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重慶濯水古鎮


濯水古鎮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境內,距黔江主城26公里,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國道319線穿境而過,距舟白機場26公里,交通便利。

濯水初稱“白鶴壩”,元明之際屬酉陽土司轄地。重要的商業地理位置,使濯水自古以來便成為重要的驛站和商埠,自清代後期起,該地便已成為川東南驛道、商道、鹽道的必經之路。

古鎮曾以“白鶴壩”、“濯河壩”為名,總體格局為“一堤二街三宮六院”,街巷保留完整。

古鎮內文化積澱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河古戲、西蘭卡普等民間工藝交相輝映,碼頭文化、商賈文化、民族及民俗文化等源遠流長。

廊屋內設有長長的坐凳,部分廊橋旁設有店鋪,行人可以買到點心充飢,大多廊橋旁設有供行人免費飲用的茶水,為風塵僕僕奔波在古道上的人們提供瞭解渴之便利。

濯水古鎮興起於唐代,興盛於宋朝,明清以後逐漸衰落,是渝東南地區最富盛名的古鎮之一。

作為重慶舊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鎮街巷格局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渝東南古鎮格局,它既體現了與其他城市歷史街區的差異,也承載著巴文化、土家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傳承與創新,同時碼頭文化、商賈文化、場鎮文化相互交織。

風雨廊橋橫跨於阿蓬江上,長658米、寬5米,分為橋、塔、亭三部分,橋身為純木製結構,建築材料之間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結構牢固精密,橋上建有層塔亭,橋內擺放有紅漆長凳。

整座濯水風雨廊橋,不僅為世界第一長度的廊橋,在形態上、結構上、工藝上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式與歐式的結合,東方建築美學與西方建築美學的結合,更是傳統木質廊橋與使用膠合木和鋼架相結合的全新的結構方式,實現了建築上新的探索和嘗試。

在縱橫交錯的溪河上,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大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風雨橋,不過以亭樓式的風雨橋居多。廊橋為路人提供了避風雨的場所,也是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在大山深處的行人們的休憩之所。

風雨廊橋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濯水古鎮,分上下兩層,一層可供遊人、市民通行,二層可供觀賞和休閒娛樂,其橫跨於阿蓬江上,長658米,寬5米,是亞洲第一廊橋,獲評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涵,可以濯我足……濯水古鎮位於重慶市東南部,距黔江城區26公里,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從這裡交匯穿過,交通極為便利。

濯水所在的阿蓬江流域,早在一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流淌過濯水古鎮的阿蓬江發源於湖北利川,是我國唯一的一條自東向西流淌的內陸河,自古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

風雨廊橋夜景

風雨廊橋夜景

風雨廊橋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