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魏的馮太后是如何走上權力巔峰的?

嫣然一笑992


班昭在所作的《女戒》中大力提倡女子應唯美柔順。但是,有不少女性的強悍或柔順,往往與她所處的階層、位置有關。

北魏的馮太后馮氏就是一”位“弱”起“強”終者,是北魏沒有更換國號的“武則天”,堪稱“千古一後”。

一、馮氏不生兒,鑄銅像,上位皇后,生活美滿幸福。

馮氏(馮淑儀)是長樂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市)人,出身於北燕皇族,祖父馮弘是北燕國君,父親是北燕王子馮朗。母親王氏,樂浪郡(今朝鮮平壤)人。

馮氏出生的時候,北燕已經投降北魏六七年了。後來,她的父親馮朗因受一樁大案牽連被北魏太武帝處死了。按照慣例,馮氏就被沒入宮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不久,馮氏被選中做了貴人。這一年,她只有十二歲。


拓跋濬(劇照)

或許是皇族基因起了作用,或許是個性使然,馮氏漸漸有了登頂後宮之尊的念頭。

但是,根據北魏的習俗,貴人要想成為皇后,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不能生兒子;其二,親自鑄造自己的銅像(金人)。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說:“魏人立後,皆鑄像以卜之。慕容氏謂冉閔以金鑄己像不成。胡人鑄像以卜君,其來尚矣。”意思就是說,鑄金像是為了占卜。

第一條好辦,馮氏沒有兒子。第二條,對於一個少女來說難度挺大的。但是,她有一個幫手,那就是早已入宮的、她的姑姑馮昭儀。

太安二年(456年),馮氏在姑姑的幫助下鑄成了銅像。於是,十五歲的馮氏被拓跋濬冊立為中宮皇后。


馮氏(劇照)

馮氏成為皇后不久,便擔當起了生母李氏已被賜死的、皇太子拓跋弘的養育之責。她視拓跋弘如己出,關愛有加。

馮氏與拓跋濬的後宮生活是美滿幸福的。馮氏非常理解文成帝為國操勞的艱辛,盡力排解他的各種煩悶與不快,及時給他以溫存體貼。

二、馮氏哀文成,欲自焚,尊皇太后,臨朝誅殺乙渾。

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和平六年(465年)五月,被譽為“有君人之度”的、年僅二十五歲的文成帝崩逝。

依據北魏的舊俗制度,文成帝生前的所用物品都要焚燒掉。屆時,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都要親臨現場哀悼。

當大火燃起時,痛不欲生的馮氏突然撲向熊熊燃燒的大火。幸虧搶救及時,馮氏才沒有喪身大火。

馮氏此舉令朝野上下震驚、感動。同時,馮氏這一跳,把她在北魏朝廷的地位“跳”結實了。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年僅十二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氏被尊為皇太后。

拓跋弘即位後,驕橫狂傲的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陰謀篡位,北魏面臨著改朝換代的滅頂之災。

天安元年(466年),侍中拓跋丕得知乙渾謀反在即,便迅速報告了朝廷。處變不驚的馮氏立即下令拓跋丕、隴西王源賀等人抓捕乙渾,鎮壓叛亂。

乙渾(劇照)

不久,乙渾之亂被平定,朝政穩定了。在這一行動中,馮氏表現得異常機智、果決。

隨後,馮氏宣佈臨朝稱制,幫助小皇帝治國理政。她憑藉多年的宮中歷練和自身的聰慧,掌控著北魏的政權。

三、馮氏養男寵,迫禪位,再度臨朝,恩威相濟執政。

隨著獻文帝拓跋弘的初為人父,她停止了臨朝,不再聽政,由已經十四歲的拓跋弘親政。退居幕後的馮氏開始專心撫養、照管皇孫拓跋宏。

拓跋弘親政以後,雖頗有作為,但他罷黜、責罰馮氏的男寵,甚至殺死了馮氏最喜愛的李弈,並試圖重用雖有才能但馮氏並不欣賞的人,以培植自己的親信。

拓跋弘(像)

李弈之死,令馮氏怒氣難平。據《北史·后妃傳》載,拓跋弘殺了李弈,導致“太后不得意”。於是,馮氏利用自己的威望地位,逼迫時年十八歲的獻文帝禪位給不滿五歲的太子拓跋宏,是為歷史上的孝文帝。

拓跋宏(像)

後因已成為太上皇的拓跋弘並不安分守己,馮氏就尋機除掉了他。

拓跋宏登基後,馮氏被尊為太皇太后,並再度臨朝聽政,成為了北魏實際的最高領導者,中國當時最有權勢的女人!

為了北魏的長治久安,鞏固自己的權力地位,馮太后恩威相濟,充分展現了她高超的管控、駕馭能力。

其一,嚴懲違法亂紀者。如處決了貪贓不法的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

其二,褒獎清正有為者。如拓跋丕、遊明根、高閭等德才兼備者都得到重用。

其三,培植賢能腹心者。李弈被殺後,馮太后的個人生活依舊我行我素,繼續蓄養男寵。如太原王叡、隴西李衝等。這些人,成了馮氏臨朝時期的心腹。


李衝(像)

此外,重用閹宦體己者。但是,在她臨朝聽政期間,並沒有發生宦官專權、不法的現象。這是因為,馮氏雖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對他們的行為有著明確、嚴格的規定。

《魏書·皇后列傳》說:“(馮)太后性嚴明,對閹官雖假以恩信,待以親寵,決不放縱自流。”

馮氏的臨朝專政是成功的。《魏書•馮太后傳》說:“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

這系列措施,為馮氏後來對北魏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王頭談歷史


北魏馮太后,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jun)的皇后。

她憑藉自己超凡的能力和果敢的手段,以及貴人相助和文成帝的早死,在之後的獻文帝、孝文帝兩朝,長時間掌握實權

馮太后從罪人之女入宮,逐漸崛起。由貴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最終牢牢掌握北魏朝政大權。並在太和年間,推動改制和北魏政權漢化,做出歷史貢獻。

【一】罪臣之女入宮,依靠貴人扶助登上皇后寶座

馮太后出身高貴,是北燕皇族之後。祖父即為北燕皇帝馮弘,而其父親馮朗因為與馮弘的矛盾而逃奔北魏。

馮朗後來因為弟弟在作戰中投降蠕蠕(即柔然),受牽連而死,馮太后也因此被籍沒入宮。

不幸之中的萬幸,馮太后有一個姑姑當時也身在宮中,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嬪妃,位居左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后

有了姑姑左昭儀的照顧,加上馮太后自身所受的教育,進宮沒幾年就成為文成帝的貴人。

接下來,又憑藉自己的聰慧堅韌,偷偷找匠人學習鑄金人,從而一躍而成為皇后,稱雄後宮

這一年(456年),馮太后只不過才十四歲。但成功登上皇后寶座,讓她初步體會到權力誘惑滋味,也為她日後攀登權力之峰埋下了伏筆。

【二】文成帝早死,給了馮太后從後宮走向前殿的第一次機會

和平六年(465年),年僅二十五歲的文成帝駕崩,馮太后二十三歲。

只有十二歲太子拓跋弘(不是馮太后所生)繼位,是為獻文帝,馮太后被尊為皇太后。

此時的朝局也給了馮太后一個接近權力的機會。權臣乙渾手握重兵,野心膨脹謀求篡位

年幼的獻文帝需要馮太后的支持穩定朝局、誅殺權臣,因此二人結成聯盟。

馮太后也不負眾望,設計誅殺了乙渾。憑藉這個功勞,馮太后趁機臨朝聽政,也是她第一次臨朝聽政,第一次手握朝政大權

但隨著獻文帝年齡漸長,對自己傀儡地位不再滿足,竭力擺脫這種局面,因此二人開始出現權力之爭。

此時,馮太后充分認識到自己威望和勢力還不夠,不足以把獻文帝阻擋在權力之外,她決定激流勇退

皇興元年(467年),正好獻文帝的皇長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后便以親自扶養皇孫的名義,還政獻文帝。

這一次垂簾聽政不到兩年,但卻是馮太后日後長期掌握朝政的一次練手和熱身。

【三】撫養皇孫的空閒,順便培植勢力,毒死獻文帝,重登權力之巔

馮太后還政之時,獻文帝其實也不過十四歲而已。獻文帝與馮太后爭權,實際上是獻文帝背後的勢力與馮太后爭權。

而獻文帝背後的勢力是誰呢?就是以京兆王拓跋子推和外戚李惠為代表的勢力,他們在實際上影響著獻文帝。

馮太后對於權力的渴望,與獻文帝之間的爭鬥,讓獻文帝逐漸產生厭世情緒。

471年,獻文帝十八歲,按說正該是親政的好時光。然而,他卻想要禪位給京兆王拓跋子推,希望拓跋子推來對抗馮太后。可見爭鬥之激烈。

禪位京兆王拓跋子推沒有成功,反過來獻文帝就直接禪位給五歲的太子拓跋宏,自己當太上皇

當上太上皇的獻文帝似乎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不僅朝中大小事情都過問,並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對軍隊的控制中

獻文帝如此作為,顯然超出了馮太后的預料,她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策略,決定對獻文帝致命一擊。

延興六年(476年)六月,馮太后利用宮中親信太監,尋機毒死了獻文帝

獻文帝的死去,馮太后登上權力巔峰的最後一塊絆腳石已經不存在。她隨即宣佈再次垂簾聽政,第二次走向前臺。

而這一次垂簾聽政,持續時間達到14年之久,一直到490年馮太后去世為止

這時拓跋宏(孝文帝)已經24歲,正是年富力強,交班還算及時。

第二次垂簾聽政的14年之中,馮太后幹了幾件大事,實行“班俸祿”固化君臣分際,實行“均田制”改變北魏的遊牧生活方式,實行“三長制”充實北魏基層政權統治。

馮太后14年的作為,為孝文帝奠定了一個更加漢化、更加穩定的北魏。


溫水歷史


北魏馮太后堪稱北魏版武則天。馮太后出身北燕王室,北燕滅亡後淪為奴婢,11歲封為文成帝貴人,15歲封皇后,24歲成為皇太后,35歲成為太皇太后,把持北魏朝政20餘年,為北魏改革做出重大貢獻。

子貴母死 北魏一直遵循子貴母死的制度,而馮太后一生無子。456年,文成帝立后妃李氏之子拓跋弘為太子,為防外戚干政,賜死李氏。馮太后以嫡母身份撫養太子。

誅殺乙渾,臨朝稱制 465年,文成帝駕崩,太子拓跋弘即位,尊嫡母為皇太后。乙渾把持朝政、肆意屠殺大臣、無視法度、結黨營私、意圖僭越。馮太后定策誅殺乙渾,穩定朝局;後臨朝稱制,為穩定北魏政權做出巨大貢獻。

逼退獻文帝 馮太后臨朝稱制不到兩年就還政於獻文帝。此後,馮太后在後宮養男寵,獻文帝為此十分不滿。其後獻文帝藉故誅殺馮太后男寵;馮太后忍無可忍,憑藉自己的威望逼獻文帝退位,不久將獻文帝殺害。

改立孫子,再次稱制 馮太后逼迫獻文帝退位後,立孫子拓跋宏為帝,尊獻文帝為太上皇。後因獻文帝禪位而不交權,馮太后藉故毒殺獻文帝。獻文帝死後,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此後北魏政權完全把握在馮太后手中。


古代人物說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人才是第一戰略資源,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人才的 作用。北魏時期,馮太后在治國理政以及選人用人方面 的作為或許會給我們某些有益的啟示。

馮太后(442—490),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出 身於北燕皇族,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她年幼時曾歷經 坎坷,“(其父)朗坐事誅,後遂入宮”,幸而“世祖(北魏太 武帝)左昭儀,後之姑也,雅有母德,撫養教訓”,“年十 四,高宗踐極,以選為貴人,後立為皇后”。公元465年, 北魏獻文帝即位,被尊為皇太后。公元490年卒,諡號 文明太皇太后。她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出色的女政 治家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她曾經兩 度臨朝聽政,執掌北魏政權20餘年,是北魏當時實際的 統治者。在她統治期間,她很重視人才的作用,不僅穩 定了政權,而且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 魏的社會經濟發展,在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過程中寫下 了輝煌的一頁。她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她的選人用人 之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智勇雙全,力挽狂瀾,革除弊政

和平六年(465年),北魏文成帝拓跋 病逝,時年太 子拓跋弘12歲,馮太后24歲。朝廷大權落入太原王、車 騎大將軍乙渾手中。乙渾橫行霸道,獨斷專行,整個朝 政混亂不堪。乙渾甚至盜用北魏獻文帝詔令,大肆殺戮 異己。在短短的43天中,乙渾使自己迅速登上丞相寶 座,位居諸王之上,“事無大小皆決焉”。朝廷一片譁然, 朝臣人人畏懼。在北魏政權岌岌可危的緊要關頭,馮太 後當機立斷,力挽狂瀾,命侍中拓跋丕統兵收捕乙渾,並 將其立即處死,接著便宣佈自己臨朝聽政,使北魏政權 轉危為安。繼乙渾之後不久,又發生了東平王拓跋道符 的武裝叛亂,這次叛亂髮生在長安。馮太后果斷下令鎮 壓,派“司空、平昌公和其奴,東陽公元丕等討道符”,“道 符司馬段太陽攻道符,斬之,傳首京師。道符兄弟皆伏 誅”。這次平叛的成功使北魏政權得到了鞏固,初步顯 示了馮太后卓越的政治才能。

471年,北魏獻文帝禪位於年僅5歲的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因太子年幼,馮太后不得不第二次臨朝聽政。 此時,北魏政權雖已穩固下來,但在長期統一北方的過 程中,因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加上官吏貪汙成風,難民 流離失所,國內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朝廷面臨著嚴重危 機,改革勢在必行。馮太后不顧鮮卑貴族們的強烈反對,突破重重阻力,毅然決然地推行了“均田令”“俸祿 制”“三長制”等方面的改革,並取得了明顯成效。

北魏自建國以後,各級官吏沒有俸祿,由官吏自己 榨取民脂民膏以飽私囊。官吏們為所欲為,無所顧忌, 極盡搜刮之能事,百姓不堪重負,以致怨聲載道。484 年,馮太后審時度勢,從有利於鞏固北魏統治與百姓的 實際利益兩方面考慮,決定實行俸祿制。俸祿制規定: “戶增調三匹、谷二斛九鬥,以為官司之祿。均預調為二 匹之賦,即兼商用。”為了將俸祿制落到實處,馮太后派 人分巡各地,糾正食祿之外的貪贓枉法者。對於違反俸 祿制的官員予以嚴懲,如規定:“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 死。”就連北魏孝文帝的舅舅,秦、益二州的刺史李洪違 反也嚴懲不貸,“班祿之後,洪之首以贓敗”,“受祿者無 不 ,賕賂殆絕”。俸祿制的實行與嚴厲懲辦貪官汙 吏從根本上改變了北魏的吏治,北魏吏治一度煥然一 新。

接著,她在社會經濟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頒佈了“均 田令”,即“今遣使者,循行州郡,與牧守均給天下之田, 還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均田令使農民 分到了土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北方社 會秩序的安定,同時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有所增加。它揭 開了我國土地賦稅制度史上新的一頁,也是世界土地制 度史上的典型範例,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其深遠 的歷史意義不可估量。

馮太后還創立了“三長制”。“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 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三長制”規 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裡、黨各 設一長,合謂“三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催徵賦稅, 管理生產,維護治安。黨長之上是縣令。這種設置,可 以把朝廷的政令通過州、郡一直傳達到每個家庭。“三長 制”的建立,使北魏戶口隱匿現象明顯減少,同時增加了 國家的稅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各級政權的管理,提高 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削弱了地方豪強的勢力,從而增強 了國力。

二、廣開言路,不拘一格,任人唯才

馮太后剛一臨朝聽政,便求賢若渴,開庭納諫,遍求 治道。馮太后由於自身漢文化素養較高,仰慕並推崇堯 舜聖君,並有意仿效之,多次希望群臣“極言直諫”,輔佐 自己成為“堯舜”。為此,她多次下詔徵集利國益民之言。馮太后曾下詔:“……群公卿士,其各勉厥心,匡朕 不逮。諸有便民利國者,具狀以聞。”“自今已後,群官卿 士下及吏民,各聽上書,直言極諫,勿有所隱。諸有便 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風俗者,有司以聞。朕將親覽,與 三事大夫論其可否,裁而用之。”

改革離不開人才的作用,這也是她改革得以成功的 重要原因。她重用一大批滿腹經綸、有治國經邦之才的 漢族士人,如李衝、高允、賈秀、遊明根等,他們成為推動 改革的中堅力量,使改革措施得以推行。這些漢族士人 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儒學大宗,馮太后都不拘一格,量才 而用。他們皆受到馮太后的禮遇,因此均能竭忠盡智。 在當時門第觀念嚴重的情況下,馮太后能大膽地改變習 俗,重用寒門出身的賢能志士,的確難能可貴。這些士 人也是馮太后為北魏孝文帝留下的一筆寶貴遺產,他們 的傑出才幹在北魏孝文帝一朝得到了充分發揮,這是北 魏國力能夠迅速增強的主要原因。這些士人做出的貢 獻為北魏鮮卑族完全融入中華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整頓吏治,減輕刑罰,關切民生

因為官僚是整個統治的根基,北魏歷代皇帝都重視 整頓吏治,馮太后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太和元年(477 年),她下詔:“今牧民者,與朕共治天下也。宜簡以徭 役,先之勸獎,相其水陸,務盡地利,使農夫外布,桑婦內 勤。若輕有徵發,致奪民時,以侵擅論。”“(太和五年三 月)癸亥,講武於雲水之陽。所經,考察守宰,加以黜 陟。”對於地方大員,她或親自考察,或分遣使者考察,無 時無刻不想著如何提高官吏的治民水平。

在北魏統治尚未完全穩固的情況下,流民、饑民數 量很多,百姓起義暴動時有發生,因此,其刑罰還是比較 重的。馮太后也注意到這一點。太和元年(477年),她 下詔:“刑法所以禁暴息奸,絕其命不在裸形。其參詳舊 典,務從寬仁。”“太和七年十有一月,詔曰:‘朕惟上政不 明,令民陷身罪戾。今寒氣勁切,杖棰難任。自今月至 來年孟夏,不聽拷問罪人。又歲既不登,民多飢窘,輕系 之囚,宜速決了,無令薄罪久留獄犴。”從“不聽拷問罪 人”來看,詔書則頗有關懷百姓的意思。馮太后實行抑 制豪強的政策,提倡節儉,設常平倉,以救匱乏,保護農 民的生產積極性,確保北魏“公私豐贍,雖時有水旱,而 民不困窮”。這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不僅緩和了社會階 級矛盾,也穩固了北魏政權,因此,北魏王朝呈現出“百 姓殷富,年登俗樂”,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從長計議,言傳身教,重視教育

作為一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馮太后深知改革 成功決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會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時 間的推廣和鞏固,因此,培養與自己思想一致並能繼承 自己事業的接班人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她可謂費盡心 機。北魏孝文帝自出生起就由馮太后“躬親撫養”。她 儘可能地讓他學習和參與治國方略,隨時隨地接受磨 煉。如“二月辛巳,帝、太皇太后幸代郡湯泉,問人疾苦”。馮太后讓孝文帝學習“儒家經典”“史傳百家”以及 當時流行的佛教文化,這些都給北魏孝文帝以思想上的 薰陶。她不惜花費精力,親自撰寫勸誡之類的文章,可 見她對北魏孝文帝思想教育的重視。作為最高統治者, 她的做法非常難能可貴。馮太后還把朝中大臣利用起 來,經常引導北魏孝文帝向博學多識的漢族大臣們請 教。太和十年(486年),馮太后有意把北魏孝文帝推向 前臺,培養其執政能力。在馮太后討論、處理政事時,一 般都讓北魏孝文帝參加,且漸漸以北魏孝文帝為主角。 在生活作風上,她“性儉素,不好華飾”,不貪圖奢侈享 樂,一切以國事為重,身教更勝於言教。北魏孝文帝“雅 好讀書”“手不釋卷”,都是馮太后言傳身教的結果。她 竭力利用各種機會從不同方面培養北魏孝文帝,尤其是 太和九年(485年)後,更是著力把他推向前臺。馮太后堅毅的性格和卓越的膽識,對北魏孝文帝影響很大。

她對皇室成員的教育也相當重視,於京師“置學館, 選師傅以教諸王”。如在《魏書·咸陽王禧傳》中,記載了 馮太后對皇室王孫教育的安排。馮太后令曰:“自非生 知,皆由學誨,皇子皇孫,訓教不立,溫故求新,蓋有闕 矣。可於閒靜之所,別置學館,選忠信博聞之士為之師 傅,以匠成之。”史書上記載了馮太后親自寫的文章《勸 戒歌》中,有“君則亡逸於上,臣則履冰於下。若能如此, 太平豈難致乎”之語,意為人君若貪圖安逸享樂則會亡 國,而輔佐人君的大臣們則應如履薄冰,只有這樣才能 輔佐好國君,治理好國家。這可謂是馮太后自己治國經 驗的總結,同時也是她對大臣們的殷切希望與教育。當 時大臣高允這樣評價馮太后:“誨而不倦,憂勤備於皇 情。”馮太后不只在中央辦學,在地方各郡也普遍設立了 學校,並置博士、助教,以儒家經典教育青年,讓北魏接 受先進的漢族文化,對鮮卑族漢化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執政 20 餘年中,馮太后顯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才 能和遠見卓識。在聽政之初,她能夠當機立斷,任用強 悍的將領去平叛,使北魏政權轉危為安;在統治穩固以 後,又能審時度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發展經濟;同 時,她知人善任,廣開言路,但對貪官汙吏決不手軟。她 還從長計議,言傳身教,精心培養繼任者,使她未竟的事 業得以延續,並使北魏國力在她去世後達到極盛。她以 自己的才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鮮卑族漢化 進程,為北魏孝文帝深化改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 在鞏固北魏政權,促進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馮太后功 不可沒。她精心培養的繼承人北魏孝文帝更是歷史上 少有的英明君主。在治國之道上,她為後人提供了有益 的借鑑。

關於這個問題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杭州刺史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少數幾個能統治男人的女人,北魏馮太后就是其中一個。那麼她是怎樣一步步走上權力的巔峰的呢

北燕皇室之後,淪落為北魏的奴婢。

馮太后的祖父馮宏是北燕最後一個皇帝,北燕被北魏滅了之後,她的父親投降了北魏,被封為西域郡公,後來牽連一起案件被殺,馮氏被沒入宮廷當奴婢。幸好她的姑母馮昭儀對她很是照顧,才不至於過得很艱苦。姑母馮昭儀像母親一樣關愛馮氏,還不忘教她習字唸書。馮氏聰明伶俐,學的東西很快就掌握了,並且對宮中的禮儀和宮廷內部的形勢及政治態度有很深的理解,為她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才貌雙全被立為後。

到了10歲左右的時候,氣質非凡的馮氏被當時還是太子的拓跋濬看上,選入太子宮。後來,拓跋濬即位後,是為文成帝,封馮氏為貴人,但一直沒有兒子。不過她跟文成帝拓跋濬的感情非常好,在文成帝即位第四年,馮氏就被立為皇后。文成帝很有作為,知人善用,一改往日少數民族政權排斥漢人的做法,當時有大量有才能的漢人被委以重任,這對馮氏日後推行漢制有非常大影響。


文成帝的長子拓跋弘被立為太子,當時還不到兩歲,按照北魏“子貴母死”的規矩,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被賜死,所以拓跋弘就交給皇后馮氏撫養,馮氏對拓跋弘視如己出,非常疼愛。


公元465年,年僅二十六歲的文成帝去世,拓跋弘即位,是為北魏獻文帝,馮氏就被尊為馮太后。

狠心殺子奪權。

拓跋弘雖然是皇帝,但當時只有12歲,還不能處理朝政,由丞相乙渾輔政。乙渾面對孤兒寡母,有想取而代之的想法,雖然馮太后之前沒有參與朝政的經驗,但收到乙渾有叛亂之心的密報時,果斷採取措施,秘密聯合其他貴族和朝臣,殺掉乙渾,登上了政治舞臺。此後,她宣佈由她來臨朝稱制,把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過了幾年,拓跋弘長大了,有了處理朝政的能力了,馮太后就歸政於獻文帝拓跋弘。拓跋弘一親政,就來個大換血,把馮太后原先的人馬都給換了,而且還殺掉馮太后的男寵李奕。這下激怒了馮太后,於是對拓跋弘施加壓力,才十八歲的拓跋弘便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拓跋宏(也就是後來的孝文帝),自己當上了太上皇,但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拓跋弘與馮太后的母子情越來越淡,關係越來越疏遠,終於在公元476年,馮太后殺心起了,派人毒死了23歲的太上皇拓跋弘。


輔佐孝文帝。

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掌握政權,這次的她吸取教訓,事無鉅細全都自己決斷,在朝廷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當時的北魏的官員是沒有薪俸的,官場貪汙成風,她就效仿漢法,實行俸祿制,發給官員俸祿,並規定以後貪汙一匹布也是死罪,大大減少了社會的貪汙腐敗。除此之外,馮太后還推行一系列的漢制,在馮氏的影響下,孝文帝親政後也大力推行漢制,將北魏逐漸帶往一個文明的國度。

馮太后就是這樣,一步步登上政治舞臺,掌握了最高的權力,是一個很有魄力和政治才能的女人,對北魏的歷史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歷史小師妹


其實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想要走上權力巔峰,首先是絕對不能傻白甜!其次是鐵石心腸有謀略。有了這兩點,之後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才有可能成就一位站在巔峰的人。

如果說武則天不愧是千古第一女帝,那麼北魏的這位文明太后絕對就是千古第一後。她和武則天在我看來,都有著十分相同的特質。而幾乎歷朝歷代成功的巔峰上的人也都有這些特質。就是情緒的波動不會太大,非常的理性,且不擇手段。

文成文明馮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鮮卑化漢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

其實文明太后在早年的時候也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雖然是郡公之女,可惜在北燕滅亡之後,就被迫成為奴婢。之後遇到了文成帝,不知道是不是真愛,總之,從奴婢一步步的走上了皇后的位置。之後又獲得了太后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兒子和自己有了嫌隙的時候,鐵石心腸的選擇殺害了兒子,自己獨攬朝政。

我覺得之前的宮廷鬥爭真的沒有詳細說明的必要,最重要的就是和兒子有了嫌隙之後敢於殺了兒子,自己總攬朝政。這一點,不是一個有魄力的女政治家是做不出來的。畢竟舐犢情深,連這種感情都能遺忘,不成功幾乎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她不是一個昏聵的女人,她統一了北方,還改革了制度,深刻的影響了之後的隋唐,就算是孝文帝也是她一手帶出的。

我覺得正是因為她非常的理性,且性格堅毅和冷血。否則根本沒有辦法在宮廷的廝殺中活下來並且成功。


福子說歷史


北魏馮太后執掌北魏政權二十多年,實行了大量社會政治改革,使國力達到鼎盛。馮太后既有政治上的鐵腕,又有生活中仁厚的一面,雖然她曾虐待過年幼的孝文帝,但最後還是被孝文帝觸動柔弱的母性而善待他,有慈育孝文的美名,且馮太后對孝文帝影響深遠,培養了一代明主,對促進民族融和及文化交流發展有較大貢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很多都借鑑了馮太后的改革措施。馮太后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對北魏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她大力的提倡漢人文化,推動經濟改革,將北魏的遊牧生活逐漸向更為先進的農業生活轉變,為之後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礎。此外她還整頓朝綱,在孝文帝期間學習漢人實行俸祿制,讓北魏上下的文武百官有了固定的經濟來源,極大的減輕了貪汙腐敗現象的發生。




草上肥貓


公元465年5月,北魏獻文帝拓跋浚去世,小皇帝拓跋弘繼位,馮太后從皇后榮升太后。隨後,北魏丞相乙渾謀逆,把持朝政、屏蔽宮中與外界聯繫、矯詔誅殺反對他的大臣。百官震恐,計無所出。

此時的馮太后因之前拓跋浚葬禮時曾想投火自殺而受傷,應該還在後宮養傷。然後歷史出現了戲劇化的轉變,公元466年3月,乙渾被拓跋丕、隴西王源賀和牛益領軍捕殺。《魏書》明言,捕殺乙渾的幕後策劃者就是馮太后,但並沒有記錄馮太后到底是如何謀劃的。

封建王朝,皇室要殺一個大臣有多難呢,需要馮太后“謀劃”什麼?這就要回頭去看乙渾謀逆過程了。首先,乙渾貴為丞相,且曾為驃騎大將軍,他在軍方的實力有多大就是個問題,殺得不好就是天下大亂;其次,乙渾能矯詔誅殺無數大臣,就必有黨羽,且在乙渾專權的這段時間,我們還可以看到朝廷調動、選拔了很多地方官員,乙渾一死,這些人會不會反?最後,乙渾因為與宮中宦官尚書勾結,才能做到屏蔽宮中與外界的聯繫,馮太后又是怎樣悄無聲息的謀劃,然後安排一支軍隊突襲捕殺乙渾,而乙渾全無察覺的?別忘了,馮太后除了遠在羌氐部落的哥哥馮熙以外,根本沒有親人,也不會有外戚力量可以動用。

然而,馮太后就是這樣看似毫不費力的誅殺了乙渾,且根本沒有引起朝廷與國家動盪。

秋後算賬——馮太后的誅心計

公元466年3月,乙渾被捕殺,並誅三族。馮太后宣佈第一次臨朝聽政。然而乙渾給馮太后帶來的麻煩還有——乙渾餘黨怎麼辦?

按照北魏慣例來說很簡單——殺。不僅殺乙渾謀逆的從犯,而且必須是滿門抄斬、誅三族之類的。但殺了以後怎麼辦呢?北魏本就缺人才,都殺了誰來治理國家?漏殺了、殺晚了怎麼辦?肯定會有從犯怕自己被殺,起來造反,這將又是一場禍亂。

當然,還有一個解決方案——赦。宣佈赦免所有乙渾從犯,或者殺幾個主要從犯,其他人都赦免了,但這還是有問題。這不就是向上下官員證明自己這對孤兒寡母好欺負嗎?以後還有人造反怎麼辦?對於那些忠於皇室的忠臣怎麼交代?而且你只要殺一個主要從犯,以後朝堂上必然有人會以此彼此攻訐,說這個是主要從犯,該殺!說那個也是主要從犯,該殺!這下北魏不還是亂嗎?

但是,馮太后的選擇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冷處理,當什麼都沒發生。從馮太后臨朝聽政第一天開始,她就根本不提還有乙渾餘黨這回事。馮太后甚至不管你的官位、爵位是不是乙渾違法提拔的,反正就自顧自處理政事,你只要已經在這個位置上了,那你就幹好自己那份活。

然後,那些乙渾餘黨的心就徹底亂了。誰都知道謀逆是死全家、死全族的大罪,但馮太后居然不說殺也不說赦,啥意思呢?那些有權有勢的高官,估計心裡想的是馮太后母子柔弱,自己地位重要,所以不敢動自己,此時乙渾剛死,自己造反肯定沒能力,那就安心幹活吧!但還要時刻提心吊膽的防著馮太后給自己下套子,找後賬。而那些官小的日子就難過了,只能賣命幹活,希望將功贖罪,期待以後朝廷找後賬的時候,能念自己個好放過自己。至於造反根本不用想,一千個人一千個想法,根本聚不齊那實力。對於乙渾餘黨來說,馮太后的冷處理這就是徹底的誅心。

對於乙渾餘黨來說,頭頂懸著一柄利刃,自己沒法躲,但它又不落下,這種心理折磨是無比殘忍的。而馮太后心裡也很清楚,乙渾餘黨不處理是不行的。如果不處理,一則無法向忠臣肱骨及天下人交代;二則,百官心裡折磨久了,逐步真的勾連一氣,還是會導致國家動亂。

公元466年8月,就在乙渾餘黨大約被煎熬了5個月後,朝廷突然下達一紙對乙渾餘黨的處理詔書。詔書首先言明免除乙渾餘黨的罪行,但大家必須如實寫一份檢討書交給朝廷;如果你的爵位是與乙渾勾連詐取的,削爵,如果你的祖輩、父輩是通過錢財購買的爵位,不準子孫繼承;如果你的官位不是因為勞苦功高,而是被乙渾違法越級提拔的,一律降回原來的官位。最後詔書警告說:如不如實上報,將以“大不敬”罪論處。“大不敬”罪怎麼處理?謀反就歸為“大不敬”,北魏的處理方式一般就是滿門抄斬或者誅三族。

此時的馮太后估計早已悄悄地完成了所有調查,但偏讓官員自己交代。而對於已煎熬了5個多月的乙渾餘黨來說,這還叫處罰嗎?簡直是天降甘霖啊!史書沒有記載此令頒佈後,最終是否有官員不如實上報,並被以“大不敬”罪處死的。但可以想見,此令一處,一定有官員在上報材料中將自己三歲偷看隔壁小姐姐洗澡的事情都交代了的;也一定有隱瞞上報被滿門抄斬的。不過都不重要了。

馮太后一招誅心計,徹底平息了乙渾篡權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後遺症。相信無數官員一定都在心裡大呼過:“皇上仁慈,太后英明。”從此以後,馮太后大權獨攬,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雲暗雪山


誅殺北魏權臣乙渾,穩定北魏政權,興文教,初現政治家本色,恢復官員俸祿制度,均田制,強化基層政權建設的三長制!這些謀略和措施將整個北魏政權抓在手中,走上權利的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