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付淑芳:医疗战线的“护花使者”

付淑芳:医疗战线的“护花使者”

“叮铃铃……”

临近中午12点,办公室里的电话响了不到两秒,正和记者攀谈的付淑芳转过身去一把抓起话筒。

“付主任,15号床抽筋了……”

“别慌,我马上来。”

放下电话,付淑芳立马起身往外赶,一阵小跑穿过走道、快步下楼……

3月5日,又一个忙碌的中午开始了。

无怨无悔,扎根一线二十载

不知不觉,开头这番情景,在付淑芳的世界里已数不清出现多少回了。唯一能确定的是,从当年青涩地迈出医学院校门到如今成长为一名儿科主任,付淑芳在儿科战线上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为了祖国的花朵们已默默奋战20多年。

1994年,从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付淑芳,进入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工作,从此与儿童医疗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儿科的工作一直是繁重且琐碎的,尤其在各种感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加班加点也常常无法完全满足病患的需要。作为儿科主任,付淑芳还承担着危重疑难病患的救治、下级医生的临床指导工作,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在医院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已经好几年没休公休了。有时在家休息,一听到电话铃响就会不自觉紧张起来。”付淑芳笑着说,或许这也是一种“职业病”吧。

和成年人相比,很多孩子无法清楚地表达与沟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诊治起来难度更大,在治疗过程中抗拒、哭闹也是常有的事。身为医者,需要更多耐心、爱心以及坚韧之心。对此,付淑芳体会颇深。

2016年春节前,一天凌晨4点多钟,付淑芳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叫醒。医院打来电话,有个孩子情况危急,需要抢救。付淑芳顾不上洗漱,飞快地穿上衣服出了门。患病的是一个刚出生没几天的女婴,被确诊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刚开始还有哭声和挣扎,后来气息越来越弱。抢救了一个多小时,尝试了很多办法,还是没保住……”付淑芳感慨地说,每每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从眼前逝去,内心都非常遗憾,不过,对于选择这个专业,她从未觉得后悔。“这世上没有哪个医生是万能的,惟愿能用所学救治更多孩子,挽救更多生命,抚慰更多家庭。”

活学活用,儿科需要一专多能

和其它科室相比,儿科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内科、外科等全方位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更需要一专多能。如何将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应用到临床,从而提升宜昌儿科治疗水平?付淑芳一直在思索,也不放过每一次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曾多次在上级医院学习进修。

2002年9月,付淑芳被选派到上海儿童医院内科进修1年,积累了大量新的诊疗经验,并将所见所学与自身临床工作实际结合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川崎病早期诊断与防治》《小儿TSC合并痫性发作研究》《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症》……经过多年积累,付淑芳和同伴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针对儿童少见病的临床治疗办法,同时对大量临床案例加以分析、梳理,对临床经验进行总结、整合,在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和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以川崎病为例,这个病并不常见,但对小孩心脏及身体后期发育很不利,很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付淑芳和同伴经过长期临床探索,发现通过监测血管炎性指标,可实现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如今,这一方法已在该院广泛运用,成为确诊该病的有效方法。

对小儿TSC合并痫性发作的研究,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2018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妈妈抱着6个月大的女婴前来就诊,心急如焚。头天夜里,孩子在家里呻吟了一夜。经诊断,孩子得了重症肺炎,已出现呼吸衰竭、闭锁肺等症状。通过儿科医生一天一夜全力抢救,女婴终于转危为安。“抢救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输液速度、关键药物剂量等,必须精确到分钟以内。我们将临床案例写进论文,供同行们一起讨论和探索,也提供了真实的参考和新的治疗思路。

常记常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付淑芳的办公桌上,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

“这是我的随手抄。”付淑芳说,多年来,不管走到哪,都会随身带个本子做笔记,“光靠听和看是不够的,得写一写加深印象。”

一边说,付淑芳一边起身打开书柜,拿出厚厚一摞本子。“这是我刚上班那年的笔记……这是2009年的……家里还有很多。”付淑芳告诉记者,这些年她积累的随手抄已有三四十本,“干我们这行,要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

如今,信息记录方式有了很多新变化。对此,付淑芳并不排斥,专门抽空主动向科里年轻人学习。最新一篇论文《碎片化学习时代儿科课程微视频设计与应用研究》,就是她和同伴们一起完成的,还拿了教学改革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团队业务学习也懈怠不得。付淑芳介绍,目前一医院儿科队伍比较年轻,大部分都是80后,日常工作任务很紧,不过在付淑芳的带领下,每周一次集中业务学习的惯例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实干中去学,在实干中总结”,付淑芳如此激励大家,也勉励自己。(《三峡日报》记者张虹 通讯员向熙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