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一篇一篇,傳遞科學;真知灼見,創造價值】

據統計局官方統計,中國現在農民數量佔總人口56%,其中仍在種植土地者平均年齡是50—55歲,正趨向於老齡化,時間再推進20年,這些人平均年齡將是70—75歲,已經失去或者喪失大部分勞動能力,無力再從事繁重的農事勞動。土地肯定不可能會荒廢掉的,未來的土地誰來種?新農民具備哪些特徵呢?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我們再來看下80後一代人,要麼一直接受教育,要麼及早就務工在外,對於很多的農事操作是陌生的,即使小時後參與的一些勞動,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農事操作。何況,這一批人脫離土地後,大多從事其他行業或者其他領域的工作,對土地是陌生的,不可能也不願意折身返回農村從事農業勞動。

前面小編有一篇文章介紹未來農業發展趨勢,已經透露一部分信息,未來土地呈現出高度科學機械化、集約化,將會催生出一批新型農民,我們暫且稱之為職業化農民。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職業化農民,本身會具備一定的農技知識,更懂得建立農業資源網絡,以集約化的方式規模生產,將會大大縮減勞動力的投入,也會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比。通常,職業化的農民都具備以下素質:

【1】具備一定的農技科學知識

只有具備農技知識,才明白科學管理的重要性,不會去浪費資源。比如小麥播種這件事,會嚴格按照墒情、土質去控制播種量,把一畝地的小麥穗數控制在35萬株左右範圍,不會單純地認為下種多產量就高。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即使是種植經濟作物,會按照每種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提前制定嚴格的用藥方案,堅決遵守“預防為主、綜合治療”的防治去完善自己的種植計劃。

每一項農事操作都嚴格按照科學方法去落實和執行。

【2】打造產供銷一體化

從下游的種植、中游的儲藏以及上游的供應,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既能按照訂單農業去生產出來市場所需的產品,也能夠保證自己的資金鍊不會斷掉。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職業化農民會有自己一套的機械設備,無論播種、施肥、澆水還是儲藏,無一缺失,甚至會專門組建專業的打藥團隊,為其他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這樣一個產業鏈下來,創造的價值將會是巨大的。

【3】完善的農業資源網絡

職業化農民會形成自己的農業圈,這個圈中包括農藥、化肥和種子企業,甚至是上游深加工企業,都會保證每一項資源的及時輸出,無論在所需產品的規格、包裝等方面,都會專門定製。各種農業資源企業,均稱為職業化農民的服務商,而非供應商。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這麼一個完整體系的打造,也是保證整個鏈條系統更加完善,更加有價值。屆時,每一位服務商各司其職,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

未來的土地將會有“新農民”耕作,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新農民

以上就是小編自己的思考,對未來農業土地種植主題的預判,這三項能力也是需要具備的基礎素質。正在欣賞此文的並且有興趣在農業領域大施拳腳的朋友,你認為你自己有可能成為未來職業化農民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