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那些年,上海有種婚房叫鴛鴦樓

那些年,上海有種婚房叫鴛鴦樓

黃浦區集管局鴛鴦樓

然而現在鴛鴦樓的狀態和它的名字恰恰相反,在城市中顯得那麼的不合群。曾經的鴛鴦樓給“鴛鴦”們提供了一個遮風避雨的港灣,成為一代人的甜蜜回憶。

那些年,做夢都想“給愛一個家”

上世紀80年代初,住房形勢嚴峻的上海,迎來了知青返滬的高峰。據統計,當時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積僅為4.3平方米。為了解決“住房難、結婚難”的問題,1982年,上海建成了全國第一棟鴛鴦樓。所謂“鴛鴦樓”就是蝸居年代大齡青年的結婚過渡用房。它讓只能逛馬路談戀愛的戀人們終於有一天可以結束愛情的長跑,它讓外灘情人牆邊看黃浦江潮漲潮落的情侶們看到了有房結婚的希望。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當年第一棟鴛鴦樓新儷公寓外景

相戀容易結婚難位於上海普陀區志丹路上的新儷公寓看上去很普通,也蠻老式的,不過在當年,這棟樓的名氣卻是很大的,它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上海所建造的第一幢鴛鴦樓。1983年2月9日,一批無房的大齡青年入住進這第一幢鴛鴦樓,陳家俊夫婦就是第一批入住的上海市民之一。雖然30年過去了,當年的小鴛鴦也已成了老鴛鴦,但是當年入住鴛鴦樓的種種往事,卻依然刻骨銘心。

陳家俊和沈月英原先是住在同一個弄堂裡的鄰居,後來在里弄一個大姐的牽線搭橋下,他們從鄰居變成了戀人。陳家俊家裡有兩間房,一間父母住,一間他與兩個弟弟住,如果他要在家裡結婚的話,兩個弟弟就無處可住了。因此,他們倆的戀愛一直從上世紀70年代談到了80年代,無法結婚。

入住鴛鴦樓,大齡青年時髦“閃婚”

當時的上海,三代同室、四代同堂的情況比比皆是。結婚無房,成了陳家俊和許多熱戀青年最頭疼的事情。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上個世紀上海兩灣一宅居民的晚餐

而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結婚率就像放在熱水裡的溫度計一樣飆升。有一個數據統計,僅1981年,上海的結婚率就高達4.8%,也就是全市差不多每20個人中間就有一對青年男女結婚。但很多人只是婚姻的“本本族”,他們領了結婚證,不知什麼時候可以結婚,因為新房還不知道在哪裡。

從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裡,上海先後有110萬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少小離家老大還,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期,知青大返城,回到上海的他們,都已經到了大齡晚婚的年齡,但是,沒有房子結不了婚。喜從天降鴛鴦樓由於眾多的大齡青年無房結婚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社會問題,當時上海市和各區的政府決定特事特辦,探索建造一批結婚過渡用房,租賃給大齡青年結婚戶。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西凌家宅,是典型的危棚簡屋地區

正所謂欲問佳期未有期,待到喜從天降時。1983年的一天,陳家俊從《新民晚報》上看到普陀區要建造第一棟鴛鴦樓的消息,於是就跑到普陀區政府去申請登記。

申請登記是有條件的:首先必須是大齡青年,其次家中確實無房的,最重要的是單位要能夠分房。為此申請登記者的單位要出具書面擔保,以保證優先分房給本單位登記人。

八十年代“夢幻之屋”

第一幢鴛鴦樓只有132個單間,每間房的居住面積是11.4平方米,卻吸引了幾千對的大齡未婚青年前來報名登記。據統計,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上海全市有11萬對大齡男女青年因為沒有房子而結不了婚。可令陳家俊和沈月英沒想到的是,他們在幾千對大齡未婚青年中勝出了,拿到了鴛鴦樓的“入場券”。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首批入住的小鴛鴦們在11平方米的小屋內開始了他們的幸福生活

陳家俊依然能夠準確回憶出房內的構造。一個約1平方米的獨用衛生間,有一隻抽水馬桶,還能放得下一隻水桶,他們可以提著水進去沖澡。約2平方米的廚房,只容得下一個水斗和單眼灶並排擺放。為了解決熱水問題,鴛鴦樓的門房特地升起了3個爐子,每天為這些小夫妻們燒水。小鴛鴦們早上帶著空的熱水瓶下樓,晚上提著裝滿的熱水瓶上樓,一瓶水一分錢。

房間內更是“頂級配置”,他的房間在410,朝南,正是最好的樓層,最好的朝向。更令人羨慕到咋舌的是他們帶來的“嫁妝”——一臺紅燈牌收音機、蝴蝶牌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當然還有當時憑結婚證才能購買的傢俱五件套。他們還有一臺售價998元的金星彩電——這個價格相當於當時一個人27個月的工資。

一生最快樂的回憶

對於小鴛鴦們來說,能在這棟鴛鴦樓裡白頭到老,是一個最美的夢。鴛鴦樓這是解決大齡青年結婚無房的“過渡”,並不是“歸宿”。鴛鴦樓有個很好的“退出機制”。在入住前,夫妻雙方的單位都必須和區政府簽訂協議,承諾在兩年內為員工解決住房問題。

因此,新儷公寓的租賃期規定是一到兩年,每平方米居住面積的平均月租金是1.14元,這相當於當年一般住房租金的四倍半左右,如果到了期限還不遷走,住房的租金就要上浮50%,這種價格槓桿的機制保證了租客們不會有租無還,也確保了結婚過渡房的良性循環。

約一年半後,紡大依約分了房,陳家俊夫妻倆搬出了新儷公寓。

再後來搬過幾次家,工資越來越高,房子越換越大,但夫妻倆都覺得,當初在鴛鴦樓裡的那一年半,住著11個平方米的房子,拿著36塊的工資,卻是這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今天,新儷公寓還在,

外觀只是封了陽臺和加上了空調位置,但用途上早已改為短租房。

如今這座鴛鴦樓還叫新儷公寓,但樓裡的居民不再是清一色的新婚夫婦了,而是面向所有需要租住房子的人們。“新儷”這個樓名已經成為了一種回憶和紀念,也成為了曾經的鴛鴦夫婦給孩子講過去故事的地方。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位於浦電路48弄3號的昔日鴛鴦樓在一個小區的一角

儘管上海的一些區、縣建造了一幢幢鴛鴦樓,但眾多大齡青年的住房問題單靠政府還是難以解決,於是上海的很多企業克服重重困難,自籌資金或集資聯建了一些面積不等的鴛鴦樓。一對又一對新人在那些由老廠房或舊宿舍改造成的鴛鴦樓裡組建起了幸福的小家庭。

那些年,上海有种婚房叫鸳鸯楼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