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好仁不好學的後果,聽臺灣哲學教授傅佩榮解讀《論語》有感

大家好我是樂智,是一個愛好傳統文化的奇葩。今天聽傅佩榮教授講《論語》的一篇“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很有意思,下面分享一段:

好仁不好學的後果,聽臺灣哲學教授傅佩榮解讀《論語》有感

孔子說,一個人喜歡仁德、喜歡行仁,但是不喜歡學習的話,他的後遺症就是愚笨。

為什麼我們喜歡做好事,卻很容易受騙…,因為我心存善意嗎?

我喜歡做好事,別人可能就利用我這個心態,跟我說有什麼人需要救助啊,他生活環境很慘了……那我真的很感動,我就救助了,最後發現是騙局。

今天就時代,因為手機流行,那用手機詐騙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那這個時候呢,就要看你自己能不能判斷……

所以我們儒家教人做好事,絕不忽略你需要有什麼呢?智慧!

要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孔子講自己的時候強調,四十歲的時候呢,兩個字叫做“不惑”

沒有任何迷惑,你要騙他絕不可能。

好仁不好學的後果,聽臺灣哲學教授傅佩榮解讀《論語》有感

當然孔子也是很善意的,儘量做自己該做的事。但是說到人與人相處的話呢,你要相信一個人,就要先了解這個人是誰……你不能把路邊的人都隨便相信,那是很冒險的,可能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比如說我自己,就曾經有好幾次被騙的經驗。都是被認識的人,被朋友騙啊。那騙的錢之後呢?不還了……說是借的,結果最後就沒有下文了。

那怎麼辦呢?我從此以後對人性失望了嗎?以後任何人跟我說要借點錢週轉的時候,我會懷疑他有壞的動機嗎?不會的,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就變成我誰都不相信了。

所以我們千萬要記得,我們也許被少數幾個人欺騙,也許上過當……但千萬不要因此讓自己內心變得非常的酸,好像是我太委屈了,以後呢我誰都不相信。

這樣一來的話呢,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這樣,一方面我們被騙已經損失了一些金錢,另一方面我們又損失了內在本來的平靜的心、對人性向善的一種信念。那不是雙重損失了?

好仁不好學的後果,聽臺灣哲學教授傅佩榮解讀《論語》有感

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受苦受難之後,他不要因此改變他對人性的信心。

比如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呢,很多猶太人啊都被迫害。他們被關在集中營裡面,被迫害死了六百多萬人……而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呢,很多猶太人就對宗教喪失了信心。

說我們信上帝信了幾千年,而且猶太人是最相信上帝的民族……他們認為自己是選民,是上帝特選的,而現在居然被迫害了?

所以很多猶太人在得到解放之後呢,就喪失了他的信仰……但是有一個人出來呼籲,他說你不能第二次讓希特勒得勝。他去殺了我們這麼多同胞,如果我們因此又放棄了信仰,不是雙重損失嗎?

一樣的道理,我們對於活在世間應該怎麼做?從儒家的思想裡面,可以延伸想到其他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情況下的遭遇。

要記得,別人有他的惡意或者有他的這個想法,那他的事情。我們還是要保持真誠的心,保持對人性基本的信念,否則損失的反而是我們自己……

好仁不好學的後果,聽臺灣哲學教授傅佩榮解讀《論語》有感

不知道大家看過傅佩榮教授這段演講之後有何感想?而我對傅教授的國學修養是一直非常敬佩的……我在被騙之後,也依然相信人性向善的信念,只是暫時不能理解人性與宗教怎麼混為一談的?

大家知道科學的精髓是“懷疑一切”,那麼我斗膽懷疑孔子所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可能並不準確,因為曾經有過很多善良的大學生甚至工程師去迷信了邪教……而人要有智慧,才能夠既正確又快速地解決問題。

所以我想,可能是“好仁而不好智其蔽也愚”更接近真理。因為人生最好的意義,不是苦求名利或獻身迷信,而是為了真正幸福……

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智慧和修正言行而讓自己和別人都生活得更美好,才能進而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