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洛陽曾經是13朝古都,為什麼現在淪落成為一個地級市?

強哥影像


西安和洛陽都是中國輝煌的古都,自先秦至隋唐,一直居於天下中心的位置,但隋唐以後,由於經濟、軍事、民族、地理等多方面的問題,中國的政治中心開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西安與洛陽的城市地位也發生了諸多變化,兩個城市之間的作用也出現了不小的分野。

從傳統來看,河南地區是中國這個詞彙最早的別稱,從夏商時期就是天下的中心,是農業文明的發源地,而周王朝發源於陝西關中,所以至南北朝以前,這兩個地方都以經濟中心為依託而形成的政治中心。自東晉十六國以降,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的進入,迫使衣冠南渡,漢人開始了對南方的大力開發,經濟中心開始南移,所以到了隋唐時期,雖然還習慣性地以西安和洛陽作為政治中心,但需要開通大運河以連同南北經濟,以南方的物產來支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連接了東南地區的揚州、餘杭,北地連接涿郡,所以唐代雖以長安為首都,但又必須設洛陽為東都,通過大運河運來的糧食及其它物產,對政治中心進行供給。

唐末時,由於常年戰亂,北方土地漸漸貧瘠且大量荒廢,大運河的河道也受到了不小的破壞,從朱溫滅唐開始,五代十國的政權就以與大運河連同更為方便的汴梁(開封)作為首都,中國的經濟重心也基本上完成了南移,之後的朝代中,一直都以江南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即便後來諸多朝代都建都北京,但依然是靠大運河運送的南方物產來支撐的。

由此可以看到,洛陽在唐以後,失去了與大運河連通的便利,由於土地耕種已有兩三千年,相對貧瘠,僅能供給本土的人口,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均有了明顯的滑落,在後續的中國歷史中,就漸漸不顯得那麼重要了。西安,雖然從經濟地位上與洛陽相仿,但關中的重要地理位置,讓它成為控制西北五省最為重要的政治、軍事重鎮,它是掌握西北的門戶,這個重要作用也使它至今依然保留著中國極為重要的城市地位。


紅小豆館主


歷史上,洛陽處於黃河中下游流域,這裡也是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發源地,洛陽盆地在軍事防禦上是絕好的地形,洛陽依山傍水在種植和生活上也是非常優秀的地方。所以古代在這裡建都對於控制中原,控制糧倉,控制人口有著重要的意義。

交通上,近代工業的發展強調交通強國,商品的流通範圍也遠遠擴大。而洛陽即不是交通樞紐,也沒有重要的交通線,在日益頻繁的貨物流通中,鄭州的地位逐漸上升,在經濟上呈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因此省會並沒有選擇洛陽。

地理上,洛陽的位置在河南偏西,開封的位置在河南偏東,無論哪個都不利於對全省的輻射控制。而處在洛陽和開封之間的鄭州恰好是在中間位置,特別是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在鄭州交匯,使得鄭州的進出都比較方便,所以在地理上洛陽的位置在當代也不佔據優勢地位。

政策上,洛陽現已成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河南省經濟第二城市,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國家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河南當前的經濟發展上,洛陽也越來越受到政策的傾斜,在豫西地區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未來更承擔著帶動豫西發展的重任,依據以上政策,洛陽在前途上還是很廣闊的。



總而言之,洛陽的淪落是歷史時期的選擇,也是當前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

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我不知道你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態寫下這樣的問題,洛陽GDP河南第二,全國排名47名(根據2017年全國城市排名),何來的淪落之說。洛陽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歷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是我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祖根文源。洛陽還是全球華人的文化之根、祖脈所繫,全球1億客家人祖籍於此,中國70%的宗族大姓起源於此。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先後有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個人認為一個城市的變化,要根據其所處時代背景和他的官方定位,就拿鄭州來說,當時開封市和洛陽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過度的開發會破壞歷史文化底蘊,地處中間的鄭州新城就成了首選,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市從此成為河南省省會,洛陽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默默地發揮著他的作用。從何來的淪落之說?





天下無雙666888


要知道洛陽長安之所以再也做不了都城,先要了解它們為什麼成為都城。知其然自然就可以知其所以然。

洛陽長安之所以成為中國古代兩大名都,其實古人有很精到的論述。我們來看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中有一段劉敬其實也就是婁敬的論述,可以作為佐證: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劉敬原本的論述比較長,這裡只節錄一部分,尤其是要注意其中加粗的文字。

劉敬原文是論述長安之所以成為長安,為什麼是建都的好地方來給漢高祖劉邦進言的。

但請注意,洛陽和長安的情況完全類似,這也是為什麼漢唐都是兩都制,東都洛陽,西都長安的原因。所以劉敬對長安的論述完全適用於洛陽。

在進一步闡明洛陽為什麼古代那麼輝煌,如今落寞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張地形圖:

這是長安與洛陽的地形比較圖。我們再來看另一張圖:

請看,劉敬說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地圖上看的很明顯,山川都是最好的防禦設施,洛陽周邊王屋山、太行山、熊耳山、伏牛山等環繞著富饒的洛陽盆地,黃河、伊洛在洛陽城邊流過,如果有外敵或有人作亂,把四面的關卡一封,敵人就很難打進來,所以,洛陽長安之所以成為都城,首先一點是安全。

其次,從圖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洛陽盆地也好,還是關中平原也好,都有足夠的體量,即劉敬所言“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雖然四面環山帶河,但盆地範圍足夠大,足夠涵養一定的人口,“百萬之眾可具”,不至於被外界困死。

“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外面再亂,關起門來也能支撐一段時間。這樣的地形,做首都是不是最理想的選擇呢?

其實你再看看第一幅圖,即長安與洛陽的比較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兩者都為帝都,但長安建都時間明顯更長,兩都制下,洛陽通常為陪都,地位略低。何以如此?從地圖中可以看得很明顯。關中平原比洛陽盆地體量要更大一些,周圍的山也要更高一些,洛陽的東北方向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缺口。這樣一來,長安支撐的人口更多,更加難於攻進來,所以兩者都可以建都,但長安建都要更理想一些。

至此,我們解釋了為什麼長安洛陽可以成為都城,我們就可以來解釋長安洛陽為什麼淪落,尤其是洛陽,在河南省內地位都降為二三流的原因了。

原因就是時代變了,曾經的長處不再是長處,或者說用處不大;而短處卻越來越明顯了。

主要的變化有三:一是戰爭形態變了;二是經濟形態變了,從農業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三是與外界交流的方式變了。

戰爭形態變了,現代戰爭不再是完全的陸地戰,而是變成了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戰爭。這樣一來,過去所認為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天可能反而成了累贅。因為飛機大炮和空降兵的存在,曾經的那些雄關潼關雁門關山海關武關還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麼?不是了。

那麼,群山環繞就不再是建都的必要條件,對於現代戰爭來說,不能說沒用,但作用不大。

其次,經濟形態變化,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洛陽長安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就變成了弱點。工業社會講究的是效率,是成本。在洛陽長安建工廠,運輸不方便,原材料和成品都需要運進運出,這對於企業來說,是要命的,會極大的降低企業競爭力。

再次,就是交流方式變了。對於工業和信息化社會來說,運輸物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和外界打交道,運輸原材料和成品。這個時候,四邊都是高山,修橋鋪路都極為不方便,成本又高。大家都知道,現代物流成本最低的是海運,其次是河運,這兩者使得洛陽長安曾經的優勢都變成了劣勢。

比如有人曾經抱怨為什麼京廣鐵路隴海鐵路都經過鄭州而不經過洛陽。原因很簡單,洛陽周邊全是山,修鐵路太不經濟,划不來。

所以洛陽真要發展,不說重拾昔日榮光,就是僅僅提升自己的地位也必須做一件事:加強水運合作,比如推動黃河治理,將伊洛和黃河拓寬,大力發展水運。這樣還有一線生機。


江上一峰青


洛陽現在是三線城市啦,至於為何曾經的古都,如今成為了普通地級市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走進洛陽這座千年古都,瞭解它的前世今生,從中尋找它衰落的原因!
公元222年,曹植歸渡洛水時,寫下曠世名篇《洛神賦》,1800多年的滄海桑田,讓我已經想象不出他筆下的女子到底有多美?

圖by故宮博物院官網

真正認識洛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它對每個中國人來說並不是座一般意義上的城。

它經歷了太多的風雨,太多的滄桑,有著太多的故事。

而如今我們卻漸漸把曾經輝煌無比的洛陽給遺忘了。

今天的洛陽市區,圖byTonypang

洛陽在你心裡是個怎樣的存在?

是千年帝都?中國牡丹城?還是一個叫家的地方?亦或者是清晨喝上一碗湯的湯館?

一、天下之中就在腳下

“中國”一詞最早來源於洛陽,周公說了:“天下之中,諸侯入貢道里均。”(譯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來這裡朝貢每個方向的距離都一樣)

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古日本國)就曾在九年內,五次向中原王朝進貢,他們去朝貢的地方

不是成都或者南京,而是洛陽

現藏於日本福岡市博物館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系漢光武帝授與日本列島中一個順從漢朝的較大部落王國。圖by金翅大鵬鳥

洛陽之所以能有如此殊榮,在於它佔據了絕佳位置,恰巧就處在中原核心區域,是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間的過渡帶,就像一個巨大的聚寶盆,雲集了天下商賈,集散商品都出自這裡。

張衡在《東京賦》裡寫道:“沂洛背河,左伊右瀍。”洛陽城面向洛水,伊水、瀍河又離得很近,背後又靠著黃河,多個水系貫穿洛陽,與領近的州縣相勾連。

洛陽境內河流眾多,土地肥沃。圖by《中國自駕地理》

而在它的北邊有孟津、太行,南邊有龍門、伊闕,西部有熊耳、崤山、函谷關,東部有嵩山、滎陽、虎牢關,又有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地勢西高東低,山川丘陵交錯,圖by《中國自駕地理》

自夏朝開始,有眼光的皇帝紛紛將王朝的都城定在這塊風水寶地上。

在洛陽建成的時候,東周就急不可耐地遷過去,坐擁天下之中以監視中原。此後的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皆以此為都,隋唐以它為東都,延至五代、北宋才遷都開封。

公元490年,任性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實現統一華夏的偉大理想,他進行了一場重大的改革,決定將古都遷往洛陽。

孝文帝南下遷都路線

在南下的過程中,鮮卑族逐漸被漢化,穿漢服、講漢話、改漢姓、定族等、通婚姻、改籍貫,這樣做雖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但卻間接造就了強盛的隋唐。

當然,南下漢化並不等於全都拋棄,北魏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各地修建著大大小小的佛塔、佛殿。

就連帝國集團的老大文成帝,都在武周山南麓修建了中國最早的五個大石窟。(後人稱之為“縣曜五窟”)

多年之後在雲岡,又集一朝之力開鑿出一個東西綿延約1000米、規模恢弘的佛國聖殿——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圖byGisling

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篤信佛教的他也想將石窟“搬來”,接著在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就出現一個數以千計的大小佛洞、佛龕、十數萬尊佛像,50多座佛塔的——龍門石窟。

你可知道這中國四大石窟開鑿的先後順序?圖by《中國自駕地理》

據說龍門石窟裡最高的那尊盧舍那大佛,是武周時期按照武則天樣貌雕刻的。

雖然洛陽的風光已不再,但大佛依舊帶著永恆的微笑面向世人,圖byGiling

然而盛極必衰是自然法則,時間進入隋唐,隋煬帝在新都洛陽開鑿了大運河,結束了長達300餘年的南北分裂歷史。

很明顯唐高祖李淵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將都城定在了長安。那麼問題來了,首都的糧食主要依靠關中平原,好像喂不飽繁華的都城。

隋朝運河分佈圖,圖byJason22

關中平原雖是富庶之地,但畢竟承載能力有限。唐朝長安城鼎盛時期,常住人口就高達185萬,越是盛世,人口越多,糧食也就越緊張。

在隋唐時代的長安就多次鬧饑荒,不但普通老百姓沒得吃,連皇帝也找不到吃的,快餓昏頭的天子一遇荒年,就拖家帶口跑到洛陽去“就食”,等到災禍過去再回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未央宮前殿,圖by時雨

後來唐玄宗痛定思痛,跑來跑去這領導還當不當了?於是他大力整頓漕運,緩解了京城的糧食危機。

每年運往長安的糧食足夠養活整個大唐帝國的運轉,長安再度走向輝煌,洛陽則開始衰落。

然而後來爆發的安史之亂更像是一根導火索,結束了那所謂的中古時代,北方在無可挽回中沒落,南方則在經濟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圖》,據說是唐代山水畫家李思訓所作,創作的背景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迫西逃。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汴州(開封)脫穎而出,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河口,是運河上的一個關鍵點,處於盆地中的洛陽就這樣被拋棄了。

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對開封並不滿意,他曾提議將國都遷回老家洛陽,卻遭到了反對。更可惜的是,在“燭影斧聲”中,他再也回不去了。

今天的開封,圖by大陸

當一個城市喪失政治資源,又沒有了足夠的經濟資源時,就會逐漸地失去一切,洛陽就是如此。

北宋末年,洛陽遭到南下金兵的“洗禮”,成了金朝的都城,再到後來它再也沒有成為王朝的都城,從此一蹶不振,徹底衰落。

洛陽城樓,圖by野狼119

二、沒落卻還能驚豔世界

沒有永遠的帝王,當然也沒有永遠的都城,洛陽擁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共有105位帝王在此問鼎九州,最終它的衰落還是難以避免。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圖by前生舞者

幸運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給我們留下了不少歷史印記,比如老城區,又比如那不計其數的古墓。

近年來,盜墓一直是個熱門話題,看過《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的朋友都知道下穴探墓時,機槍、炸彈可以不帶、不拿,但是洛陽鏟是必須要有的。

鬼吹燈劇照

洛陽稱得上是個古墓大觀園,僅一座邙山就埋葬了24位帝王,古墓竟超十萬之數。

“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生於蘇杭,葬於北邙”,先不說自古為帝王之都,洛陽為天下之中,風水寶盆,這裡埋葬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哪一個不是生前享受榮華富貴,死後也肯定想著繼續享福。

當他們在此定居安息,就有人盯上那些隨他們入土為安的寶貝,洛陽的盜墓賊可是全國有名的,為此他們發明了神器盜墓鏟,這把鏟子的名聲似乎不太好,但名氣卻是不小。

洛陽博物館藏:錯金銀銅鼎,1929年出土於西工區小屯村窖藏

不僅是盜墓賊人手一把,就連考古學家也離不開它。自上個世紀初以來,這把神器使得中國古墓葬中,最集中的洛陽邙山地區十室九空。

古文物大量外流,洛陽鏟因此名聲大振,成為考古界的標誌。

神奇洛陽鏟,圖by中國考古網

所以今天你去過洛陽博物館,可能會發現館內的文物大多不是國家發掘的,因為標籤上都寫著某某工廠出土、某某派出所追繳。

三、洛陽:“我開著新中國第一輛拖拉機”

“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凡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對《東方紅》一定不陌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讓全世界的廣播電臺都聽到了這首中國歌曲。

東方紅一號衛星,你在太空中還好嗎?

那是個火紅的年代,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7個工業項目選址在洛陽,他們被稱為“共和國長子”。中國一拖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更是作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

1958年新中國第一臺拖拉機

那麼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為何會選址洛陽呢?

在上世紀50年代初選址時,洛陽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蘇聯專家考察了80多個城市100多個村鎮,還挑選出哈爾濱、石家莊、西安、鄭州,他們這幾個城市中挑選、比較。

最後毛澤東主席一錘定音,“洛陽九個朝代的皇帝都住了,還放不下一個拖拉機廠?”,因此在那激情歲月,一聲令下,農民放下鋤頭,拿起扳手、虎鉗及螺絲刀,大力支援一拖建設。

20世紀80年代的一拖生活區鳥瞰圖(洛陽晚報翻拍),圖by洛陽網

一時間,留學回來的工程專家,上海、瀋陽等地的技術工人,前來支援的農民、幹部,還有拿過槍、打過仗的退伍軍人,紛紛彙集到在當時僅有6萬人口的洛陽。

第一拖拉機廠定在洛陽,可不是腦子一熱就做決定的事,從國防上考慮,這裡的地形利於備戰,從工業佈局上考慮,全國要均衡發展,天下之中的位置是絕佳。

一拖廠徽,圖by洛陽網

1959年10月,周恩來總理視察一拖時,留下四個“中國第一”:“你們是‘中國第一’呀!要出‘中國第一’的產品,出‘中國第一’的人才,創造‘中國第一’的業績!”。

同年的11月1日,譚振林副總理在落成典禮上,莊嚴向世人宣佈:“中國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在這之後,軸承廠、熱電廠、銅加工廠等爭先恐後投入生產。

中鋁洛銅老廠區,圖by洛陽網

從1958年第一輛掛著毛主席頭像的拖拉機下線之後,“東方紅”可謂是家喻戶曉,並被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幣上。

第三套一元人民幣,開著東方紅拖拉機的梁軍,臉上笑容燦爛,充滿朝氣

為了保護地下的文物遺存,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等廠的奠基都避開了洛陽老城區,而是在其之外的希望原野上重新崛起一座工業新城,這就是澗西工業區。

這種“避開舊城建新城”的規劃建設方式,是澗西工業區特有的建設模式,這便是城市規劃中著名的洛陽模式。

澗西工業區應天門,圖by洛陽網

澗西有著明顯的新興城市區的特點,轄區並無明確邊界,當初參與建設它的人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支援者,所以在這裡說得最多的是普通話。

不同於這座年輕的城市,老城則顯得一切都是那麼陳舊,更像是古洛陽城留下的縮影,這裡是集洛陽曆史、傳統、習俗、美食、精華之所在。

中原第一門——麗景門,圖by大陸

就像老廣習慣在上班前要先喝頓早茶一樣,每天一早,各種誘人的湯類香味瀰漫在空氣中。

精心熬製的湯,下點粉絲剔骨肉,再澆上一層辣椒油,撒點醋、胡椒,一碗洛陽特有的“不翻湯”入肚,這就是老城人一整天享受的開始。

洛陽老城小吃街,涵蓋了無數洛陽美食,圖by野狼119

四、今朝洛陽

住在人間最有煙火氣息的老城,手裡拿著的是神器洛陽鏟,坐騎是聞名遐邇的“東方紅”拖拉機,可就算這樣洛陽還是成不了網紅,難道是紙太貴了?

自北宋以來,洛陽就只是作為軍事要地而存在。在黯淡了這麼多年後,到了近代時期,似乎迎來一絲許曙光。

在洛陽市就考古發現了“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行為禮制,皇帝所御駕六,其餘副車皆駕四,圖為王都廣場,by前生舞者

民國時期,當時的直系大軍閥吳佩孚以洛陽為大本營,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表面上直系掌控了北京政權,頗有“虎踞洛陽,八方風雨會中州”之勢。

而在“一·二八”事變中,國民政府一度將洛陽定為行都,在這短暫停留期間,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曾在這裡指揮戰鬥。

一二八事變中,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陸軍奮勇抗敵

然而這並沒有讓洛陽浴火涅槃重生,取而代之的是火車拉來的鄭州,它在1954年的“一五”計劃期間,正式成為了河南省省會。

鄭州千禧廣場,俗稱“大玉米”,圖by老桂

洛陽不僅失去國都的身份,政治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成為河南省一個普通的地級市,再者它也是敗在曾經引以為傲的地勢上。

洛陽處山地平原中心,四周有關口扼守,能夠形成很有效的防禦姿態,這也是它能成為陪都,甚至是國都的原因。

洛陽四關,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但受到地形的限制,面積狹小對洛陽產生了巨大的掣肘,很明顯就比東部平原上的城市,發展後勁不足。

洛陽雖然是天下之中,但對河南省來說,它還是太靠西了,北宋滅亡之後,經濟重心開始向南移。

洛陽洛浦公園,圖by猴哥

東南地區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在這樣的條件下,誰更靠近東南,誰的經濟發展潛力就越大。

實際上在唐宋時代,中國就開始走向了海洋文化,不只是洛陽,還有像西安、開封等內地城市都在那一波海洋港口開放的浪潮下,逐漸被邊緣化。

夕陽下的洛陽,圖by猴哥

洛陽的沒落,只不過是整個中原地帶衰落的代表,我們可以稱之為:“洛陽現象”。

不過話說回來,洛陽畢竟是“十三朝古都”,沒落只不過是暫時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它能再煥發出千年古都的榮光。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中國自駕地理


洛陽雖有105位皇帝但確實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帝王當代表人物!大多無作為切早死!定都洛陽的時代大都處於戰亂期內亂不止!

歷朝歷代帝王要選登基位置於帝都都是朝中大臣根據國情民情來立!

拿帝都位置來說吧!國家內亂帝王肯定要坐鎮於中原,以安民心。國泰民安,既無內憂必有外患,帝王必然立於靠近邊界的位置。古時候沒有電話都是靠喊靠書信騎兵傳報,試問國家內亂或有外患或想開疆拓土,帝都必然是國有內亂必坐鎮中原,要開疆拓土自然立於邊疆!

定都於洛陽自然是國有內亂的時刻!所以洛陽皇帝多廢柴!洛陽也拿不出來幾個如秦皇漢武唐太宗的代表性大一統帝王!宋朝從建都到毀滅都不過是佔領了一半的國土而已沒有完成大一統,一直都處於內亂中!

這是事實!如果你當皇上,國家內亂了還呆在邊疆西安的必將亡國,國泰民安不思防禦外患開疆拓土還蹲在洛陽享福,邊境敵國會歇著嗎?開國容易守國難,帝都向來都是根據國情來定的!


蓋中蓋巨能蓋


西安與洛陽互為備胎800年,大家都是13朝古都。

所以,要先明白,為啥這倆地方可以成為十三朝古都。

對古人來說,一個地方成為國都,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對西安來說,八水繞長安,再加上秦嶺什麼的,組成了天然屏障。當時蜀道沒打開,所以作為西安的備胎,洛陽有黃河呀~所以相當一段時間裡,洛陽作為陪都,靠的是黃河提供的天然屏障。

反之,如果再洛陽建都,一旦發現打不過了,馬上跑到備胎西安,也沒問題,防守這個事情,在哪都一樣。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城市的經濟作用越來越高於城市的防禦價值。用今天的話講,比如我們把山東日照變成了首都,在日照不擴容的前提下,那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日照短時間變成全國最繁榮的城市。

第二種:王公貴族各種有錢人,都跑到青島這些地方消費去了。

而第二種情況的出現,首都的意義在哪?

於是洛陽、西安就都沒落了,首都開始往東遷。

但是,對河南來說,一個城市之所以能成為省會,取決於黃河的心情。

唐朝之後,洛陽就和黃河沒什麼關係了。漕運不便,要你幹嘛?

再加上,隋煬帝不是修了個京杭運河嗎?

所以洛陽就沒落了。

換句話說,要是西安周邊的那幾條河早點幹了,或者出什麼么蛾子,可能陝西的省會就變成漢中了。


酒騎風


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 河南省西部,位於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 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 鄭州,西接 三門峽,北跨 黃河與 焦作接壤,南與 平頂山、 南陽相連。

這種地形,在封建社會都是必爭之地,所以前後一共有十三個朝代定洛陽為都城。正因為地處中原腹地,所以只要天下打亂,就會給身處中原的城市帶來滅頂之災。也因為居中原腹地,所以隋朝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成為天下經濟的樞紐,也推動了唐朝的繁榮。

但是從唐朝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以洛陽為中心的大一統的政權,雖後有後梁,後唐,後晉在這裡定都,但是畢竟國力有限,再加上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使得以洛陽為中心的這一地區人口銳減,更加難以推動城市的發展,使得行政地位不斷下降,在宋代定都開封,洛陽為西京,金代洛陽為中京,從此之後洛陽不再稱京。隨著後來在元代大運河東移,使得洛陽失去了樞紐的作用,更是大不如前。明清兩代只是州府的所在地。

縱觀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政治文化中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先是東西移動,然後是南北。失去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洛陽就這樣不斷衰落。


繁華落漠塵埃已逝7372708


呵呵,這個提問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淪為,這次是…成為。

對於普通老百姓已經不在乎啥幾線城市,有吃有喝,有住的地方就行了唄,最近這幾年,洛陽市的發展能超過以往幾十年,空氣改善了,公路寬敞了,樓房高層多了,綠化帶越來越多了,河水清澈了,魚,鳥都來了,馬路上鮮花豔芳…還要啥?

我們家老宅拆遷啦,改造了,也沒影響我生活呀,這不挺好嗎…


洛陽車人


經濟發展的問題,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城市要發展的話,必須靠海或者靠近大河,要有深水港!現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都是如此,除了北京是首都,政治中心外!

上海,深圳,廣州,都是如此,靠海同事靠近大河!上海靠近東海和長江!廣州靠近珠江靠近靠海!深圳同樣如此!

商丘曾經是商朝的都城,現在已經是三四線城市了,還有安陽,做過夏朝商朝的都城現在也是三四線城市!

西安曾經是最盛世的西漢和隋唐的都城,現在也是二線城市了!

洛陽,就成了三線城市!

還有開封,也是三線四線城市!

這才是歷史的發展!也是經濟重心的轉移!

但是戰略位置就不一樣了!這些曾經的都城,戰略地位都是非常的重要,可能遠比這些經濟發達的地方的戰略和軍事上的意義重要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