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第一個駕駛瀋陽“大辮子”的,是18歲女司機

1951年10月1日,瀋陽無軌電車一線開始運營。從此,瀋陽有了現代化的無軌電車,全市人民為之歡欣鼓舞。它被瀋陽人親切地稱為“大辮子”。到1999年6月30日,在瀋陽運行了48年的無軌電車全部退役。“大辮子”見證了瀋陽一段交通發展史,也成了人們永遠的記憶,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歷史照片來一睹她的“芳容”。

第一個駕駛瀋陽“大辮子”的,是18歲女司機

攝影家梁楓拍攝的1951年國慶街景——瀋陽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開通。

修建 一線西段長2.7公里

1951年初,為了解決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不足的問題,市政府決定,創辦現代化的無軌電車公共交通線路。先開闢兩條線路:一條是從南站經過中山路到小西大街,再由鐘樓向南到大南城門為止,叫第一線;一條是從南五馬路無軌電車車庫經清華街向北,到和平街北頭中山路為止,叫第二線。

記者在查閱《瀋陽日報》舊刊時,找到了這樣的報道:“第一線的工程已從7月開始修建(就是新建的中山路到小西大街的延長線)下水道工程,8月到10月可全部修建好道路工程;第二線的道路修建工程比較簡單,8月底就可完工。市建設局為了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特別成立了無軌電車修建委員會,一方面正領導著訓練駕駛員;一方面正加緊設計工作。現在就要開始在第二線上架設線杆,這一線決定在9月中旬通車;第一線的修建可在10月末完工,11月初通車。 ”

1951年9月25日,接到由天津運來的無軌電車2輛,29日又接到3輛,具備了通車條件。市無軌電車修建委員會決定,於1951年10月1日國慶兩週年紀念日之際,首先將無軌電車一線的瀋陽站至三經街段通車運營。

1951年9月30日13時,市無軌電車修建委員會在電車廠禮堂召開了“無軌電車通車典禮大會”。通車典禮後,16時許,在新華社停車站,5輛嶄新的無軌電車排成了一行,舉行了通車剪綵。為了慶祝無軌電車通車,定於9月30日晚和10月1日乘車免收車票。

無軌電車一線西段,營業線路長度2.7公里,設瀋陽站、太原街、中山廣場、桂林街(原公用處)、新華社、三經街6個車站。

第一個駕駛瀋陽“大辮子”的,是18歲女司機

1983年,瀋陽中山路上的無軌電車。

開通 第一名女司機18歲

第一輛扎滿了綵綢的無軌電車駛上路面,由瀋陽市第一名女無軌電車司機——18歲的齊書卿駕駛。1963年2月28日,《瀋陽日報》刊登了她寫的一篇文章《難忘的一天》:

1951年的國慶節,我這個新中國的普通婦女,破天荒地坐在無軌電車的駕駛臺上,成了我們瀋陽市的頭一個無軌電車女司機。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在舉行通車典禮那天,參加會的,看熱鬧的人,把我那臺電車圍得風雨不透,上千隻眼睛都在向我投過來羨慕、祝賀的眼光。在我快要開動電車的時候,市裡的一位領導同志走上前來,緊握著我的手說:“祝賀你,我們的第一個女司機同志!”不知為什麼,聽了這些話,我心裡熱乎乎地,眼眶裡立時湧上了淚花,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我還記得,剛解放不久,我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去電車公司報考當一名售票員,沒曾想馬上就被公司錄取了。我還記得,當領導找我談話,要我去學習駕駛無軌電車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難道女同志也能跟男同志一樣地開電車嗎?但領導卻無限信賴地對我說:“去學吧,你一定能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女電車司機的!”領導不光鼓勵我,還指定專人耐心地幫助我,培養我。不久,我真的當上無軌電車的女司機了。

1951年10月2日的《瀋陽日報》報道中,有一段對她的採訪,她說:“我們中國自己製造了無軌電車,我學會了駕駛,今後我一定不斷提高技術,培養新的女司機,為人民城市的交通事業服務。”

第一個駕駛瀋陽“大辮子”的,是18歲女司機

最早規劃的瀋陽無軌電車線路圖。

退役 1999年所有線路停用

1951年11月20日,由三經街至大南街段線網建成,無軌電車一線全線通車,該線路營業線路長度6.44公里。

1952年,瀋陽可以製造無軌電車了。到1958年,瀋陽自己又能製造比較先進的鉸接式無軌電車。瀋陽市無軌電車輝煌時有11條線路,線路總長度達155公里。

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公共交通的迅猛發展,由於存在集電杆經常脫落和線網繁雜影響城市美觀等缺陷,無軌電車受到了種種非議,有的城市縮減了電車規模,有的則乾脆將電網拆除了。

到1999年6月30日,在瀋陽運行了48年的無軌電車全部退役了,鐵西廣場上空再也不會有一張“蜘蛛網”了,大東門再也不會因電車出庫時來回甩辮引起堵車了,馬路灣上空也不再有伸向四方的平行線了……“大辮子”成了瀋陽人永久的記憶。

此後,瀋陽的公共交通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00年1月,地鐵一號線一期工程項目研究報告通過專家組評審。2005年11月18日,瀋陽地鐵一號線工程正式開工。2010年9月27日地鐵一號線載客運營,瀋陽成為東北地區首個擁有地鐵的城市。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周賢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