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明扬说名段——李和曾《上天台》金钟响赏析

《上天台》可称是“骨子老戏”,说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因姚期父子战功显赫,加封姚刚官职,当朝太师、国丈郭荣心生不满,借故与姚刚发生争执,反被性情暴躁的姚刚杀死。姚期回府得知,绑子上殿请罪。刘秀念在姚家父子是开国元勋,且有言在先“姚不反汉,汉不斩姚”,赦免姚刚死罪,改为发配湖北宛子城。心灰意冷的姚期担心郭荣之女郭妃加害,欲告职还乡,刘秀真情挽留,并答应戒酒百日,姚期答应收回辞呈。

完整故事可分为三个部分:《草桥关》、《上天台》、《太庙》三折。按主角不同分为两个版本,以花脸应工的姚期为主的剧名为《姚期》;以老生应工的刘秀为主的剧名为《打金砖》。

《姚期》一剧金、裘两派具有演出。特别是裘派更视为看家戏,当年曾有裘盛戎(饰姚期)、张洪祥(饰马武)、周和桐(饰郭荣)三大花脸同台的盛况,可谓空前绝后。金派式微,该剧现在几乎都是裘派风格。

不同于《姚期》的一枝独秀,老生为主的《打金砖》则是百花齐放。自老生“前三鼎甲”的张二奎、及同期的王九龄、随之的刘鸿升、谭鑫培,接下来的余、言、高等,几乎所有名家都曾动演。但依据演员本身武功底子不同,大多只唱《上天台》一折的居多。至上世纪4-50年代后,文武全才的李少春,继承李桂春的风格,宗法余派演唱风格的全本《打金砖》最为经典。李之后,京津冀三地的北京谭元寿、天津马少良、河北徐荣奎(节振国)的演出较为著名。上世纪80年代,艺宗少春的李光将《姚期》、《打金砖》两剧改编合并,生、净并重,并在结尾处做了颠覆性改编,大团圆式的收场。也曾轰动一时。该剧的演唱基本都是遵循谭、余的路数。

其他风格的演唱留下资料的似乎只有李和曾先生了。

明扬说名段——李和曾《上天台》金钟响赏析

刘鸿升扮演的刘秀

这里给大家介绍分享的就是李和曾、王泉奎二位合作的《上天台》“金钟响”一段。

该段流传的有三个不同辙韵的版本,有言前辙的“金钟响御香引王登宝殿”,有人臣辙的“金钟响御香引王登龙庭”,有江阳辙的“金钟响玉磬鸣王登殿上”。现流行的“王登龙庭”、“王登九重”等都是谭派唱法的人臣辙,而李和曾先生是按言前辙唱的。

明扬说名段——李和曾《上天台》金钟响赏析

唱词如下:(二黄慢板)

金钟响玉磬鸣王登堂前,

普天下都道是尧舜之年。

文仗着邓先生阴阳妙算,

武仗着姚皇兄保定江山。

有岑鹏和马武能征惯战,

到如今归一统乐享安然。

内侍臣摆御驾王登宝殿,

又听得殿角下大放声喧。

目前唱法都是六句,不唱“有岑鹏和马武能征惯战,到如今归一统乐享安然”两句。

明扬说名段——李和曾《上天台》金钟响赏析

李先生的演唱继承了高庆奎高派酣畅淋漓、高亢挺拔的艺术特点。情绪饱满,质朴大方。表现出很高的演唱水平。例如第一句“金钟响玉磬鸣王登大殿”的“玉磬鸣”三字,都是闭口音,功夫不到很难把三个字都唱的饱满响亮,故而现在一般都唱“金钟响御香引”,规避开这个难度,有演唱风格的原因,也有取巧的成分。而李先生演唱时充分利用不同的发声部位,虚实结合,巧妙地运用脑后音把字“立”起来,字字清晰,声声入耳。目前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