现在,我们也常在宫廷剧里看到,那些贵妃、娘娘等拔下银簪子试毒的镜头。因此,这样想的话,医生这个鸟嘴的功能就有点像今天的口罩了。

读完这幅图,我又重拾信心。艺术虽然不能治病,但常常非常有效的作用于人的思想和情感,即便是看不懂文字的人,或者不同语言的人,也能读懂图像。

面对肺炎疫情,艺术何为

鸟嘴医生

就像今天的我们面对疫情,都能读懂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图一样。能理解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这场阻击战的核心要义。我们坚信,疫情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

(参考文献:《艺术与灾难》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联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