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你是女孩。

你可能想成为安吉丽娜·朱莉,或者想成为昂山素季;或者你想成为石原里美式的甜蜜咖啡女孩…成长过程中,各式各样的偶像都装饰着你想要通往的道路。

但很少有女孩想成为自己的母亲一样的人。

女孩们在一起聊天,常常会讲起自己和母亲进行的某种“战争”。

以母亲为线索去观察许多女作家,你会发现一条有意思的隐秘的路径,这条路径佐证了她的人生、爱情,并在创作中投下阴影,甚至形成某种驱动。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谈到,我们是通过我们的母亲来思考的。

看完她们的案例,也许你会想起一些自己: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母亲临终在欧洲写信来说:现在只想再见你一面。

张爱玲没去,只寄去了她一直想还的钱。

为什么会这样?

本来她有个大家都羡慕的母亲。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黄逸梵十分貌美。

她出身名门,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掌管江南五省军权)黄翼升的孙女。

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的她,上世纪20年代就出国留洋,跟徐悲鸿、蒋碧微等都熟识。

一开始,小张爱玲也崇拜妈妈。

小时候,张爱玲画小人,画里唯一的成人永远像她母亲:纤瘦,尖脸,铅笔画的八字眉。在张爱玲的创作中,那种对精致生活的描摹、洞察与挑剔,无一不透露着母亲在她生活方式中制造的美学影响。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对儿时的张爱玲来说,母亲属于自由、光明;而父亲,就是八股文、鸦片、腐朽的代名词。十六岁时,一直跟在父亲身边的张爱玲逃到了母亲住处。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与心中神圣母亲朝夕相处后,剧情却有了反转:

那个存在于张爱玲憧憬中的女神般的妈妈,逐渐显露出了严苛、急躁、自私的模样。

张爱玲开始陷入一个成长期的女孩常常叩问的问题妈妈是不是不爱我?慢慢的,问题的结果已经不重要,而伤害已经在反复叩问之中凝固下来了。

张爱玲曾抱怨,“妈妈吻过那么多男人的胸膛,却不曾吻过我的脸颊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在乎母亲的评价,偏偏被夸忠厚老实时,母亲补刀:忠厚是无用的;

在张爱玲生病时,会口不择言地说她活着就是为了害人。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当时,黄逸梵与美国男友回国,张爱玲的投靠对她的经济和感情都产生了不少干扰,她有意无意在张爱玲面前透露这种巨大的牺牲感

当张爱玲是贫苦学生,蹭着修道院的食宿,母亲却住在香港最繁华的酒店。苦学生在香港大学好不容易拿到了奖学金,她兴冲冲拿给母亲看——

结果800块全成了母亲一夜赔上的赌资。

这给张爱玲造成了极大的幻灭感。

张爱玲开始卖文为生之后,一心想着存钱,然后把这些年用过的母亲的钱,全部还给她。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说黄逸梵不关心女儿,是不公平的。她为她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让她学习英文和钢琴。

但她做这一切,都在向张爱玲强调:你要足够优秀,你要对得起我的付出

优秀的父母总是试图给子女他们认为最好的,却忽视了亲子之间最原始的需求——亲密

而这位不如意的母亲也有着另一个不如意的童年——

作为妾室之后,黄逸梵从小生活在大家族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之中,她曾对张爱玲说:“我小时候,你外婆说话稍微重一点,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她没有被温柔对待过,她也不知道怎么温柔地去对待在乎的人。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28岁时,黄逸梵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决定挣脱旧式婚姻的枷锁,出国留学。

为了走得更远,她必须实现情感隔离,而后这种情感隔离也就这样延续了下去。

张爱玲曾回忆,九岁被牵着过马路,母亲犹豫着,感觉到有牵她的必要。而一到了人行道,母亲立刻放了手,敏感的小女孩感觉到了来自母亲的抗拒。

连牵次手都那么不愿意吗?

越是渴望这份爱,因得不到而成的恨就越强烈。

母亲去世后,张爱玲独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场。直到两个月后,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

她曾对他人为母亲辩解,说母亲不断失败又再重复的恋爱模式并不是滥情,“她只是想要被人爱。”她定然是不想要重蹈母亲的爱情困境覆辙的。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但她还是慢慢变得越来越像母亲。她的那种同样的生硬、伤人的锋芒与尖刺,也同样在她的爱情中投下困难。

张爱玲不愿意生孩子。

她曾透露,因为她自己是这样一个“狠毒”的女儿,如果她有孩子,那孩子说不定也会如此对她。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专栏作家宋涵曾谈到,“与儿子不一样,在母亲老去、女儿长大的过程中,女儿会以天然的女性视角,来观察她眼前这个女人的命运;母亲是她了解“女人”是怎么一回事最近的模板。

我们从小暗暗在心中发誓,发誓不要学来母亲身上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节俭,世故,屈从,人云亦云。

我们以为自己总有一天能挣开所有被上一辈附加在身上的枷锁,挣开宿命。我们记得自己第一次乘上火车离开家乡,离开原生家庭,在大学里快活地谈论自由、谈论女权,谈论丁克,谈论一切时髦的事物。

但那些被你扔的远远的东西,在你的人生中,总要慢慢捡回来。

就像柯尔·波特歌中的歌词中所唱的:

为什么说与母亲的关系,折磨了张爱玲一辈子?

而它早已成为了你的皮肤。

来评论里,

聊聊你和你的母亲吧。

能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有故事要讲。

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王丽丽,追寻传统母亲的记忆:伍尔芙和莱辛比较研究

余斌 《张爱玲传》

闫红,《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宗亚琴,《伍尔芙对母亲的复杂情愫》

宋涵,一个优秀却不快乐的母亲,对张爱玲的影响

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弗吉利亚· 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利亚· 伍尔芙《到灯塔去》

多丽丝·莱辛《我的皮肤之下》

多丽丝·莱辛,《我的父亲母亲》

库切,《论多丽丝·莱辛和她的自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