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我是個拙劣的裁縫嗎?”一位杏壇新兵的教學思行丨成長

作為一名工作沒多久的教壇新兵,我經歷了從學生到教師角色轉換時的各種不適。

入職前,我以為大學裡接觸到的那些課本上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可以得到毫無保留地應用與施展,內心湧起一股挽起袖子大顯身手的幹勁。然而事實是,當我懷揣美好願望坐等開花結果的美好景象時,卻猛然發現,理想如此"豐滿",現實如此"骨感"——學生是一個個鮮活而獨特的生命個體,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和思維,他們也同樣經歷著來到新環境的不適和青春期成長過程中的思想震盪。我企圖用大學課本里的知識與方法去規範一切,卻發現現實遠沒有那麼簡單。我彷彿是一個拙劣的裁縫,只會裁製同一種款式、同一個尺碼的衣服,卻妄圖讓所有人都穿得合適、穿得滿意,於是,失落與困惑在所難免。

“我是個拙劣的裁縫嗎?”一位杏壇新兵的教學思行丨成長

本文作者原雪在上課

我想,我的困惑恐怕不是個例,而是新教師們的普遍遭遇。王小波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因此,當我們面對複雜的現實,心灰意冷,抱怨與自責顯然無濟於事,只有改變自己"無能"的現狀,從自我的調適做起才能逐漸擺脫無助。

我在大學時養成的習慣是追求文本分析的深入,以為只要挖得深,自然會打動學生,然而,當我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時,臺下的學生卻表現出茫然的神情,課堂氣氛顯得索然而沉悶。後來,我去聽了學校一位老教師的課才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位老師講話從來不引用艱深的術語,全用大白話,其中還充斥著幽默的逗樂,臺下的學生會心地呲著牙笑,而在老師神情變得嚴肅的關鍵時刻,他們又都能收起笑顏,動筆記錄。一堂課下來氣氛和效率雙管齊下,令人驚奇。至此,我才意識到文本的挖掘與分析固然重要,但教學語言的幽默和課堂的控制力同樣重要,方式有時超越了內容。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的求知慾很強,但耐力、毅力和生活閱歷都不如成人,這決定了教師的語言必須平易、幽默、生動才能讓深刻的思想流進他們的心裡——但我們往往將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歸咎於學生。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導致我們受挫的原因並非完全來自於外部,而恰恰來自於我們自己,也提示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永遠比抱怨現實更有價值。

當我們能夠平和地接受現實,並努力貼近、理解它時,也就度過了最危險的時期了,接下來要做的是務實。新教師在教學上勇於大膽嘗試新教育理念,一招一式看似學得有模有樣,但實際上花拳繡腿,學生能力的落實浮在空中。當我們被那些酷炫的招式深深吸引時,卻忘記了那些有聲有色、流暢自然的課堂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文本的定位、節奏的安排、課堂的調控、語言的表達都需要深厚的底蘊與經驗作為支撐。認識到這些以後,在講解《詩三首》介紹五言詩時,我重溫了古典詩歌的發展脈絡,做到舉重若輕,幫助學生感悟到五言詩古樸自然的風貌;講解《記念劉和珍君》時,我查找資料,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勾勒出那段紛繁複雜的社會圖景,再簡明、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地傳達給學生,學生方能體會魯迅先生的吶喊疾呼、良苦用心;講解文言語法時,我帶領學生深浸於古人語言表達的情境當中,清晰平易地講解句法概念、分析句子結構……當我深入到具體的備課與教學時,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正是內功不足的表現。習總書記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講話中提到"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學生往往可以原諒老師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老師學識淺薄。"因而,作為初入杏壇的新教師萬萬不可只學些漂亮的招式卻忘記了內功的修煉。

我現在看來,畢業之後工作實踐中的一切困惑、糾結、不安都來源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當我們發現理想不能適應現實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迅速拋棄它,而是應該努力尋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點,以恰當的方式讓兩者實現有效的彌合與嫁接。在我們不斷地調整與適應中,許許多多的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也因此應運而生。

"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這是陝西省語文特級教師李亮在西安中學新教師入職培訓中提到的里爾克的一句話。這句看似消極的話,實則包含許多積極的成分:我們不求張揚、炫麗的凱旋,但求平和、務實的堅守,讓理想之花植根於現實土壤。


作者:原雪(陝西省西安中學語文教師)

“我是個拙劣的裁縫嗎?”一位杏壇新兵的教學思行丨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